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株洲市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四大战略,继续突出三项经济重点,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十五”计划所确定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525.67亿元,增长1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74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264.61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190.32亿元,增长10.6%。“十五”期间,累计完成生产总值2030.7亿元,年均增长11.4 %,比“九五”期间提速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由“九五”期末的17.3:46.7:36.0调整为13.5:50.3:36.2。全市人均GDP14497元,比上年增加1865元,按汇率折算为1770美元。
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增强。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235亿元,增长13.9%,占GDP的比重达44.7%。年末注册个体工商户6.7万户,私营企业6800户,注册资本金95亿元,总资产218亿元。“十五”期间全市新增非公企业2000多户,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5.2个百分点。
“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26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52亿元,增长30%。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带状格局。首次出现经营面积过1000亩、年收入过百万的种植大户。发展养殖大户2.5万余户。农业机械总动力161.1万千瓦,增长8.5%,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5%。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59.11万人,劳务总收入57亿元;工业化快速推进。工业增加值由“九五”末的136.15亿元增至2005年的226.43亿元,年均增长12.5%,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3%,比“九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1%,拉动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城镇化顺利推进。非农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62%,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比”九五”末的51.2%提高10.8个百分点,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2.5%,比”九五”末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县域城镇化水平达到27.7%。
县域经济发展提速。五县市实现生产总值286.41亿元,增长12%,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首次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且呈逐年提速的态势。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4.5%,比”九五”末上升3.7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规模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到213.2万人,比“九五”末净增10.6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01万人。2.41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其中安置大龄就业人员49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十五”期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8万人,先后有8.9万余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物价总水平涨幅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4%,涨幅均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零售物价上涨2.1%;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零售物价上涨2.8%。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2%,涨幅均有回落。
经济发展环境继续优化。连续两年圆满完成省八件实事、市十件实事;全力打造“平安株洲”,第三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地市称号;投资环境逐步改善,2005年度进入“全国投资环境100优城市”;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乡村行政区划得到调整,全市建制乡镇由137个减少到112个,行政村由2184个减少到1869个。
二、城乡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市45个市以上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58.4亿元,增长51.8%。其中,23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41.8亿元;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6亿元,新建公路30公里,改建公路344公里;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5亿元,增长41.7%。 “十五”期间,全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58亿元,为“九五”时期的2.7倍。随着106国道全线提质扩容的全面竣工,“株洲三小时、县市一小时”的快速交通圈基本形成。五年新改建公路1635公里,新增等级公路960公里,高速公路新开工里程63.3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4131公里,公路等级率由53%提高到66%。新建和改造变电站20多座,株洲航电枢纽三台机组并网发电。
城市公用事业不断拓展。五年建成2个污水处理厂、1个日供水能力达125万吨的自来水厂、1个可用16年的垃圾处理场、39座城市公厕、26个垃圾中转站,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新增公交车429台,万人公交车拥有率提高到8.9标台;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2.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5%;2005年天然气顺利进株入户,年末城区近10万户居民用上了天然气。建成区面积由“九五”末的63平方公里扩大到85.6平方公里。
环境治理取得成效。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为2.87,下降1.33,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298天,比上年增加101天;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7.7%,提高1.6个百分点;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76.5平方公里,烟控区覆盖率99.5%;噪声控制达标区面积45.2平方公里,覆盖率76.2%。清水塘工业区环境综合治理初见成效。
三、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41.09亿元,增长21.9%;一般预算收入24.56亿元,增长21.2%,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74.5%。财政支出突出体现公共财政需求,全年财政总支出46.03亿元,增长12.9%。其中,基本建设支出2.35亿元,增长21.6%;农林水利气象支出3亿元,增长30.6%;卫生经费1.3亿元,增长21.2%;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1.71亿元,增长19.3%。“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收入149.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9.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9.4%和18.2%。累计财政支出168.67亿元,年均增长21.5%。
