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共 2838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1:47

历史沿革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德江县枫香溪会议会址建于清道光年间。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5月,率领红三军进入黔东地区后,6月,占领沿河县城。随后,红军在川黔边发动群众,广泛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6月19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沿河枫香溪召开会议,根据黔东地区“群众的斗争与情绪”和“敌情的薄弱”,决定在印江、德江、沿河一带开展苏维埃运动,建立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7月21日,在沿河县铅厂坝张家祠堂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8月,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的红六军团,奉命离开湘赣革命根据地西征,转移到湖南中部开展游击战争,并同红三军(原红二军团)取得联系。同年10月16日,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主力南下,从沿河水田坝出发,绕梵净山东侧,经印江、松桃、江口,抵梵净山南麓。至24日上午11时,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三军主力及部队在木黄五甲村胜利会师。会师后的两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在木黄水府宫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两军团统一行动、统一指挥的方案。
1980年10月1日,建枫香溪会议纪念碑。
1983年10月10日,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会长为旧址题字。
2004年10月,建立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
2004年,为纪念红三军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70周年,拨专款对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进行修缮。
2009年1月,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对外实行免费开放。

主要建筑

综述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包括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德江县枫香溪会议会址、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馆。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前临碧溪,后依群山,坐西向东,是木质结构平房。旧址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有正房7间,正房两边是厢房,前有朝门,形似撮箕。屋顶盖青瓦,屋脊用青瓦堆砌,正中垒一大“喜”字,两侧立塑飞鸽。前后两个院落建有军事部、经济部、政治部、保卫局等机构。贺龙、夏曦、关向应等将帅当年居住的寝室。正房前壁为木雕花窗,花草禽兽图案,石阶为细钻青石。正房上方挂着黑底金字的址名匾额“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是原红三军第九师政委廖汉生所题写。
德江县枫香溪会议会址
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枫香溪会议会址又为红三军军部驻址,位于枫溪社区洞青组。会址原为王焕奎和王焕思宅,会址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为二进一正两厢轴对称合院式布局,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建筑。至今尚存有“打倒卖国贼国民党!”“佃户不完地主稞!”“红军为土地归农民而战!”等标语。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枫香溪会议纪念碑位于枫溪社区洞青组,坐西向东,三层台,占地面积约840平方米。碑身正面竖向楷书阴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枫香溪会议纪念碑”,左右两侧镌刻毛主席语录,背面镌刻枫香溪会议简介。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馆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该馆为木结构建筑,共设两个展厅,展品有红军标语、枪支子弹和苏维埃政府木印、苏维埃银行发行的纸币、贺龙赠送黔东独立师师长冉少波的蚊帐、军毯以及红军使用过的生活用具共计56件。将军题写馆名“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将军题写碑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会师纪念碑”。

文物遗存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文物遗存有老红军们曾用过的武器、衣物等。贺龙同志使用过的竹根烟杆、笔筒;夏曦同志使用过的笔筒、砚台;孔朝庭同志的遗嘱等。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文物遗存有红军标语、枪支子弹和苏维埃政府木印、苏维埃银行发行的纸币、贺龙赠送黔东独立师师长冉少波的蚊帐、军毯以及红军使用过的生活用具。

主要展览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展陈共分8个单元:第一单元红三军转战黔东;第二单元建立红色政权;第三单元进行土地革命;第四单元开展武装斗争;第五单元红二、红六军团会师;第六单元撤离黔东、挺进湘西;第七单元坚持斗争、保卫苏区;第八单元黔东苏区、永放光芒。

历史文化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7月21日,在沿河县铅厂坝张家祠堂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提出了实行土地革命、组织雇农工会和苏维埃代表会议、武装工农三大任务。7月22日,大会成立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选举宁国学、冉云、孙秀亮、夏曦、贺龙、关向应、卢冬生、朱绍田等80人为委员。推选孙秀亮为主席,秦育青、陈正国为副主席。黔东特区成立后,开展了以土地革命、巩固政权、发展武装、粉碎敌人的进攻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在苏区范围的各县中,绝大部分乡镇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农民协会、贫农团、共青团、妇代会,实行了土地革命,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使农民从政治上、经济上都得到解放。与此同时,红三军组建了由“神兵”改编的黔东纵队,又组建了沿河、黔东、印江、德江、川黔边五个独立团,共1500余人,此外,各地组织了30多支大小不一的区、乡游击队,工农武装发展到4500余人。

价值意义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是红三军走出逆境、转危为安的历史记载,是策应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取得长征胜利的历史见证,是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基地和发展红色旅游的胜地。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所获荣誉

2010年3月,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公布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德江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交通信息

自驾:自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路程约39.9千米,用时约61分钟。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