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堂石窟

联合创作 · 2023-07-21 01:20

万佛堂石窟,位于锦州市义县,是中国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国北朝石窟中纬度最北,位置最东的窟群。其始建于北魏年间,因常年自然风化与年久失修,现在大部分石窟已经破损坍塌。1988年,万佛堂石窟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

建筑特点

万佛堂石窟分东西两区,现存大小洞窟16个,430余尊石刻造像,窟内壁画涵盖大量古代少数民族的生活情景,与龙门石窟等石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瞻仰大者,高可近丈,视小者,不过盈寸。有的立体全雕,玲珑剔透,形神毕肖;有的倚壁浮雕,仪表生动,呼之欲出。窟顶上的飞天,风姿飘逸,宛如轻歌曼舞;镌镂精细的盘柱玉龙,瞋目振须,奋鳞舞爪,腾腾欲博。从佛像的数量看,除底面通行处外,满洞皆是,尤以壁上为最,名为万佛,实不为过。

历史

建筑历史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营州刺史元景为祈福始建万佛堂西区,由国师昙曜法师主持修建。

魏景明三年纪念慰喻契丹使员外散骑常侍韩贞出使契丹一事开凿东区。

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锦衣卫参将王锴为其母祝寿修建圆形小塔一座。

明代嘉靖年间重修,并流传至清末民国时期。

抗战时期,石窟再次受损,经过1994年至1996年三年的修缮方才重放光芒。

文物保护

1988年,万佛堂石窟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西区

西区存9窟,分上下两层,下层为6大窟,上层为3小窟,另有部分壁龛[kān]。保存较完整的是第一窟和第六窟。由东向西依次排列,进入第一个窟,门刻有“佛光普照”四个大字,窟内平方形,高约5米,每边长约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连窟顶,方形石柱四面布满精细的雕刻,尖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层佛合内的佛像,待者及弧形华幔,化生童子,窟顶的飞天,门内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劲健,形象生动。

东区

东区是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慰喻契丹使员外散骑常侍韩贞等74人开凿的私窟。石窟佛像大者丈余、小者不过盈寸,整个造像群布局严谨,内容丰富,镌刻精巧,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所存石刻造像甚少,最为显眼的是一尊“千手千眼观音佛像”,为明清时匠人所塑,此佛泥塑金身,坐于宝座之上,有46只手从周身向外伸展,每只手上有一只眼睛,闪烁发光,至于手镶千眼,取的是手眼合一之意,教化人们要象菩萨一样,做事切莫眼高手低,要手眼并举,也算是古代的人在借佛教文化以警世人。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