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镇

联合创作 · 2023-08-14 23:16

地名由来:镇名源于境内大兴火车站。取“兴旺发达”之意。

大兴镇地处嫩江流域,位于泰来县城北六十公里,东与杜蒙自治县白音诺勒乡邻,南与江桥蒙古族镇为界,西与龙江县相邻,北与汤池镇毗连。总面积694平方公里,总户数7059户,总人口30543人,有汉、满蒙、朝、鲜、回、壮、达斡尔七个民族。

大兴镇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度,无霜期 135天,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春季偏少,夏秋季雨量集中,积温2,877度。自然地貌为岗洼各半,西南部为嫩江北侧冲击平原,东北部为丘陵沙岗地。大兴镇资源丰富,物产富饶,境内湖泡星罗棋布,盛产芦苇、小叶章、碱草以及中草药柴胡、防风,龙胆草,甘草等。

大兴镇是以农业为主并可发展畜牧业及其它多种经营的地区,现有耕地16万亩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绿(杂)豆、葵花、甜菜为主。形成了以东兴、良种场、东风、五桥、依布气为主的水稻生产区;以阿拉新、五桥、前官地、时雨、新风、阿拉新为主的 小杂粮生产区;以五七、依布气为主的棚室蔬菜生产区;以东风、依布气、五七、前官地、五桥为主的奶牛生产区;以东兴、套海湾、东风、阿拉新、时雨、新风、前官地为主的绵羊 生产区;以时雨、良种场、前官地、东风、依布气、套海湾为主的渔业生产区。畜牧业以奶牛、肉牛、绵羊生产为主,畜牧业总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5%,农畜产品形成了内可自销,外可直销的通畅渠道。渔业生产以发展地产嫩江鱼为重点,大力开发特色鱼种养殖。林业生产从单一的防风固沙走向防护、绿化、用材、经济开发相结合的综合之路,森林覆盖率达8%。 镇办企业已成为镇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兴镇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力度。制定了1996—2015年《大兴镇城镇建设发展规则》,《城镇管理实施细则》。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物力,配齐了城管队伍狠抓落实。形成了街面整洁、林木成行、环境幽雅的格局。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敞开市场大门,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交通、通讯事业长足发展。乡村公路网已经形成,环乡路总长66公里。平齐铁路纵横全镇,境内有齐白、庆西省级公路两条,交通极其便利。电信业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

历史沿革:

原名“依布气屯”。

清初蒙古族牧民“依布”于此开荒立屯,故名。

1927年洮昂铁路通车,在依布气南建大兴火车站,不久屯落与火车站连一起,便以“大兴”为名。

清末,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依布气屯隶属黑水厅。

清宣统元年(1909),隶属龙江府江东区管辖。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5年隶属龙江县第二区管辖,1926年划归第一区。

东北沦陷后,初隶后依力巴乡保和霍托气乡保管辖,1938年改隶后依力巴村和霍托气村管辖。

1942年3月,划归后依力巴村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划归龙东县,于大兴设立第五区。

1948年3月,龙东县并入龙江县后,改为龙江县第十区。

1954年10月,划归泰来县,改设第十一区,1955年6月改为大兴区。

1956年4月,并村划乡,分设大兴、汤池、托力河3个乡。

1958年9月,将3个乡合并成立大兴人民公社。

1962年2月,将北部地区划出成立汤池公社。

1983年11月,将西部托力河以西地区划出设置托力河乡。

1984年3月,政社分开,改为大兴乡。

1985年6月,改设大兴镇。

2001年2月托力河乡并入大兴镇。

名称沿用至今。

浏览 1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