金融运行态势平稳,信贷投向重点突出。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2.41亿元,增长16.5%;各项贷款余额235.19亿元,增长7.2%。年末不良贷款余额比上年下降17.9%。
股权分置改革进展良好。年末全市境内上市公司7家,年末总市值82.07亿元。有2家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2家公司已拟定改革方案。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11家保险公司保费收入9.99亿元,增长7.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6亿元,增长15.2%;健康险保费收入3813万元,增长15.9%。全年各类保险赔款与给付支出2.16亿元,增长30.9%。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1.32亿元,增长23.4%;人身险业务赔付0.84亿元,增长44.7%。
四、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72.23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其中市区78.88万人。常住人口365.1万人,增加7.1万人;计划生育率达98%,人口出生率为11.25‰,比上年上升0.5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4.46‰,比上年降低1.42个千分点。
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30元,增长11.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3%。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性支出8349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3958元,增长11.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59元,增长17.5%,“十五”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加4582元,年均增长11.1%,增速比“九五”快6.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增加1269元,年均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达8600元,比“九五”末增加4480元。2005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3%和47.8%,比”九五”末下降5.7和2.4个百分点。城镇人均居住面积19.8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51.1平方米,分别比“九五”末增加5.2和3.2平方米。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5.11万人,比上年增加0.49万人。全部按时足额发放了14.13万名参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9.2万人,增加1.73万人,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69.1%,提高1.3个百分点;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6.16万人。全市城镇4.32万户、9.39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四区“低保”标准由156元提高到170元,农村特困户救助标准由每人每月10元提高到15元。全年改建乡镇敬老院27所。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09个,共有床位4893张,在院人数4018人。“十五”期间,全市共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7.4亿元、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32.1亿元、城镇低保金2.22亿元。累计投入救灾资金5342万元,扶贫开发资金7680万元,2.78 万人解决温饱或越过贫困线。
五、科学技术与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73项,其中,国家“863”计划7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试产项目4项。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7项。签定各类技术合同登记446项,合同金额1.7亿元。株洲地震台顺利开通,填补了全市在地震监测能力上的空白。59家省级以上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47家通过验收。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5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8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7家。“十五”期间全市共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9项(次),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05项,第5次跻身“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速。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20家,比“九五”末增加45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7.6亿元,增长20%,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1%,比“九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株洲高新区综合实力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上升到第35位。“十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229亿元,年均增长18.4%。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普九”成果得到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9.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6%,辍学率0.59%;普通初中入学率98.4%,初中生缀学率1.89%。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14.89万人,在校学生56.7万人。高考录取率达到71%。 “十五”期间,全市新增高等院校4所,新增普通高中5所,调减初中24所、小学1043所,接收企业办学校33所,新批民办学校237所。
文化事业生机盎然。全市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和纪念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文艺创作和演出活跃。《万紫千红》、《水韵》、《天下凤凰美》等6首(个)创作歌曲和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全年新增无线数字电视用户5100户,有线电视用户33万户,比“九五”末增加9.48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5%,比“九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
卫生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7个,其中:各类医院、卫生院105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1162张,卫生工作人员14316人,其中: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1702人,执业医生和助理医师4871人,注册护士3835人。“十五”期间新建和改造疾控中心6所、传染病防治区6个、乡镇卫生院24所,所有乡镇设立了防保站,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全面实现三年目标。食品放心工程稳步推进,城市社区卫生覆盖面提高到90%。重大传染病防控有力,成功抵御了“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入侵。连续三届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市十运会,本届比赛项目33个、参赛人员8000人次,刷新历届市运会记录。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提升。在省运会上,株洲田径、射击、体操项目金牌或总分列全省第一。株洲运动健儿勇夺奥运奖牌2枚、全运会奖牌10枚、省运会金牌45.5 枚。
