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石室
马援石室,位于桃源县凌滩乡三印村沅江边石壁上,又名“伏波洞”。宋代《元丰九域志》和地方文献多记载,相传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五溪蛮时,为避暑而凿的两处石洞,其洞内还分两处,都别有一番风味。
特征
建筑特征
马援石室,山壁上两个巨大的方形洞口映入眼帘。近观之,洞口成正方形,长约五米,宽三米,深三米,洞口距地面二米,两洞相距四米。洞口顶端一米处有一人字形石沟,可以想象是排水用的。进入洞内,正前方有一平台,高约一米,宽半米,与洞同长。
历史
历史典故
据史料记载,建武二十五年春,伏波将军马援奉命率部征讨五溪南蛮,到达临乡(今湖南常德古城),蛮兵来攻,马援迎战,大败蛮兵,斩俘两千余人,蛮兵逃入竹林中,溃不成军。大军乘胜追击,直逼下隽(今湖南沅陵县)。马援来到这里的时候正值酷暑,烈日炎炎,热气蒸人,他不适应这里的气候,身染重病。为了顺利进击武陵蛮寇,马援不得不下令在此驻兵,他在青山脚下选取了一块地盘,叫兵士在石壁上凿洞。几天以后,两个石洞先后凿成,马援便进洞养病避暑,兵士就沿山脚扎起了帐蓬。
马援在此一住数日。他爱民如子,秋毫无犯,甚至连吃水都不准到老百姓的井里去挑。马援病情稍稍好转,亲自带头到很远的一条小溪里去挑水。马援离开乌头村以后,当地的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就把他曾住过的石洞取名叫伏波洞,把他曾挑过水的那条小溪取名叫马王溪。
不久,马援病死在壶头山的噩耗传来,老百姓为之大哭,纷纷用白布蒙首,表示哀伤、怀念。《桃源县志》上曾留下这么一段记载:“马援征诸蛮,病死壶头山,民思之,所到之处,祠庙具存,至今妇人皆用方素蒙首屈角系脑,后云为伏波将军持服。鼎澧之民,率皆如此。”不久,老百姓又在伏波洞上盖了一座大庙,名曰伏波宫。
主要景点
石洞
石洞有二:其一,高2.85米、宽3米、深4米,洞内仿木结构、刻有柱檀、斗拱等梁架结构,洞内正面壁上刻有佛盒。其二,高2.1米、宽2.34米、深3米,穵隆顶。两石室周围的岩壁上刻有“千佛头口”题词以及小盒、安装窟鎨的各种柱洞、沟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