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开元寺
共 1274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1:17
历史沿革
潮州开元寺前身为“荔峰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令全国挑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以“开元”名之,潮州开元寺便是其一。当时,国中奉诏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均以“开元”名之。元代改称“开元万寿禅寺”,明代称“开元镇国禅寺”加额“万寿宫”,俗称“开元寺”。
宋以后多次修葺,其中以北宋元宝三年至庆历三年(1040~1043年)的修缮为最大一次。
据说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时,主事的官绅认为开元寺占了全城的风水气脉,以至僧胜于俗,故刻意将大殿斗拱去掉三层,以示压制。今所见大雄宝殿屋脊微凹,屋顶坡度平缓,舒展挺拔,而上下两层屋面距离较近,好像粘在一起。
潮州开元寺虽经十次大规模修建,仍保持中轴对称、向心围合的合院式格局。潮州开元寺经历代修建,传承了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
1982年以后连续三期大规模全面修复。
建筑格局
主要建筑
文物遗存
文物价值
开元寺建筑群中以天王殿最有建筑科学价值。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路秉杰教授多年来一直在国内寻找与日本佛教著名东大寺佛殿(日本称为“大佛样”)一样的宋代建筑模式。早在日本奈良时代(相当于唐玄宗时期)圣武天皇在天平十三年(741年)颁诏令在各地建立国分寺,寺号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之寺”。在此前一年京都先建的‘东大寺”,称“总国分寺”,统辖全国各地佛教。后来寺遭焚毁,再建的东大寺佛殿,是由南宋时期明州(今宁波)匠人李和卿担任总大工(即总建筑师),按宋代寺院当时建筑新模式修建。因此路秉杰在江浙一带寻觅,即使是福州华林寺大殿,虽说系现存著名之宋代木构建筑,路秉杰总觉得仅能说只有点味道,一直到1992年他在《岭南古建筑》的封面照片上,终于发现了“大佛样”——潮州开元寺二山门天王殿,随即奔赴潮州,做了详细认真的田野调查,并在该年5月同济大学校友报告会上,宣读撰写的《潮州开元寺天王殿建筑价值新发现》考察报告,证明日本东大寺就是按此天王殿形制营造的,全国仅此孤例,证实了潮州开元寺天王殿作为宋代建筑的历史价值。
历史文化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潮州开元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