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共 2373字,需浏览 5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野寨,汉代名谷口,是天柱山的门户。后名野人寨,野人寨是天柱山的南大门,古为驿道渡口。北依天柱山,南近潜水,南宋末年时为义兵刘源抗元的山寨。
山谷流泉,泉水实为天柱山岩表层汇集畅流于山间沟谷中的清亮溪水,其下游部分名为“山谷流泉”,则是沿用宋代文豪黄庭坚的命名。

遗址特点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密布崖壁盘石及溪谷河床。题刻作者达数百余人,可查考者不下百人,唐代李德修,宋朝王安石、黄庭坚、,明朝胡缵宗,清代张楷等名宦大家都曾题字崖谷。题刻内容广涉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文体多样,有诗词、歌赋、纪事、题名,书体有真、草、隶、行、篆。

文物遗存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
经文物普查发现,此地虽迭经自然风化和人为的损坏,尚有314处石刻清晰可见,是安徽省保存最集中、也最为完好的摩岩石刻之一。
唐代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中的3处年代最早的石刻都是唐代的,它们均分布在石牛古洞东壁悬崖上。其中2处是唐代散文家,哲学家李翱任舒州刺史时游览山谷的题名。长庆二年(822年)壬寅游石牛古洞。所刻题名为“翱炅磷盘求壬寅年下元日习之书”、“挎储弘运上卿盘长庆二年十月廿六日馀奉处交口”,均为真书,或横排,或竖书直排。还有一处唐代13人题名石刻,系舒州刺史李德修于宝历二年(826年)所刻。此刻楷书15行,上下竖书成行,字径7厘米,书法遒劲浑厚。
北宋
山谷流泉有两宋题刻100多处,这里有安徽保存北宋最早的一块端拱二年(989年)赵孚、舒雅、黄梦锡题名;还有政治家的诗刻,书法家黄庭坚的题名,李师中的记事题刻,南宋张同之的诗刻等等。
北宋王安石留诗
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时任舒州通判的王安石与弟王安国游览山谷,坐石听泉,写诗以咏其胜。现存题名刻石文字为“皇佑三年九月十六日自泉州之太湖过寺宿,与道人文铣、弟安国拥火游见李翱习之书,坐石听泉久之,复游,刻习之书后,临川王安石。”所赋六言诗为:“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北宋无丰三年(1080年),书法家黄庭坚也曾至山谷揽胜。他在游览了山谷寺、石牛洞之后,一连写了《青牛篇》、《书石牛溪大石上》、《题灵龟泉石上》、《题山谷大石》等诗文。在石牛洞东侧悬崖顶端,尚存一处由黄庭坚手书的楷书题名:“李参、李秉夷、秉文、吴择宾、丘揖观余书青牛篇,黄庭坚庚中小寒”,书法工整稳健,笔锋坚劲,波磔分明,是传世稀少的黄氏真迹,弥中珍贵。
在唐代李德修的题名下方,有一处于北宋熙宁四年(1701年)的“李师中纪事石刻”。此刻作者李师中,为李德修的八世孙。似此祖、孙相距数百年同游一地,同刻一块岩石的石刻极为罕见。“师中十一世祖御史大夫讳栖筠,生丞相讳吉雨。丞相生尚书讳德修。丞相讳德裕,尚书实师中八世祖也。历舒、湘、楚三州刺史,题名在此岩谷。师中不肖,忝备侍从。坐沮边议,左迁来守兹土。永惟世业,未坠于地。后世子孙,尚有来者。敢废篆刻,式昭前人。熙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孙尚书右司郎中师中记,弟纯中从。”这篇文字经与《宋史·李师中传》对照,所述家世、祖先完全吻合,是研究李氏家谱与有关历史人物的珍贵史料。
元代以后
元代以后,也留下大量的文字石刻。除了式照唐宋时的题名、题诗以外,在石刻文字的内容方面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出现了大量的用简短词语赞叹山、洞、泉、石景色的特点。同时,石刻文字的体积增大,字径往往有一、二尺之多,这都是过去所少见的。明代诗人、安庆知府胡缵宗在石牛上大书“石牛”2字,并刊刻了《山谷寺》诗:“摩诗坐山谷,谷水身边流,篆密龙蛇动,潭空牛女游”,此诗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石牛临涧的景色,令人涌不绝口。胡缵宗还有“山谷”大字题刻,字径2尺。其它像嘉靖时御史大夫李元阳、成化时书法家袁庆祥等人的题名以及大量的“涪涪山谷”、“流云上流”、“天下奇观”、“水光天色”、“龙门”、“独醒处”、“安庆名山”、“幽思”等。

文物价值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有唐宋元明清以来达官名流的诗文真迹,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历代书法艺术发展演变的风貌,是一处珍贵的书法艺术宝库。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题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地理等方面;文体多样,有诗词、歌赋、纪事、题名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历史人物活动、文学书法艺术、自然和社会科学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文物保护

2001年06月25日,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作为宋至清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17年,国家文物局批示(办保函〔2016〕1371号)《关于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保护规划的意见》,同意安徽省文物局(皖文物保〔2016〕7号)《关于审批潜山县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保护规划的请示》。

历史文化

在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长河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朝廷中枢,百官之首,即为宰相。一提起“宰相之乡”,人们自然会想到山西闻喜县,那里显赫的裴氏家族名相辈出,光照千秋。天柱山脚下的潜山县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宰相之乡”。有据可考,已经定论的就有三位。
第一位是东晋时权倾朝野的辅政宰相何充。何充为人敢言正直,善于用人,著名的“直言不讳”的典故就来源于他。第二位宰相是晚唐懿宗朝宰相毕諴。第三位是北宋名相、文学家王珪。王珪祖籍成都华阳,幼年随叔父迁居舒州(今潜山县)城北凤凰山,后代都成了舒州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镇风景村境内
浏览 2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