六、行业经济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亿元,增长6.8%,其中农、林、牧、渔业分别增长3.6%、21.4%、8%和10.9%。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6.8亿元,年均增长4.8%。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优势产业布局日趋合理,突出发展大米、生猪、竹木、油脂、果蔬等五大产业。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26.07千公顷,增加0.53千公顷。粮食种植面积257.45千公顷,下降1.8%,其中优质稻播种面积118.93千公顷,增长22.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5.08千公顷,增长1.9%。蔬菜种植面积为47.96千公顷,增长5.9%。
农村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十五”期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5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8万处,建成了3个防洪排渍站;解决了9.3万人的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5平方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2.9万个。累计投入造林资金4亿多元,完成人工造林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7.5%,比“九五”末提高近4个百分点。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26.43亿元,增长13.7%,增幅提高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4.56亿元,产销率达98.1%。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60家,其中过5亿元的13家,过10亿元的9家。在108种主要工业产品中, 66.7%的产品产量增长。“十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比“九五”提速0.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长19.3%,增速比“九五”快6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0,提高5.4个百分点,亏损面18.8%,降低2.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30.53亿元,增长18.34%,实现利润13.35亿元,增长20.1%。14家标志性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0.25亿元,增长12.3%;20家小巨人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21亿元,增长50.1%。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8.18亿元,增长17.9%。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产值88.87亿元,增长19.4%,实现利润1.41亿元,增长31.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81.27万平方米,增长3.9%。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扩张。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60.66亿元,增长23.3%。其中:城镇投资137.29亿元,增长27.6%;房地产开发投资32.5亿元,增长26.5%。“十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8.29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4倍,年均增长22.5%,增速比“九五”期间快12.5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1.9亿元,年均递增27%。
工业投资步伐加快。全市完成工业投资53.6亿元,增长34.8%,高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2个百分点。其中技术改造投资47亿元,增长38%。全年实施技改项目465个,计划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在建重点项目46个,增长64.3%,其中新开工重点项目25个,增加10个。
全年主要新增生产能力:发电量3.42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3.15万千伏安,输电线路11公里;新建公路30公里,改建公路344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17公里,扩建面积87万平方米;锌冶炼2.4万吨,原煤10万吨,水泥52万吨,棉纺锭11.3万锭,中成药1000吨,纯碱1万吨,钾肥5.8万吨。
(四)交通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增加值29.44亿元,增长10.2%。
交通营运能力继续增强。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26.91万辆,其中本年新注册0.83万辆。年末私人汽车拥有量2.91万辆,其中本年新注册0.65万辆。全年公路货运周转量391600万吨公里,增长17.8%。水运货运周转量36800万吨公里,增长94%;公路客运周转量533526万人公里,增长10.8%,水运客运周转量1000万人公里,下降24.3%。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3亿元,增长15.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为18.18亿元,增长17.1%,邮政业务总量为1.12亿元,下降5.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7.97万户,比“九五”末增加27.3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9.11万户,比“九五”末增加72.11万户。五年新增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10万户。电话普及率达49部/百人。
(五)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13亿元,增长13.9%,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1.2%。其中:城市零售额111.11亿元,增长15.4%;县城零售额24.23亿元,增长12.9%;县以下零售额45.78亿元,增长11%。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6.43亿元 ,增长13.8%;餐饮业21.44亿元,增长16.4%;其他行业3.26亿元,增长3.4%。按所有制性质分,公有制经济零售额35.09亿元,增长11.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17.61亿元,增长4.6%;个体经济90.21亿元,增长15.9%;私营经济51.29亿元,增长13.6%。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291个,全年成交额148亿元,增长11%,其中农副产品市场成交额44.5亿元,增长12%。全市亿元市场11家,成交额107亿元。芦淞服饰市场进入全国十强。
注:因统计口径变化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6 %。
外向型经济继续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68829万美元,增长16.7%。其中出口54390万美元,增长12.3%,进口14439万美元,增长36.7%。出口市场呈现多级化,对美国、日本、尼日利亚、加拿大等传统市场出口增幅在20%以上,对荷兰、芬兰和南非等新开辟的市场出口成倍增长。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全年实际利用内资 60.86亿元,增长33.9%;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2家,实际利用外资16125万美元,增长26.2%。“十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5.18亿美元,为“九五”时期的2.1倍,年均增长28.4%,引进内资186.86亿元,年均增长28%;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5.76亿美元,年均增长13.4%,进出口总额稳居全省第二位。
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市星级宾馆27家,增加4家,其中四星级以上宾馆3家,星级宾馆共有客房2100间,床位5000张;旅行社39家,增加1家。全年接待国内游客497.27万人次,增长17.3%。境外游客2万人次,增长37.2%;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2.17亿元,增长15.7%,其中旅游创汇收入510.25万美元,增长41.5%。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
