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城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21-01-01 00:00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全面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起步之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定,民生福祉更加殷实,都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城阳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33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15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650.13亿元,增长2.8%;第三产业增加值663.92亿元,增长4.9%。三次产业比例为1.5:48.7:49.8。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14.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9万人。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322元,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738元,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69元,增长10.1%。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7890人,政策扶持性创业9481人,荣获“2021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是荣获该奖项唯一的区级单位。市场主体规模持续壮大,全年新增市场主体3.8万户,其中新增私营企业1.9万户;新增个体工商户1.9万户。年末,全区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2.43万户,比上年增长19.2%。
、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46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全年粮食总产量5726 吨,肉类总产量1858吨,禽蛋总产量3744吨,奶类总产量5236吨,水产品总产量231648吨,蔬菜总产量29045吨,水果总产量17337吨。
全年新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个,截至年底共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个。智慧农业成果表现亮眼,海水稻项目与“中国天眼”FAST等一同作为核心展项亮相迪拜世博会。盐碱地四维改良法入选“2021年青岛创新节”十大创新产品。
全年完成国土绿化总面积1819亩,其中,新增造林面积950亩;更新造林面积869亩。
、工业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40.14亿元,比上年下降0.1%。其中,受国家轨道交通发展周期波动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4.8%,分门类看,制造业下降5.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4%。重点行业中,前十位行业增加值增速“六升四降”,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行业增势稳定,增加值分别增长4.3%、19.6%。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利润总额同比下降9.6%。
资质内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11家,其中,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12家。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1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1.5%。
四、服务业
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63.92亿元,比上年增长4.9%,占GDP比重为49.8%。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44.45亿元,同比增长17.1%,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23.1%;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同比增长11.1%。其中,道路运输业同比增长34.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3.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3.8%。
开通、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9条,新建改建停车港湾43处,新建、更新公交候车亭206座,全区运营公交线路102条、公交车1466辆。全区货运企业676家,运输车辆7666辆;客运企业8家,客运旅游包车车辆51辆。双积路罗家营段、华中路后阳段、黑龙江北路上流亭立交桥匝道、银河路改建、安顺路维修、李王路维修等工程完工。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7.78亿元,增长29.6%。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6038万件,同比增长29.2%。
全年实现旅游收入30.8亿元,接待游客625万人次。年末,全区共有A级以上旅游景区11处,其中4A级2处,3A级9处;拥有星级酒店15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4家;拥有旅行社34家,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旅行社1家,经营入境和国内旅游业务旅行社33家。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9.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9.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5%。从投资领域看,四新经济投资增速较快,增长36.9%;高技术投资增长35.4%;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7.9%。新机场高速连接线工程建成通车;2023 年亚洲杯青春足球场主体完工。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17.37亿元,同比下降19.3%;房屋施工面积2252.3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1%;房屋竣工面积250.0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6%。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279.0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23.0%;商品房销售额381.60亿元,同比下降22.0%。
    全年全区建筹人才住房9542套;提供701套房源参与全市公开配售人才住房。截至2021年底全区正在享受租赁补贴家庭共634户,全年发放租赁补贴358.36万元。
消费市场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2.7亿元,比上年增长20.8%。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1.3%,其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51.0%,饮料类增长886.9%,化妆品类增长101.9%,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510.0%,智能手机增长1817.6%,新能源汽车增长77.4%。
线上消费增势良好,全年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速超100%,占全部限上商品零售额比重达到33.5%,占比逐年提高。
实现限额以上批零住餐销售额(营业额)1476.32亿元,增长47.1%。其中批发业、零售业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46.3%、54.9%;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同比增长28.3%、30.4%。
、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1319.6亿元,同比增长40.7%。其中出口949.6亿元,增长41.1%;进口370.1亿元,增长39.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进出口总额759.1亿元,增长45.5%。其中出口523.5亿元,增长43.0%;进口235.6亿元,增长51.5%。对日韩国家进出口205.1亿元,占进出口比重达15.5%;出口145.7亿元,占出口比重达15.3%。
