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街道

联合创作 · 2023-08-17 03:06

地名由来:辖区内有全国最大的牡丹园曹州牡丹园和百花园、古今园等,为全国著名的牡丹生产、栽培、科研基地而得名。

2017年12月,牡丹街道入选2017年山东省卫生乡镇名单。

2012年12月,环境保护部授予牡丹街道2010—2011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牡丹街道是著名的“中国牡丹之乡”,位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总面积64.84平方公里,61697人。

菏泽牡丹栽培始于隋唐,兴盛于明代。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薛凤翔在所著的《亳州牡丹史》中说“亳有牡丹始自德、靖年间”,即明朝正德、嘉靖年间。明万历年间进士谢肇浙在《五杂俎》中记载:“余过濮州曹南一路,百里之中,香气迎鼻,盖家家圃畦中俱植之,若菜蔬然”。当时牡丹田已连阡接陌,花园鳞次栉比。桑篱园、凝香园、赵花园、周花园、毛花园、巢云园,都是当时著名的牡丹花园。牡丹在明万历年间达到了繁盛期,并走向专业化栽培。

清代牡丹发展更盛,影响更广。蒲松龄《聊斋志异》曾赞美:“曹州牡丹甲齐鲁”,而且还为曹州牡丹中的两个绝品——葛巾紫和玉版白写了一则爱情故事《葛巾》,更使曹州牡丹声誉远扬。乾隆《曹州府志?食货志》载:“牡丹芍药之属数十百种,士族资以游赏,贫人赖以养殖”。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怀宁余鹏年首撰《曹州牡丹谱》,详细介绍了栽培方法,记述当时的牡丹品种有56种。书末附记写道: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记。东部20里,盖田畦接畛也。看花之局,在三月杪(音“秒”,末也),车马歌相属。

咸丰以后,牡丹向商业化发展。《山东通志》载:“牡丹曹州最盛,居民有以此为业分运各省。”光绪《菏泽县志》载:“花卉之风,凡他邑所有,其数略备。牡丹、芍药各百余种,土人植之,动辄数十百亩,利厚于五谷。每当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土人捆载之,南浮闽粤,北走京师。至则厚植以归,故每岁辄一往。”《毛氏牡丹谱》载:“牡丹之出途,北至燕冀、南至闽粤,东则沿海一带,遍苏杭等处,南洋群岛,贩运几遍中国”。“下广”是当时牡丹收入的重要渠道,仅赵楼“大春家花园”每年都有近万株牡丹销往广州,外出卖牡丹已成为一种生财之道。

民国时期,牡丹种植处低谷状态。连年战争,民不聊生,花无销路,花农不得不毁花改种五谷。加之黄河两次决口,牡丹淹死。至1949年,牡丹载培不过百亩,花色品种只剩120多个。

1950年代初,实行统一规划,集中种植。种植区分布在赵楼、何楼、王梨庄、毛胡同、李集、洪庙等村庄。配有专职技术人员,药材公司对丹皮、白芍实行包购统销。1966年达556亩,品种292个。“文革”中,牡丹被视为“资产阶级的香花毒草”,发展受到限制。改革开放后,牡丹栽培面积逐年扩大。1982年,省政府拨款兴建曹州牡丹园,面积1100多亩。至2002年,该园牡丹品种达800多个,近170万株,为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牡丹园。菏泽市把牡丹定为市花,并在市内兴建天香公园,园内布置了各种新景观。2004年,全市牡丹栽培面积达10万余亩,是全世界最大的牡丹观赏、生产基地。

历史沿革:

1952年,行政村改为乡。

1957年,撤区并乡时,为赵楼乡。

1958年,成立红旗人民公社,年底改名城郊人民公社。

1973年,改名赵楼人民公社。

1983年12月,撤社建乡时改为牡丹乡。

1995年10月,撤销牡丹乡,设立牡丹街道办事处。

2000年12月,原庞王庄乡并入牡丹街道办事处。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