2、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公报中美元兑人民币按2005年年平均汇率8.1917:1计算。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05年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株洲市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四大战略,继续突出三项经济重点,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十五”计划所确定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525.67亿元,增长1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74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264.61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190.32亿元,增长10.6%。“十五”期间,累计完成生产总值2030.7亿元,年均增长11.4 %,比“九五”期间提速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由“九五”期末的17.3:46.7:36.0调整为13.5:50.3:36.2。全市人均GDP14497元,比上年增加1865元,按汇率折算为1770美元。 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增强。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235亿元,增长13.9%,占GDP的比重达44.7%。年末注册个体工商户6.7万户,私营企业6800户,注册资本金95亿元,总资产218亿元。“十五”期间全市新增非公企业2000多户,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5.2个百分点。 “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26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52亿元,增长30%。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带状格局。首次出现经营面积过1000亩、年收入过百万的种植大户。发展养殖大户2.5万余户。农业机械总动力161.1万千瓦,增长8.5%,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5%。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59.11万人,劳务总收入57亿元;工业化快速推进。工业增加值由“九五”末的136.15亿元增至2005年的226.43亿元,年均增长12.5%,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3%,比“九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1%,拉动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城镇化顺利推进。非农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62%,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比”九五”末的51.2%提高10.8个百分点,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2.5%,比”九五”末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县域城镇化水平达到27.7%。 县域经济发展提速。五县市实现生产总值286.41亿元,增长12%,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首次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且呈逐年提速的态势。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4.5%,比”九五”末上升3.7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规模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到213.2万人,比“九五”末净增10.6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01万人。2.41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其中安置大龄就业人员49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十五”期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8万人,先后有8.9万余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物价总水平涨幅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4%,涨幅均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零售物价上涨2.1%;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零售物价上涨2.8%。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2%,涨幅均有回落。 经济发展环境继续优化。连续两年圆满完成省八件实事、市十件实事;全力打造“平安株洲”,第三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地市称号;投资环境逐步改善,2005年度进入“全国投资环境100优城市”;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乡村行政区划得到调整,全市建制乡镇由137个减少到112个,行政村由2184个减少到1869个。 二、城乡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市45个市以上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58.4亿元,增长51.8%。其中,23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41.8亿元;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6亿元,新建公路30公里,改建公路344公里;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5亿元,增长41.7%。 “十五”期间,全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58亿元,为“九五”时期的2.7倍。随着106国道全线提质扩容的全面竣工,“株洲三小时、县市一小时”的快速交通圈基本形成。五年新改建公路1635公里,新增等级公路960公里,高速公路新开工里程63.3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4131公里,公路等级率由53%提高到66%。新建和改造变电站20多座,株洲航电枢纽三台机组并网发电。 城市公用事业不断拓展。五年建成2个污水处理厂、1个日供水能力达125万吨的自来水厂、1个可用16年的垃圾处理场、39座城市公厕、26个垃圾中转站,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新增公交车429台,万人公交车拥有率提高到8.9标台;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2.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5%;2005年天然气顺利进株入户,年末城区近10万户居民用上了天然气。建成区面积由“九五”末的63平方公里扩大到85.6平方公里。 环境治理取得成效。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为2.87,下降1.33,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298天,比上年增加101天;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7.7%,提高1.6个百分点;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76.5平方公里,烟控区覆盖率99.5%;噪声控制达标区面积45.2平方公里,覆盖率76.2%。清水塘工业区环境综合治理初见成效。 三、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41.09亿元,增长21.9%;一般预算收入24.56亿元,增长21.2%,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74.5%。财政支出突出体现公共财政需求,全年财政总支出46.03亿元,增长12.9%。其中,基本建设支出2.35亿元,增长21.6%;农林水利气象支出3亿元,增长30.6%;卫生经费1.3亿元,增长21.2%;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1.71亿元,增长19.3%。“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收入149.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9.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9.4%和18.2%。累计财政支出168.67亿元,年均增长21.5%。 金融运行态势平稳,信贷投向重点突出。