新批准外资项目232个,其中投资过千万美元以上项目48个,合同外资22.01亿美元。从投资来源地看,新设日韩企业150家,同比增长28.2%;欧资9家,同期持平;港澳台资55家,同比降低15.4%。全年FDI口径实际到账外资完成13.28亿美元,增长23.5%。新备案和增资境外投资项目6个,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2.19亿美元。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6亿元,比上年增长5%,其中,税收收入124.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6.3%。增值税46.4亿元,下降0.7%;企业所得税23.1亿元,增长17.1%;个人所得税5.3亿元,增长20.1%;城市维护建设税7.2亿元,增长3.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9.3亿元,增长5.6%。其中,教育支出增长22.6%;卫生健康支出增长8.1%;农林水支出增长0.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8.9%。
全年区内银行机构存款余额1574.35亿元,同比增长6.8%;区内银行机构贷款余额1420.52亿元,同比增长7.6%。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7.21亿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累计投资额34.21亿元;融资担保公司累计新增融资担保40.43亿元;商业保理累计发放保理融资款本金11.16亿元。资本市场实现进一步发展,2021年新增上市公司2家,上市公司达12家。2021年新增中基协备案基金64只,新增备案规模195.59亿元。
科技、人才和教育
2021年末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总数达到1231家。全区众创空间累计达到26家,其中国家级1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0家,其中国家级7家;科技企业加速器2家。当年新培育“专精特新”等高成长企业333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新增瞪羚企业19家;青岛市“隐形冠军”企业9家。年末,“专精特新”等高成长企业总量达929家。
全年新获批建设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省新型研发机构6家。新认定市级技术创新中心53家,累计技术创新中心13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全区共拥有各级重点实验室16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
全年引进集聚各类人才2.9万人,其中硕博、高级职称及高技能人才1985人。青岛市产业领军人才8人。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2所,年末全区共有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303所(含民办学校、培智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职业学校及附设中职班),在校学生175212人,教职工人数15459人。
文化、卫生和体育
高标准建成启用档案馆、博物馆、大剧院,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大众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购置新书2.8万余册、报刊杂志420余种,馆藏总量达70余万册。新建青少年阅读驿站、智慧书亭、流动图书服务点30余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4000余场次。洼里盘鼓等4个项目成功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于氏中医扇意针灸疗法等5个项目成功入选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入选数量均居全市第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建成启用,国家创伤医学中心科创基地获批建设。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室)867处,其中,医院、卫生院3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8家,妇幼保健机构1家,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卫生室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共811处。年末全区共有编制床位460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512人,其中,医生3058人,护士3215人。
新建2处综合性运动公园,建成10片笼式场地、34条健身路径和多处智能健身设施,具备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错时向社会开放。城阳区培养输送的29名运动员参加第十四届全运会,获得6金、5银、1铜的优异成绩。2021年向各级足球国家队输送运动员9人;获得市级足球比赛冠军16个、省级冠军1个,总数占全市近七成。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实施旧村改造社区5个,推进58个社区的安置房续建和回迁,其中2个社区完成回迁。城市平均每天供水量26.51万吨,增长0.2%。年末供热面积达到3919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11.0%。全年供应液化气总量1.25万吨,同比增长19.5%;供应天然气总量2.2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6.2%。城区新改建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
全年平均气温14.1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1天,优良率为85.2%。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分别为25、57、6、26微克/立方米。
全年发生生产安全亡人责任事故1起,亡1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去年同期均下降66.7%,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0084,连续13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十二、社会保障
全区职工基本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2.59万人、40.44万人、35.28万人和38.9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3.67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1.60万人。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904元、1356元。全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414人,全年发放低保金3991.63万元。全区特困人员374人,特困供养支出1052.46万元。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全区持证残疾人13854名,全年残疾人事业支出2238.51万元,残疾人康复服务实现全覆盖。
80-89岁、90-99岁、百岁以上老人高龄补贴每人每月达到200元、300元、1600元,全年发放高龄补贴4630万元,惠及老年人2.1万人。截至年底,全区养老机构达24家,拥有床位4933张,居全市前列。全区社区助老餐厅达34家,为老年人提供暖身暖心的助餐服务。
注:
1.公报数据除安全生产相关指标外均为含高新区数据。
2.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公报中全区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是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指: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5.自2015年开始,城乡住户调查统一使用一体化改革后的数据,与原数据相比,城乡居民收支指标的调查范围和口径均存较大变化。原“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整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市场主体相关数据来自区行政审批服务局;美丽乡村相关材料来自区农业农村局;智慧农业来自城阳智慧农业专班;林木绿化相关数据来自区林业发展中心;交通运输相关数据来自区交通运输局;邮政业务来自区邮政管理局;旅游相关数据来自区旅游发展中心;对外经济、利用外资相关数据来自区商务局;财政相关数据来自区财政局;金融相关数据来自区地方金融监管局、高新区财政金融部;科技相关数据、产业领军人才来自区科技局;专精特新相关数据来自区工信局;教育相关数据来自区教育体育局;文化相关数据来自区文化和旅游局;体育相关数据来自区体育发展中心;卫生等相关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局;就业、人才、社会保障相关数据来自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相关数据来自区医保局;残疾事业相关数据来自区残疾人联合会;人才住房、城市建设相关数据来自区住房城市建设管理局;气温来自区气象局;环境保护相关数据来自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城阳分局;安全生产相关数据来自区应急局;低保、救助等相关数据来自区民政局;粮食总产量数据为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反馈数;其他相关数据来自区统计局。

