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城隍庙

共 1957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00

历史沿革

据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韩城城隍庙记》碑刻记载:“楼始隆庆辛未五年(1671年)夏,成于王申六年(1572年)之秋。殿始万历丁丑(五年,1577年)夏,成于戊寅六年(1578年)之冬。”又据明万历年间《重修城隍庙记》和《重修城隍庙碑记》碑碣记载:“自正殿至大门,俱增饰焕然”。“东枝门修自南隅,西枝门暨过亭,则北隅程嘉佑、陈克典等所修也”。其修葺时间在明万历二十三年至三十四年(1595~1606年)。据庙内现存石刻题记,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创建了庙外的琉璃照壁。据《重修城隍庙钟楼记》载:“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修钟楼。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铸造城隍铜坐像和铜香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西枝门外八字墙,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寢殿(见殿内梁楸墨书题记),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修庙前影壁”。城隍庙创建年代不详,但据文献记载,庙内建筑应为明代修建,部分建筑经清代修葺。

建筑格局

韩城城隍庙坐北面南,南北长200余米,东西宽70余米,总占地面积1.56万平方米。该庙院规模宏大,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对称协调,主要建筑均分布在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为:照壁、壁屏门、山门、政教坊、威明门、化育坊、广存殿、明禋亭、德馨殿、灵佑殿、含光殿,东西两侧有:两坊、两廊、四楼、两庑。

主要建筑

正门

正门建在高台上,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悬山顶,绿色琉璃瓦屋面,当心间设板门,门额正中书写“城隍庙”3个大字,檐下斗拱为五铺作出双抄,重拱计心造。在悬山两际施博风板并安悬鱼、惹草。正门左右为枝门,与正门连为一体,枝门为单檐悬山顶,琉璃屋面,檐下斗拱为六铺作出三昂,重拱计心造,有补闻铺作,其两侧设八字墙,墙中镶嵌琉璃龙虎图案。

壁屏门

正门南端为“壁屏门”,穿过门对面为琉璃照壁。壁屏门两侧为琉璃影壁,饰有风凰戏牡丹,鲤鱼跃沧海,山林古庙,亭台楼榭等图案。门前跨街中央,东西各有木牌坊,东名“监察幽明”,西名“保安黎庶”。

广荐殿

广荐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架橡,单檐悬山顶、灰瓦屋面琉璃脊饰,斗拱为四铺作单抄,重拱计心造。殿前宽敞开阔,是赛会活动的地方。院内原有“幽赞化育”牌坊、东西戏楼,现仅存西戏楼,该戏楼为重檐三滴水十字歇山顶,平面星方形,边长为7.2米,檐下斗拱为如意拱,品头均雕成龙头、花卉,柱、额枋等处均做透雕,装饰以海水朝阳,二龙戏珠,浮云飘逸等图案。

德馨殿

德馨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歇山顶,琉璃瓦屋面,斗拱为四铺作出单抄,设补间铺作,两山墙拱眼壁处绘有壁西四幅。殿前有月台。殿前东西两侧为东西庞,各为12间(其中东庞3间已毁圯),单檐悬山顶,琉璃瓦屋面,东庞斗拱为五铺作出三昂,重拱计心造;西庑斗为五铺作出双昂,重拱计心造,两庞栌斗、拱、升子均作雕花,可谓独具匠心。

灵佑殿

灵佑殿,即“正殿”。该殿为城隍神之形貌所在地,其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殿内为双槽柱网,单檐歇山顶,琉璃瓦屋面,檐下斗拱为五铺作出双抄,重拱计心造,无补间铺作,拱垫板上残留有彩画图案。殿内原有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铸造的城隍铜坐像和铜香鼎,现藏于韩城市博物馆。

含光殿

含光殿,即“寝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架椽,殿内为双槽柱网。单檐悬山顶,琉璃瓦屋面,斗拱为五铺作出双抄,重拱计心造,无补间铺作,殿内梁楸下有“大清道光九年岁次已丑三月戊辰十八日壬子癸卯时竖柱上梁袱祈保佑无疆”墨书,为重修时题记。殿庑东西两侧是道士居住的场所,东道院仅存楼房3间,西道院存四座17间。

历史文化

文物保护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城隍庙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当年划定了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庙内古建筑;一般保护区:城关中学围墙内;建设控制地带:同一般保护区。
2001年6月25日,韩城城隍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