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2.41亿元,增长16.5%;各项贷款余额235.19亿元,增长7.2%。年末不良贷款余额比上年下降17.9%。 股权分置改革进展良好。年末全市境内上市公司7家,年末总市值82.07亿元。有2家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2家公司已拟定改革方案。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11家保险公司保费收入9.99亿元,增长7.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6亿元,增长15.2%;健康险保费收入3813万元,增长15.9%。全年各类保险赔款与给付支出2.16亿元,增长30.9%。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1.32亿元,增长23.4%;人身险业务赔付0.84亿元,增长44.7%。 四、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72.23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其中市区78.88万人。常住人口365.1万人,增加7.1万人;计划生育率达98%,人口出生率为11.25‰,比上年上升0.5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4.46‰,比上年降低1.42个千分点。 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30元,增长11.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3%。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性支出8349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3958元,增长11.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59元,增长17.5%,“十五”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加4582元,年均增长11.1%,增速比“九五”快6.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增加1269元,年均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达8600元,比“九五”末增加4480元。2005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3%和47.8%,比”九五”末下降5.7和2.4个百分点。城镇人均居住面积19.8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51.1平方米,分别比“九五”末增加5.2和3.2平方米。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5.11万人,比上年增加0.49万人。全部按时足额发放了14.13万名参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9.2万人,增加1.73万人,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69.1%,提高1.3个百分点;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6.16万人。全市城镇4.32万户、9.39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四区“低保”标准由156元提高到170元,农村特困户救助标准由每人每月10元提高到15元。全年改建乡镇敬老院27所。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09个,共有床位4893张,在院人数4018人。“十五”期间,全市共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7.4亿元、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32.1亿元、城镇低保金2.22亿元。累计投入救灾资金5342万元,扶贫开发资金7680万元,2.78 万人解决温饱或越过贫困线。 五、科学技术与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73项,其中,国家“863”计划7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试产项目4项。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7项。签定各类技术合同登记446项,合同金额1.7亿元。株洲地震台顺利开通,填补了全市在地震监测能力上的空白。59家省级以上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47家通过验收。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5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8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7家。“十五”期间全市共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9项(次),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05项,第5次跻身“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速。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20家,比“九五”末增加45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7.6亿元,增长20%,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1%,比“九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株洲高新区综合实力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上升到第35位。“十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229亿元,年均增长18.4%。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普九”成果得到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9.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6%,辍学率0.59%;普通初中入学率98.4%,初中生缀学率1.89%。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14.89万人,在校学生56.7万人。高考录取率达到71%。 “十五”期间,全市新增高等院校4所,新增普通高中5所,调减初中24所、小学1043所,接收企业办学校33所,新批民办学校237所。 文化事业生机盎然。全市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和纪念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文艺创作和演出活跃。《万紫千红》、《水韵》、《天下凤凰美》等6首(个)创作歌曲和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全年新增无线数字电视用户5100户,有线电视用户33万户,比“九五”末增加9.48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5%,比“九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 卫生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7个,其中:各类医院、卫生院105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1162张,卫生工作人员14316人,其中: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1702人,执业医生和助理医师4871人,注册护士3835人。“十五”期间新建和改造疾控中心6所、传染病防治区6个、乡镇卫生院24所,所有乡镇设立了防保站,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全面实现三年目标。食品放心工程稳步推进,城市社区卫生覆盖面提高到90%。重大传染病防控有力,成功抵御了“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入侵。连续三届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市十运会,本届比赛项目33个、参赛人员8000人次,刷新历届市运会记录。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提升。在省运会上,株洲田径、射击、体操项目金牌或总分列全省第一。株洲运动健儿勇夺奥运奖牌2枚、全运会奖牌10枚、省运会金牌45.5 枚。 六、行业经济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亿元,增长6.8%,其中农、林、牧、渔业分别增长3.6%、21.4%、8%和10.9%。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6.8亿元,年均增长4.8%。