时光轴

RAG1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全面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起步之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定,民生福祉更加殷实,都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城阳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33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15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650.13亿元,增长2.8%;第三产业增加值663.92亿元,增长4.9%。三次产业比例为1.5:48.7:49.8。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14.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9万人。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322元,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738元,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69元,增长10.1%。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7890人,政策扶持性创业9481人,荣获“2021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是荣获该奖项唯一的区级单位。市场主体规模持续壮大,全年新增市场主体3.8万户,其中新增私营企业1.9万户;新增个体工商户1.9万户。年末,全区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2.43万户,比上年增长19.2%。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46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全年粮食总产量5726 吨,肉类总产量1858吨,禽蛋总产量3744吨,奶类总产量5236吨,水产品总产量231648吨,蔬菜总产量29045吨,水果总产量17337吨。 全年新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个,截至年底共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个。智慧农业成果表现亮眼,海水稻项目与“中国天眼”FAST等一同作为核心展项亮相迪拜世博会。盐碱地四维改良法入选“2021年青岛创新节”十大创新产品。 全年完成国土绿化总面积1819亩,其中,新增造林面积950亩;更新造林面积869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40.14亿元,比上年下降0.1%。其中,受国家轨道交通发展周期波动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4.8%,分门类看,制造业下降5.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4%。重点行业中,前十位行业增加值增速“六升四降”,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行业增势稳定,增加值分别增长4.3%、19.6%。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利润总额同比下降9.6%。 资质内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11家,其中,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12家。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1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1.5%。 四、服务业 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63.92亿元,比上年增长4.9%,占GDP比重为49.8%。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44.45亿元,同比增长17.1%,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23.1%;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同比增长11.1%。其中,道路运输业同比增长34.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3.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3.8%。 开通、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9条,新建改建停车港湾43处,新建、更新公交候车亭206座,全区运营公交线路102条、公交车1466辆。全区货运企业676家,运输车辆7666辆;客运企业8家,客运旅游包车车辆51辆。双积路罗家营段、华中路后阳段、黑龙江北路上流亭立交桥匝道、银河路改建、安顺路维修、李王路维修等工程完工。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7.78亿元,增长29.6%。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6038万件,同比增长29.2%。 全年实现旅游收入30.8亿元,接待游客625万人次。年末,全区共有A级以上旅游景区11处,其中4A级2处,3A级9处;拥有星级酒店15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4家;拥有旅行社34家,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旅行社1家,经营入境和国内旅游业务旅行社33家。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9.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9.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5%。从投资领域看,四新经济投资增速较快,增长36.9%;高技术投资增长35.4%;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7.9%。新机场高速连接线工程建成通车;2023 年亚洲杯青春足球场主体完工。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17.37亿元,同比下降19.3%;房屋施工面积2252.3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1%;房屋竣工面积250.0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6%。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279.0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23.0%;商品房销售额381.60亿元,同比下降22.0%。     全年全区建筹人才住房9542套;提供701套房源参与全市公开配售人才住房。截至2021年底全区正在享受租赁补贴家庭共634户,全年发放租赁补贴358.36万元。 六、消费市场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2.7亿元,比上年增长20.8%。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1.3%,其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51.0%,饮料类增长886.9%,化妆品类增长101.9%,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510.0%,智能手机增长1817.6%,新能源汽车增长77.4%。 线上消费增势良好,全年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速超100%,占全部限上商品零售额比重达到33.5%,占比逐年提高。 实现限额以上批零住餐销售额(营业额)1476.32亿元,增长47.1%。其中批发业、零售业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46.3%、54.9%;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同比增长28.3%、30.4%。 七、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1319.6亿元,同比增长40.7%。其中出口949.6亿元,增长41.1%;进口370.1亿元,增长39.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进出口总额759.1亿元,增长45.5%。其中出口523.5亿元,增长43.0%;进口235.6亿元,增长51.5%。对日韩国家进出口205.1亿元,占进出口比重达15.5%;出口145.7亿元,占出口比重达15.3%。 新批准外资项目232个,其中投资过千万美元以上项目48个,合同外资22.01亿美元。从投资来源地看,新设日韩企业150家,同比增长28.2%;欧资9家,同期持平;港澳台资55家,同比降低15.4%。全年FDI口径实际到账外资完成13.28亿美元,增长23.5%。新备案和增资境外投资项目6个,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2.19亿美元。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6亿元,比上年增长5%,其中,税收收入124.