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举选

联合创作 · 2024-08-09 10:28

人物经历

郑举选

上世纪70年代末,经商被禁止,郑举选和他的朋友们为谋生铤而走险,不幸遭遇牢狱之灾。30多年过去,改革开放政策越来越宽松,郑举选从地下做生意转到地上,靠15元起家,从小商贩摇身变成董事长再到汉正街首富,他的传奇经历,在后的个体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一串清晰脚印。

1979年,在他的带动下,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拉开了全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大幕,个体经营户发展壮大到3400余户,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创业群体。

1982年,汉正街率先突破政策限制,允许批发销售,获得了“天下第一街”和“市场流通体制改革风向标”美誉。

成功之路

做点小生意 被扣“走资”帽

没钱治病孩子夭折

今年10月的一个清晨,汉阳郊区一处风景秀丽的小区,郑举选戴着墨镜,独坐在400平方米的大宅子内。桌上电话铃声不断。这些天,赋闲在家的郑举选,突然变得忙碌起来。作为改革开放30年典型人物,他已陆续接受了近10家媒体的专访。此情此景,令他想起20年前,《》、《》等八大媒体及法国、加拿大等海外报刊记者对他联合采访的情景。

当年,在1000名个体户中,郑举选创下四个第一:销售额连年第一、纳税连年第一,各种捐款第一,认购国库券第一。1985年时,他成为汉正街无人不晓的首富。

当年的“风云人物”,如今68岁的郑举选,说起最初走上从商之路的坎坷经历,却只用了四个字——“迫不得已”。

郑举选出生于武汉蔡甸侏儒乡。6岁时因患“天花”双目致残,视力微弱,面部留下疤痕。上完初中他不得不停止学业随父经商。

上世纪60年代初,郑举选在旌德小巷43号摆摊,经营百货。当年,人们热爱毛主席像章、五角星,郑举选便找厂家、找客户购销,他的小摊一下成了汉正街销售毛主席像章批发点。不久,他又发现,这么大的武汉市,生产用于家具的铰链(合页)的厂家不多,而湖南长沙厂家多,于是委托友人从长沙进货到汉口来卖。这项生意缓解了武汉家具行业对铰链的需求。因为善于经营,他的生意做得很红火。

当年还没有“”一说,郑举选被称作“小摊小贩”,其联合组织简称“摊联”,郑举选成了摊联会长。1966年,小摊小贩被扣上“走道路”的帽子。郑举选首当其冲。“红卫兵将我的货物全部没收,掘地三尺,生怕我藏了金银财宝。其实,我所有的钱都在货上。”当晚,郑举选的妻子欲服毒自杀,所幸被救下来。那一年,1岁的女儿患上重病。因无钱医治,郑举选眼睁睁看着孩子死在家里。

保护供货人 一人揽“罪名”

三中全会救他出狱

“视力差,没有单位肯要我,又没有一技之长,不做生意一家人只能活活饿死。”1972年,郑举选在“学习班”被关一年后出来,家徒四壁。为养家糊口,他改行卖起冰棒,还在利济南路摆了个冰棒摊。

上世纪70年代的汉正街,小商贩很多,多是经营针线、扣子等小商品,都是偷偷摸摸。郑举选在此“”。各地客商在冰棒摊聚集,谈成大批买卖。郑举选的鱼钩、鱼飘、鱼线等各类小百货就在冰棒摊上成交。

“那个年代,做生意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当时,武汉市有一个“打击经济犯罪办公室”,小摊贩们叫他们“打办”。几乎每天都会有“打办”的人过来清理摆小摊的,抓住就罚款,没收所有货物。

1966年到1978年10年间,郑举选已经不记得货物被没收多少次。他只记得,到后来,自己一见穿制服的人,第一反应就往厕所里躲。即便如此,他依然没能躲过1978年初那场牢狱之灾。

1978年1月18日,郑举选的家和亲戚家同时被抄。抄出库存的货物价值几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郑举选因此被送进监狱。拷问的人逼迫他交代“同伙”,并利诱他:如果供出买货或者供货人,就可以将你放出去。郑举选闭口不答。这一次,郑举选在牢房里足足呆了18个月,他的右眼也彻底失明,失去生命中最后一丝光亮。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给郑举选这位命运多舛的盲人带来希望。1979年6月,郑举选被释放出狱。也是那时,郑举选甘愿自己坐牢也不愿意牵连他人的举动一传十,十传百,为他赢得了“盲侠”的称号。

盼政策松绑 好政策来了

“103将”身份合法化

忆及往事,郑举选无数次感叹:那时,多盼有政策给我们松绑啊!他渴望的“政策”终于在1979年底到来。武汉市工商局向首批103位汉正街的个体户发放个体工商户执照。郑举选是“103将”中最后一位拿到执照的。

他带着仅有的15元钱来到汉正街,摆起小百货摊。因他狱中没有“出卖”与他有经营往来的客户,令许多人免去灭顶之灾。他一出现在汉正街,许多朋友都来看他,给他带来货源,带来信息,带来火红的生意。

“仍有许多困难,经营只局限于小商品,不允许批发和长途贩运。”郑举选这帮汉正街商人常将积压产品成批量买入卖出,靠零售无法正常运转。此外,汉正街主要面对武汉周边农村,如果不经长途运输,生意就做不下去。

