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桃源宫陀罗尼经幢
共 2122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0:43
历史沿革
南安桃源陀罗尼经幢
南安桃源陀罗尼经幢,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丰州葛姓夫人陈二十二娘为亡夫祈求冥福而建。
文物特点
综述
南安桃源陀罗尼经幢
南安桃源宫陀罗尼经幢为花岗岩石构筑,通高7米,八角七层,分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
幢座
南安桃源陀罗尼经幢
幢座为四层须弥座,第一层较宽大,第二、三、四层逐渐向上收分,如此设计使得重心在下,利于经幢的稳定性。第一层八边形须弥座高0.6米,双层下枋,底边长0.78米,下枭为覆莲瓣,八边形束腰每边长0.62米,高0.28米,八个转角雕侏儒力士,中间为飞天浮雕,上枭为仰莲瓣,每边长0.66米。第二层须弥座下枋为八边形,每边长0.5米,高0.16米,雕刻整齐连续的海浪纹样,下枭圆弧形,高0.22米,雕刻水波纹,束腰圆形,高0.38米,浮雕双龙戏珠,上枭圆形,分成八瓣,每瓣宽0.4米,高0.16米,雕牡丹花图案。第三层须弥座的束腰直接位于二层须弥座顶部,为八面体,每面有方形石龛,内雕风格各异的护法神像,上枋八边形,边长0.4米,高0.13米,每边刻菱角花纹饰。第四层须弥座的下枋就是第三层须弥座的上枋,八边形束腰每面雕天神,上枭为三层仰莲瓣。桃源宫经幢的四层须弥座层次感分明,比例匀称,雕饰精美,具有宋代石经幢的特征。
幢身
南安桃源陀罗尼经幢
幢身高大挺拔,上下共分七层,外形遵照一凸一凹的韵律,层层叠加并向上收分,富有节奏感。第一层八角形石柱最高,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上额围绕幢身横刻“奉为今上皇帝崇佛幢一座”。从第一层顶部以上,共有4组宝盖加仰莲,宝盖与仰莲之间还有一层圆鼓形幢身,第三、五、七层每面佛龛内为佛菩萨像,其中第三、五层分别有8尊,第七层4尊,总共20尊。第一、三、五层顶部的宝盖做成屋檐状,分别有八个翘角,每个翘角装有铁环,为串联铁索之用。第七层幢身与檐均为方形,出檐部分雕饰4尊迦陵频伽。经幢的幢顶作葫芦状,造型饱满。桃源宫经幢整体为石构建筑,使用30级石构件以凿榫卯的形式组合叠砌而成,是一座雄伟恢宏而又雕饰玲珑的石刻艺术品,在建造技术上,通过拱石、垒石、石与石的交接处凿榫对卯,嵌合联贯,使各块岩石之间相互牵制,石缝间的空隙灌注铁水和糯米浆,使之更加坚固稳定。
文物遗存
石刻
南安桃源陀罗尼经幢
南安桃源陀罗尼经幢底层须弥座上雕刻力士是借鉴传统佛塔的形式,桃源宫经幢上的8尊侏儒力士个个矮矮墩墩,挺胸露腹,以矮小的身躯托住幢身,他们有的身穿短衫;有的赤膊裸身;有的双目圆睁;有的撕牙咧嘴;有的歪头侧脸,而且全都是单腿跪地。同在底层须弥座束腰上的飞天,身形线条流畅。经幢第三层须弥座束腰上的护法神手中握着剑,孔武有力。第四层须弥座束腰的天神,面容丰满。幢身上的20尊佛菩萨像正襟危坐,神情肃穆,体现了佛教的崇高地位和宗教尊严,而且,佛菩萨像与护法神均采用“压地稳起”的浅浮雕技法,构图饱满,形体严谨。
南安桃源陀罗尼经幢
南安桃源陀罗尼经幢动植物雕刻主要有迦陵频伽、双龙戏珠、莲瓣等。经幢束腰上的飞龙,张牙舞爪,孔武雄健,强劲有力,体现了宋代雕刻理性的时代特征。经幢共有6组莲花造型,其中底层须弥座下枭为覆莲,其余均为仰莲,外形都颇为饱满,继承了唐代莲花雕刻的造型风格。经幢的第二层须弥座下枋为海浪纹样。
南安桃源陀罗尼经幢第四层幢身上刻唐密宗大师翻译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全文为楷书,字体端正舒朗、运笔谨严梭利。幢身上方顺时针横刻“奉为今上皇帝资崇佛幢一座”,这些文字排列顺序均采用顺时针方向。
历史文化
桃源宫
桃源宫又称唐王宫、三会宫,地处古城堡—周井堡北门内,始建于唐光启年间(885~888年),原祀唐太宗李世民。后增祀文武尊王、田都元帅、观音诸神。宫两进,面阔进深各三间。
经幢
“幢”意指旌幡,原本是中国古代作仪仗用的以羽毛为饰的一种旗帜。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徒在长筒圆形绸伞上写经叫“经幢”,为了便于长久保存,又将经文刻于石柱上叫“石幢”,后来也被世人统称为“经幢”。据《佛教大辞汇》所述,“陀罗尼”是梵语,译为能持,大致是“持善不失,持恶不生”的意思。桃源宫的陀罗尼经幢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据记载,天圣年间南安丰州有一位姓葛的富人去世,按照当地的风俗,其妻陈二十二娘就在桃源宫内为其竖立陀罗尼经幢,替亡夫祈求冥福。所以,这座经幢实际上是为超度亡者而建的。
文物价值
南安桃源陀罗尼经幢
南安桃源宫陀罗尼经幢雕刻有陀罗尼经及佛像与图案,为福建宋代石经幢最经典作品之一,是研究闽南宋代建筑、雕刻、宗教、书法及人文状况的珍贵文物。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南安桃源宫陀罗尼经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南安桃源陀罗尼经幢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桃源宫内天井。
交通信息
自驾:自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南安桃源陀罗尼经幢,路程约20.3千米,用时约39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