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6.3%。增值税46.4亿元,下降0.7%;企业所得税23.1亿元,增长17.1%;个人所得税5.3亿元,增长20.1%;城市维护建设税7.2亿元,增长3.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9.3亿元,增长5.6%。其中,教育支出增长22.6%;卫生健康支出增长8.1%;农林水支出增长0.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8.9%。 全年区内银行机构存款余额1574.35亿元,同比增长6.8%;区内银行机构贷款余额1420.52亿元,同比增长7.6%。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7.21亿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累计投资额34.21亿元;融资担保公司累计新增融资担保40.43亿元;商业保理累计发放保理融资款本金11.16亿元。资本市场实现进一步发展,2021年新增上市公司2家,上市公司达12家。2021年新增中基协备案基金64只,新增备案规模195.59亿元。 九、科技、人才和教育 2021年末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总数达到1231家。全区众创空间累计达到26家,其中国家级1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0家,其中国家级7家;科技企业加速器2家。当年新培育“专精特新”等高成长企业333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新增瞪羚企业19家;青岛市“隐形冠军”企业9家。年末,“专精特新”等高成长企业总量达929家。 全年新获批建设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省新型研发机构6家。新认定市级技术创新中心53家,累计技术创新中心13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全区共拥有各级重点实验室16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 全年引进集聚各类人才2.9万人,其中硕博、高级职称及高技能人才1985人。青岛市产业领军人才8人。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2所,年末全区共有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303所(含民办学校、培智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职业学校及附设中职班),在校学生175212人,教职工人数15459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高标准建成启用档案馆、博物馆、大剧院,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大众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购置新书2.8万余册、报刊杂志420余种,馆藏总量达70余万册。新建青少年阅读驿站、智慧书亭、流动图书服务点30余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4000余场次。洼里盘鼓等4个项目成功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于氏中医扇意针灸疗法等5个项目成功入选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入选数量均居全市第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建成启用,国家创伤医学中心科创基地获批建设。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室)867处,其中,医院、卫生院3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8家,妇幼保健机构1家,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卫生室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共811处。年末全区共有编制床位460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512人,其中,医生3058人,护士3215人。 新建2处综合性运动公园,建成10片笼式场地、34条健身路径和多处智能健身设施,具备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错时向社会开放。城阳区培养输送的29名运动员参加第十四届全运会,获得6金、5银、1铜的优异成绩。2021年向各级足球国家队输送运动员9人;获得市级足球比赛冠军16个、省级冠军1个,总数占全市近七成。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实施旧村改造社区5个,推进58个社区的安置房续建和回迁,其中2个社区完成回迁。城市平均每天供水量26.51万吨,增长0.2%。年末供热面积达到3919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11.0%。全年供应液化气总量1.25万吨,同比增长19.5%;供应天然气总量2.2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6.2%。城区新改建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 全年平均气温14.1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1天,优良率为85.2%。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分别为25、57、6、26微克/立方米。 全年发生生产安全亡人责任事故1起,亡1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去年同期均下降66.7%,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0084,连续13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十二、社会保障 全区职工基本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2.59万人、40.44万人、35.28万人和38.9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3.67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1.60万人。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904元、1356元。全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414人,全年发放低保金3991.63万元。全区特困人员374人,特困供养支出1052.46万元。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全区持证残疾人13854名,全年残疾人事业支出2238.51万元,残疾人康复服务实现全覆盖。 80-89岁、90-99岁、百岁以上老人高龄补贴每人每月达到200元、300元、1600元,全年发放高龄补贴4630万元,惠及老年人2.1万人。截至年底,全区养老机构达24家,拥有床位4933张,居全市前列。全区社区助老餐厅达34家,为老年人提供暖身暖心的助餐服务。 注: 1.公报数据除安全生产相关指标外均为含高新区数据。 2.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公报中全区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是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指: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5.自2015年开始,城乡住户调查统一使用一体化改革后的数据,与原数据相比,城乡居民收支指标的调查范围和口径均存较大变化。原“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整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市场主体相关数据来自区行政审批服务局;美丽乡村相关材料来自区农业农村局;智慧农业来自城阳智慧农业专班;林木绿化相关数据来自区林业发展中心;交通运输相关数据来自区交通运输局;邮政业务来自区邮政管理局;旅游相关数据来自区旅游发展中心;对外经济、利用外资相关数据来自区商务局;财政相关数据来自区财政局;金融相关数据来自区地方金融监管局、高新区财政金融部;科技相关数据、产业领军人才来自区科技局;专精特新相关数据来自区工信局;教育相关数据来自区教育体育局;文化相关数据来自区文化和旅游局;体育相关数据来自区体育发展中心;卫生等相关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局;就业、人才、社会保障相关数据来自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相关数据来自区医保局;残疾事业相关数据来自区残疾人联合会;人才住房、城市建设相关数据来自区住房城市建设管理局;气温来自区气象局;环境保护相关数据来自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城阳分局;安全生产相关数据来自区应急局;低保、救助等相关数据来自区民政局;粮食总产量数据为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反馈数;其他相关数据来自区统计局。 RAG-ES2024-09-12
浏览 5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