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查看更多”,挺恶心的.(内附书籍)

产品狗聚集地

共 151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1-09-14 08:26

QQ为了让用户下载APP真的是煞费苦心。事情过程是这样的 —— 我在某个网站上使用QQ账密快捷登录,考虑安全原因,需要我用手机号验证QQ号安全也无可厚非,手机验证后,居然还要我用QQ扫码登录……果断放弃了。然后我直接用手机验证码登录成功了。

 

新浪系APP吃相也是最恶心。在新浪微博APP的消息中心模块,查看新浪新闻消息,只能看一部分内容,看完弹出下载APP的入口。(PS:给我看一半是什么鬼?95f0f29ddcf97ac163198bc754d8a24e.webp)如下图所示:


1da51c4758f8c7c11d37e02e7acd63ff.webp


现在的内容被划分成由无数个APP隔离、且都在构建自己的用户流量池。而万一某APP恰好有Web端,该Web端也是APP割阉版,功能残缺不全,沦为用户去下载APP的落地页。
搜索引擎也变成了各APP导流的入口,投放Web端的关键词落地页,用户想要获取该关键词的完整信息,只能下载APP,然后通过内置的搜索模块找到对应的内容,而搜索前就要获取你的信息。搜索引擎和APP达到了共赢的局面。
举个例子:通过百度APP分别看微博、豆瓣、斗鱼等相关的Web端。如下图展示:

af494402c12908620f6e323860724533.webp


通过对比,你会发现APP和Web端都有哪些区别,以下是一些例子:

  • 百度贴吧Web端:一个问题仅可查看一条回答,回答评论区仅显示两条评论,加载速度变慢;

  • 微博Web端:仅可查看一条评论,附带热搜榜只在APP,部分功能消失;

  • 哔哩哔哩Web端:弹幕条数减少,播放视频时无法选择分辨率,无法查看评论区;

  • 网易云音乐Web端:无法拖动进度条,无法选择音质,仅可查看前 10 条热评;

  • 小红书Web端:图片清晰度降低,仅可查看三条评论。

 

还有随处可见的引导下载APP的按钮,一个页面恨不得同时出现四个下载按钮。这其实已经赤裸裸的告诉用户,Web端只是APP的引流工具。

 

为什么让用户一定要用APP呢?除了可以从产品层来说,Web端在整体的交互体验、功能实现上和APP端不是一个量级。更多的可以从商业角度上来看:

 

APP互相包庇唤起 —— 比如点击某一APP,其他关联的APP也会在后台启动。这是John在安卓系统截取到的APP行为记录:


6be5acbf55b762b75f54fbafd16887b2.webp

 

从图片上来看,QQ浏览器默认关联了多少APP,关联APP启动本质上相当于PC时代的友情链接,但友情链接需要点击跳转,而关联的APP随着主APP启动自动就启动了,这是不能忍的。可能你会问了,这个有什么用呢?

 

商业利益 —— 尤其是针对商业模式为广告投放的APP,两个很重要的指标是DAU和浏览时长。自启动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就增加了DAU和增加了浏览时长,金主投放费用就越高,产品价值也会增加。所以你懂得。

 

相信写到这儿,已经清楚了“下载APP,查看更多”的目的了吧。那么针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应该怎么做呢?

 

如果用户知道APP带着一群“朋友”启动,肯定会卸载APP,反正国内APP最不缺“备胎”;


如果用户因为在Web端不能查看全文而下载了APP,而里面的内容质量并不高,几次之后,用户也会卸载APP,因为内容是用户留下的根本。

 

Web端产品首先可以让用户能完整的体验产品核心流程。比如电商产品的购买流程、新闻媒体产品的看转评赞、视频产品的看N集和转评……那怎么让用户去下载APP呢?

 

  • 电商产品的物流反馈可以去APP查看,购买商品后的积分领取和兑换可以去APP;

  • 新闻媒体的消息Push和评论通知等可以去APP接收;

  • 视频产品剩下的N集和推荐的剧目可以去APP……目的是培养用户习惯,这是黏住用户的根本。

 

用户很聪明,别把用户当傻子。服务好用户,口碑自动就起来了……你说呢?


评论区可以聊聊“某些产品把用户当傻子的例子”。最近的枕头书——《学习场景的革命》。PDF下载地址,公众号私信回复:“读书”,即可下载。


觉得文章不错,求转发在看点赞下。感谢~


浏览 2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