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优势产业布局日趋合理,突出发展大米、生猪、竹木、油脂、果蔬等五大产业。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26.07千公顷,增加0.53千公顷。粮食种植面积257.45千公顷,下降1.8%,其中优质稻播种面积118.93千公顷,增长22.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5.08千公顷,增长1.9%。蔬菜种植面积为47.96千公顷,增长5.9%。 农村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十五”期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5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8万处,建成了3个防洪排渍站;解决了9.3万人的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5平方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2.9万个。累计投入造林资金4亿多元,完成人工造林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7.5%,比“九五”末提高近4个百分点。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26.43亿元,增长13.7%,增幅提高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4.56亿元,产销率达98.1%。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60家,其中过5亿元的13家,过10亿元的9家。在108种主要工业产品中, 66.7%的产品产量增长。“十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比“九五”提速0.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长19.3%,增速比“九五”快6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0,提高5.4个百分点,亏损面18.8%,降低2.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30.53亿元,增长18.34%,实现利润13.35亿元,增长20.1%。14家标志性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0.25亿元,增长12.3%;20家小巨人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21亿元,增长50.1%。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8.18亿元,增长17.9%。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产值88.87亿元,增长19.4%,实现利润1.41亿元,增长31.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81.27万平方米,增长3.9%。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扩张。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60.66亿元,增长23.3%。其中:城镇投资137.29亿元,增长27.6%;房地产开发投资32.5亿元,增长26.5%。“十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8.29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4倍,年均增长22.5%,增速比“九五”期间快12.5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1.9亿元,年均递增27%。 工业投资步伐加快。全市完成工业投资53.6亿元,增长34.8%,高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2个百分点。其中技术改造投资47亿元,增长38%。全年实施技改项目465个,计划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在建重点项目46个,增长64.3%,其中新开工重点项目25个,增加10个。 全年主要新增生产能力:发电量3.42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3.15万千伏安,输电线路11公里;新建公路30公里,改建公路344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17公里,扩建面积87万平方米;锌冶炼2.4万吨,原煤10万吨,水泥52万吨,棉纺锭11.3万锭,中成药1000吨,纯碱1万吨,钾肥5.8万吨。 (四)交通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增加值29.44亿元,增长10.2%。 交通营运能力继续增强。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26.91万辆,其中本年新注册0.83万辆。年末私人汽车拥有量2.91万辆,其中本年新注册0.65万辆。全年公路货运周转量391600万吨公里,增长17.8%。水运货运周转量36800万吨公里,增长94%;公路客运周转量533526万人公里,增长10.8%,水运客运周转量1000万人公里,下降24.3%。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3亿元,增长15.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为18.18亿元,增长17.1%,邮政业务总量为1.12亿元,下降5.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7.97万户,比“九五”末增加27.3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9.11万户,比“九五”末增加72.11万户。五年新增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10万户。电话普及率达49部/百人。 (五)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13亿元,增长13.9%,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1.2%。其中:城市零售额111.11亿元,增长15.4%;县城零售额24.23亿元,增长12.9%;县以下零售额45.78亿元,增长11%。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6.43亿元 ,增长13.8%;餐饮业21.44亿元,增长16.4%;其他行业3.26亿元,增长3.4%。按所有制性质分,公有制经济零售额35.09亿元,增长11.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17.61亿元,增长4.6%;个体经济90.21亿元,增长15.9%;私营经济51.29亿元,增长13.6%。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291个,全年成交额148亿元,增长11%,其中农副产品市场成交额44.5亿元,增长12%。全市亿元市场11家,成交额107亿元。芦淞服饰市场进入全国十强。 注:因统计口径变化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6 %。 外向型经济继续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68829万美元,增长16.7%。其中出口54390万美元,增长12.3%,进口14439万美元,增长36.7%。出口市场呈现多级化,对美国、日本、尼日利亚、加拿大等传统市场出口增幅在20%以上,对荷兰、芬兰和南非等新开辟的市场出口成倍增长。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全年实际利用内资 60.86亿元,增长33.9%;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2家,实际利用外资16125万美元,增长26.2%。“十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5.18亿美元,为“九五”时期的2.1倍,年均增长28.4%,引进内资186.86亿元,年均增长28%;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5.76亿美元,年均增长13.4%,进出口总额稳居全省第二位。 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市星级宾馆27家,增加4家,其中四星级以上宾馆3家,星级宾馆共有客房2100间,床位5000张;旅行社39家,增加1家。全年接待国内游客497.27万人次,增长17.3%。境外游客2万人次,增长37.2%;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2.17亿元,增长15.7%,其中旅游创汇收入510.25万美元,增长41.5%。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 2、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公报中美元兑人民币按2005年年平均汇率8.1917:1计算。 | RAG-ES | 2024-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