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

联合创作 · 2023-08-01 01:06

地名由来:西周时肥族人散居于此,古称肥子国,肥城因此而得名。

2023年3月,肥城市上榜2023年中国财政实力百强县第94名。

2023年3月,肥城市被确定为2022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2023年3月,肥城市上榜2023年中国百强县第70名。

2022年,肥城市GDP总量为846.44亿元,位列2022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城市第68位。

2022年12月,肥城市被确定为2022年度山东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

2022年8月,肥城市入选2021年青年人才首选山东20大潜力城市。

2022年8月,肥城市认定2021年度山东省建筑业强市强县名单。

2022年7月,肥城市上榜2022赛迪百强县第75名。

2022年6月,肥城市被确定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

+查看更多肥城市荣誉与相关排名>>

肥城隶属于泰安市,地处山东中部、泰山西麓,是资源丰富的鲁中宝地,闻名中外的肥桃之乡。地理坐标为北纬35°53′~36°19′,东经116°28′~116°59′。东与泰安市岱岳区接壤,西与东平县、济南市平阴县为邻,南与宁阳县、济宁市汶上县隔河相望,北与济南市长清区以山为界。全境南北最长48公里,东西最宽37.5公里,总面积1277.3平方公里。城区位于市内北部偏东,地处济(南)微(山)、薛(家岛)馆(陶)两公路交汇点,北有泰(安)肥(城)铁路、南有泰(安)肥(城)一级公路经过。1992年撤县建市,总面积1277.3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办事处,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607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96.3万人,是全国明星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和山东省经济强县(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

资源特产

肥城资源特产丰富,肥城桃是独有的宝贵资源,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佛桃之乡”,栽培总面积超过10万亩,被列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肥城是桃文化的胜地,肥城桃驰名中外,以个大、肉肥、味美而著称,是历代皇室贡品,境内种植面积达1O万亩,已荣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世界最大桃园”的称号。春季桃花如云似霞,万树争艳,秋季硕果累累,香飘万里,是真正的人间仙境。美丽的桃花是肥城旅游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的桃花艳而不俗,淡而有味,是观赏上品。春天,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满园的桃树,连绵的花海,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氧吧”,身处其中,令人心旷神怡,可以尽享大自然的恩惠,领略桃乡风情。①中央行景区:中央行地处十万亩桃园的中央,是肥桃的主要发源地。由于水质、土质等条件特别好,中央行里产的肥桃品质最好。这里曾被0中央、国务院“授予农业合作化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了荣誉证书,这里的群众曾先后三次进京给党中央、毛主席送肥桃,中央行也因此名扬四海,前来参观旅游者络绎不绝。②桃源世界:桃源世界是桃花园风景区内的精品观赏区,有“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之美誉。该景区集旅游观光、民俗风情于一体。不彩不画,茅茨土阶,取天然之雅韵,朴素浓泊之风情,宛如天工,用“真山真景真空气”的绿色生态来塑造自身的旅游个性,具有浓郁的山野气息,是体验异域民俗,假日休闲的好去处。主要景点有桃花塔、曲径通幽、趣味桥、观景阁肥城也是全国和山东省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境内主要资源有煤炭、岩盐、石膏、花岗岩、钾长石、优质石灰岩和丰富的地热资源,年产原煤600多万吨、水泥近200万吨、钢材100万吨,石横电厂装机总量126万千瓦。

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肥城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协调进步,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和山东省经济强县。2005年,实现本市生产总值19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23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252.2亿元,实现利税30亿元、利润14.4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96.5亿元,实交税金8.9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07.2和82.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4亿元和15.4亿元;储蓄存款余额77.8亿元,增加11.7亿元。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市和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民营经济、公路建设、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称号,被确定为全省循环经济、生态市建设试点和“省级园林城市”。

全市各级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世上桃园、和谐肥城”目标,努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2008年,经济实力与质量持续提升。预计市内生产总值完成365亿元,增长15%。实现财政总收入28.6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4亿元,分别增长23.9%和20.2%;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80%,提高7.5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下降6.7%,COD和二氧化硫分别减排10%和12%。发展活力与后劲不断增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7.7亿元,增长27.5%;实施投资过亿元项目58个,其中26个竣工投产。利用境外资金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43.3%和25.2%。民营经济增加值和实交税金分别增长26.4%和47%。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25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0亿元、利税90亿元、利润46亿元,分别增长30%、37%和38%;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130家,利税过千万元的达到110家,分别比上年增加30家和12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0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74个百分

点。建筑业产值增长20.8%,在新一轮全省建筑业十强县中列第2位。服务业发展被列为全省50个重点城区之一,2个品牌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城市专业街区规划建设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到58%的行政村。旅游业发展迅速,接待游客总量超过100万人次。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城市化水平达到50.3%。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新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2个,以泰安市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生态市建设任务。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城区绿化率分别达到35%和39.6%。社会民生明显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271元和15992元,增长19.1%和17%;居民储蓄余额111.6亿元,增长2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7亿元,增长23.6%。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进入50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列第66位、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列第30位,跨入全国中小城市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和全省生态经济十强县行列;被确定为全国科普示范市、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和“平安农机”示范县,荣获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和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示范县等称号。

气候

肥城市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为2607小时,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12.9摄氏度,无霜期200天左右,平均降雨量659毫米,地貌类型多样,地质构造优良,结构比较稳定。

地理位置

肥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利,距济南国际机场80公里,25公里长的泰肥一级路直通京沪、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铁路支线横贯东西,西去80公里达京九铁路,4条省级干线公路穿越全境,市内村村通柏油路、程控电话,电话容量达10万门。

历史沿革:

西周时肥族人散居于此,称“肥子国”(肥城以此得名),又有隧国。

西汉置肥成县,治今老城,于故隧国地置蛇丘县,据南境,同属泰山郡,东汉省肥成县,蛇丘县改属济北国。

三国魏复置肥城县,西晋又省。

南朝宋徙济北郡治于肥城县故城,北魏复置肥城县,孝昌三年(527)置东济北郡,治此。

北齐郡废、省蛇丘县,存肥城县。

后周置肥城郡,隋开皇初废肥城郡,肥城县属济北郡。

唐武德五年(622)属东泰州。

贞观元年(627)东泰州省入兖州,肥城县省入博城县、平阴县。

北宋为兖州奉符县(唐博县)、郓州平阴县地。

元至元十二年(1275)于平阴县率镇寨东北15里肥城旧城复置肥城县,属济宁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属济南府。

清属泰安府。

1913年属岱北道(次年改称济南道)。

1925年属泰安道。

1928年道废直隶于省。

1938年属国民党山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并为专署驻地。

1939年10月建立肥城县抗日民主政权,初属泰西行政委员会。

1940年属鲁西行政区泰西专区。

1941年7月属晋冀鲁豫第十六(泰西)专区。

1942年12月属晋冀鲁豫第十六(泰运)专区。

1944年6月属冀鲁豫和冀南两行政区合并后成立的冀鲁豫行政区第一专区。

1945年10月原冀鲁豫与冀南两行政区重新分立,肥城仍属冀鲁豫第一(泰运)专区。

1948年7月属山东省鲁中南行政区第七(泰西)专区。

1950年5月属泰安专区。

1958年12月泰安专区撤销,改属聊城专区。

1961年7月属复置的泰安专区(1967年改称泰安地区)。

1985年3月属泰安市。

1992年8月撤销肥城县,设立肥城市。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