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区

联合创作 · 2023-08-01 00:29

深水埗区(英语:Sham Shui Po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区的其中一区,位处九龙西北。北望琵琶山、尖山和笔架山,南以界限街,西北面以呈祥道及荔景山道为界、东面以港铁东铁线路轨为界。2001年的人口有353,550。面积约948公顷。根据2001年香港0的估计,深水埗区的人口约有353,550人。

深水埗区包括深水埗、长沙湾、荔枝角、苏屋、石硖尾、又一村、大窝坪、昂船洲南部(指未经1990年代填海工程成为葵涌货柜码头的范围)。

深水埗区西北面以呈祥道及荔景山道为界,因此一部分被人视为九龙的地区,如九华径、华荔邨等,实际都属于葵青区,而清丽苑(在荔景山道以南呈祥道以北)及盈晖台则是深水埗区的范围。

另外深水埗区东面及南面则以港铁东铁线路轨及界限街为界,因此界限街(至港铁东铁线之前一段)以南的地区,属于是油尖旺区的,而又一城、香港城市大学、又一村等被视为九龙塘的地方,实际属于深水埗区。

[编辑]历史

兴建地铁时, 在长沙湾等地曾出土相当新石器时代文物 早在新石器时代,长沙湾附近就已经有人居住。位于李郑屋邨的东汉古墓,引证了香港的沧海桑田,因为从发掘的经过,发现当时古墓在建造之时,位于海边,但发掘的时候,位于山边的李郑屋古墓与海边已有一段距离。

深水埗区一带位处界限街以北,属于新九龙地区,因此到了1898年才由英国管治。当时区内一带主要有九华径、长沙湾、深水埗及九龙塘四个主要聚居地,人口约3,000人,居民主要靠务农、种花、捕鱼及航运货物维生。深水埗是当时一带的市集,并设有一个码头将货物转运到香港岛。深水埗便因该码头而得名。

1920年代起,0发展旺角一带,其北部的深水埗及长沙湾一带也相应被发展。加上当时海外华侨的投资,使该区成为战前九龙的主要工业区,设有纺织、制衣、五金及搪瓷工厂。

1940年代末,大批难民踊入香港,当中不少人在深水埗区内兴建木屋。1953年的石硖尾大火,使很多灾民失去家园,令香港0在该处兴建香港第一个公共房屋-石硖尾邨。

自1960年代起,随着香港工业迅速发展,深水埗区的工业发展也日益蓬勃,加上区内兴建了大量公共房屋,使该区至1990年代一直是最多人口的行政区。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