转机出现在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同年10月16日,国家工商总局允许汉正街个体户批量销售国家计划产品,允许厂店挂钩,允许长途贩运,允许价格随行就市。“这以后,我做生意更放得开了。”

1983年,武汉有一家毛笔厂,制作笔杆时废弃很多竹节,堆成垃圾山。郑举选得知此事,找来12个山东民工,要他们把笔杆做成吹气球的小哨嘴。“你们来生产,我包销。”几个月时间,郑举选组织销售小哨嘴几十万,用大卡车运往各地农村销售。很快,汉正街哨嘴就畅销全国,颇受儿童欢迎。

当时有一段时间,用报废的尼龙降落伞改制的钥匙带子,是汉正街紧俏货,每条卖到1.4元。武汉六渡桥一客商杨国记赊销1400元货物给郑举选。哪知几天后,尼龙带子大批涌进市场,价钱跌了一半,老杨十分着急。没想到,当他去郑举选那里收款时,郑举选却按照原价将货款付齐。他对郑举选十分钦佩,又对郑举选亏损600多元感到过意不去。于是,他便直接把某工厂的关系介绍给郑举选,让他直接联系,以减少中间环节,取得更多利润,很快就将损失弥补回来。此后,郑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部分人先富 成就小老板

研究生组成“智囊团”

1985年以后,邓小平关于“让一些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声音响彻中国大地。为响应这一号召,硚口区侨务办公室集资在汉正街办起“武汉友谊华侨贸易部”。郑举选因有海外关系,“受邀”投资5000元入股。“我当时一听‘侨办’,自然联想到当初的‘打办’,赶忙给钱‘消灾’。”

两个月后,华侨贸易部积压资金4万元,亏损2万多。危急关头,侨办领导决定请郑举选出山主持工作。这样,郑从小商贩摇身变成贸易部董事长。

郑举选上任后,聘请一批老商业专家、老会计师、律师、武汉大学经济管理系教师、研究生组成“智囊团”。“改革越深化、竞争越激烈,如何适应?只能靠大家给我出主意。”

一次,郑举选得知江苏省某县玻璃厂积压100多吨玻璃珠子,十分便宜。他想,农村的小孩喜欢这种小珠子,有广阔的市场。于是,他马上同厂家联系,将积压的货全买下。小玻璃珠装了3000多麻袋,30多卡车。老同行看到郑举选如此进货,均惊讶不已。可郑举选不慌不忙,魔术般将每粒售价仅半分的小珠子抛售一空,还为贸易部赚了2万元。

1985年到1991年6年间,郑举选的公司年销售额在500万左右,80%的生意都是郑举选直接做成的。几年间,他们不仅还清债务,上缴税收和管理费近70万。

郑举选和他的公司名扬中外。在《盲侠、神商》一书中,原武汉市硚口区区长涂和平如是评价:“郑举选是早期个体户代表,他注重商德,以仁治商,善于捕捉城乡小商品的需求信息,把小商品做成大买卖,成为汉正街最早纳税大户,他的事迹,从一个侧面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汉正街市场的兴起与发展。”

一尊铜雕像 见证沧桑史

汉正街上子承父业

直到1992年淡出汉正街,郑举选稳坐汉正街富豪交椅。他的故事,至今在汉正街流传。人们还为郑举选塑了一尊铜像,以见证汉正街的世事沧桑。

不过,郑举选没料到,他在商海里经历这么多大风大浪,晚年却在老家农村遭遇“滑铁卢”。退出汉正街的他在农村租了1000亩地,投放了100万元的螃蟹苗,全被人偷走卖掉。后来他了解到,他付给村委会的承包费没有发到农民手中,农民将湖和田都租给了自己,无以为生,不得不偷螃蟹苗来卖。这次投资对郑举选打击较大,“从此,我不想再做任何和生意有关的事了。”

如今,郑举选住在墨水湖畔一处静谧之地。一生起伏,如湖水般趋于平静。“我现在主要的精力都在公益事业上。”今年5月份,他被选为“。”目前,郑举选担任武汉市盲协名誉主席、硚口区盲协副主席。采访当日下午,他还要去参加一个会议,讨论为盲人捐款完善设施的事情

虽然郑举选完全退出商界,“但我的大本营还在汉正街。”他用心关注着汉正街的每一个变化,他的两个儿子如今还在汉正街做生意。他的许多朋友,还在汉正街经商。他们既是汉正街不断发展历史的参与者,也是这个时代变迁的主人。

所获荣誉

2018年11月,郑举选入选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郑举选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小商品市场“汉正街”模式的主要开创者。

人物评价

郑举选敢为人先、百折不挠,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巨大勇气,推动个体经济获照经营和小商品市场开放搞活。1979年,在他的带动下,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拉开了全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大幕,个体经营户发展壮大到3400余户,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创业群体。1982年,汉正街率先突破政策限制,允许批发销售,获得了“天下第一街”和“市场流通体制改革风向标”美誉。他也成为20世纪80年代汉正街最早的万元户和百万元户,创下当时汉正街销售额第一、纳税额第一、捐款第一、认购国库券第一,被誉为汉正街“商界传奇”。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