埝掌镇
地名由来:处于青龙河畔,且地形似人的手掌,因而得名。
2015年2月,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埝掌镇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埝掌镇位于夏县的最北端,距夏县县城20公里,北连闻喜县,东临垣曲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青龙河自北向南穿越而过,处于夏后路、中心路两条主要县道的循环衔接处。因地理位置处于青龙河畔和地形似人的手掌而得名,是一个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保遗址两处、省保遗址两处)半山区纯农业镇。全镇国土面积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万亩。共辖1 1个行政村(山上5个、山下6个),44个自然村,1.2万人。地下矿藏已探明的资源有铁、石英石、大理石等。主导产业形成蔬菜、以花椒、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林、规模药材种植基地和畜牧养殖四大基地。历史文化上,现有国家级文化遗址两处,即东下冯文化遗址和崔家河东周墓群;省级文化遗址两处,即崔家河遗址和上冯圣母庙,特别是东下冯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探讨夏时期晋南地区的文化和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夏商文化的变迁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面对基础差、底子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镇情实际,镇党委、政府科学审视,积极应对,团结带领全镇人民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坚持“以内生发展促夯基蓄势,以观念创新促经济转型”,紧扣“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这一主题,立足四增目标(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工业增强,发展增劲),突出五大重点(招商引资、现代农业、生态林业、社会事业、特色城镇),全力建设四大基地(万亩花椒基地、千亩新型日光温室基地、规模药材种植基地和规模养殖基地)的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克难攻坚,负重赶超,使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良好势头。
党建方面,全镇共有17个党支部,其中镇直支部4个,企业支部2个,农村支部11个,419名党员。有9个行政村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一肩挑,11个行政村实现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 2010年以来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以“五好”“五带头”为具体目标,充分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完成了2个“两新”组织,4个镇直支部的换届工作;党员干部带头调产、带头推广新技术,涌现出一批以上冯村杨永俊带头推广黄瓜栽植新技术,崔家河村赵云和帮助群众销售蔬菜等为代表的优秀0员。同时,通过“四议两公开”和“阳光农廉”工作的深入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基层廉政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我镇连续两年实现了“零-”,被运城市委评为“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工业及招商引资方面,在积极扶持本地企业夏县塑料厂、中森木业埝掌分厂的基础上,积极服务县上重点企业(运力化工和早安铁矿)的发展,同时紧盯招商引资不放松,2010年主要引进山西关帝陶瓷开发有限公司投资7000万元的地板砖锻造生产项目,已由太原理工大学做出环评报告,目前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引进投资2200万元的以氧化镁为主的运盛化工(上海)有限公司,在水头工业园区落户,现设备已安装到位,正在进行调试。
现代农业方面,已逐步形成了日光温室蔬菜、干果经济林、畜牧养殖三大板块产业。种植业上,已初步形成蔬菜、干果、大葱、药材四大经济增长点;“83355”型日光温室达409.5亩,全镇温室面积达1500亩;新发展大葱1300亩,全镇达2100亩;花椒1100亩,全镇达6600亩;药材2600亩,全镇达3200亩;千亩核桃基地作为新发展的产业,现已全部栽植到位。养殖业上,新发展了埝掌村年出栏2000只羊的德信养殖小区和上冯村年出栏400头猪、100头牛的上冯养殖小区,使全镇猪存栏达1200头,鸡存栏达40000只,羊存栏达6000只。
生态林业方面,牢固树立“绿色就是经济,生态就是效益”的理念,对全镇所有主干道路、辐射道路、村内巷道进行了绿化;山下6个村全部达到了园林村标准。同时完成了4000亩退耕还林的补植补栽工程;完成了涉及山上5个村、823户3360人的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对29889.2亩的林地进行了确权。通过生态林业工程的实施,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而且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大效益得到明显体现。
小城镇建设方面,为了提高城镇品位,积蓄发展后劲,镇党委、政府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抓手。在改造主街道的同时,修建了绿化带,改造了排水渠,架设了路灯。同时,加强集市管理,建成供销市场,极大的提高了小城镇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
社会事业方面,全镇共有初中1所,寄宿制小学2个,教学点3个,幼儿园1所,卫生院1所。村通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村级活动场所、饮水解困、村级卫生室、村通广播电视实现了全覆盖。
上冯圣母庙
圣母庙圣母庙(第三批省保)时代:元、明、清地址:夏县埝掌镇上冯村上冯圣母庙位于夏县县城北向15千米的埝掌镇上冯村委会院内,始建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庙宇坐北朝南,现存有圣母殿、配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