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龙大洞遗址

共 2755字,需浏览 6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2007年夏季,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及延边州和龙市博物馆联合考古调查队在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图们江流域发现了和龙大洞旧石器遗址。
2010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正式考古发掘。
2021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继续对和龙大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遗址特点

和龙大洞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和龙大洞遗址东距崇善镇约2千米,南距亚洞屯约500千米,西北距元峰村约4千米。地理坐标为42º05′37.9″N,128º57′30.2″E。地表遗物分布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大洞遗址西北距石人沟遗址约16千米,东北距柳洞遗址约28千米,从大洞遗址向西约75千米为长白山天池。该遗址于2007、2010年两次调查与发掘,黑曜岩制品达万余件,以断块、石片为主,其次为石叶、细石叶、楔形细石核,工具以刮削器为主、尖状器次之,雕刻器比较典型。文化内涵包括石叶技术、细石叶技术、两面器技术以及雕刻。
和龙大洞遗址旧石器时代文化层有3个,发掘出土各类石制品8000余件。上文化层和中文化层以细石叶技术为主要特点,下文化层以石叶技术为主要特点,测年结果表明遗址年代跨度近四万年。
和龙大洞遗址位于由玄武岩台地构成的三级阶地上,高出图们江河面约50米。遗址四周环山,图们江在遗址的南侧由西向东流过。遗址所处的玄武岩台地现已被开垦为农田,台地西部存在小面积的沼泽,遗址北面和西面被低山环绕,覆有红松、刺五加等丰富的植物资源。该区域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是人类理想的居住和生活场所。

文物遗存

综述

和龙大洞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丰富。其中,第一期遗存年代距今5万年至3万年,主要为简单的石核—石片石器,伴生大量动物化石;第二期遗存年代距今2.8万年至2.4万年。这一期遗存出现以石叶为毛坯的早期细石叶技术产品,工具类型以雕刻器为主;第三期遗存年代距今1.7万年至1.5万年,工具类型以雕刻器、端刮器为主

石核

石核
根据和龙大洞遗址石核的剥片技术特征,石核分为锤击石核、砸击石核和细石核。根据台面数量,分为单台面、多台面。单台面长5.3厘米、宽2.89厘米、厚2.33厘米,重28.8克。打制台面,长2.01厘米、宽2.31厘米,台面角86度。一个剥片面,四个明显窄长剥片疤,呈羽状。最大剥片疤长4.7厘米、宽0.8厘米。半锥体阴痕深凹,放射线清晰。根据片疤延伸程度的三个等级,延伸程度为长,剥片有一定厚度,推测剥片可用作二类工具或为三类工具的毛坯。砸击石核为长条形块状毛坯。长3.65厘米、宽2.27厘米、厚1.59厘米,重10.35克。核身一面平坦,一面微鼓。两极较锐,均有反复砸击的崩裂疤痕。细石核有船底形、楔形。船底以石叶为毛坯。长2.24厘米、宽4.12厘米、厚1.32厘米,重14.26克。台面宽平,从台面前缘向后纵向一次打击而成。长0.83厘米、宽3.36厘米。底缘经两面修理形成钝棱,修疤细小,呈鱼鳞状。剥片面宽阔,有五个细小的剥片疤。楔形有4种类型。

石片

石片
完整石片可分六型,其中Ⅱ型劈裂面半锥体凸,打击点集中,放射线、同心波清晰。Ⅲ型劈裂面半锥体微凸,打击点散漫,放射线、同心波均不明显。断片根据石片的断裂方式和保留部位的近端特征及边缘情况,可分为近端、中间、远端、左边和右边五类,其中近端劈裂面半锥体微凸,打击点集中,放射线清晰,同心波明显。背面有四片明显的石片疤,一条笔直的纵脊,同向剥片。中间劈裂面平坦,同心波明显。背面全疤,有一条纵脊,同向剥片。边缘完好,无疤。

石叶

石叶为黑曜岩材质。根据完整程度,分为完整、近端、中间和远端。其中完整点状台面,劈裂面微弧,打击点集中,同心波清晰可见。背面全疤,远端内卷。
细石叶石核

断块

断块是石制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断裂的石块,多按自然节理破裂,形状多不规则,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断块上保留有人工打击痕迹,但无法将其归于某种特定的石制品类型之中。平均长2.4厘米、宽1.6厘米、厚0.9厘米,重3.8克。原料除玄武岩占0.3%,其余均为黑曜岩。

工具

和龙大洞遗址的工具分为二类、三类工具,一类工具在该遗址中未发现。原料以黑曜岩为主。二类工具中直刃刮削器毛坯为细石叶中段。长3.21厘米、宽0.7厘米、厚0.62厘米,重2.6克。直接使用薄锐锋利的右缘作直刃,刃长3.1厘米,刃角28度。刃缘两侧均分布一层细小的疤痕,刃缘劈裂面一侧的疤痕细密连续,背面一侧的疤痕零星分布,疤痕光泽与石片主体一致,较小,呈鱼鳞状,为使用疤。三类工具中凸刃毛坯为完整石片。长4.29厘米、宽3.09厘米、厚1.46厘米,重10.29克。A处为石片台面,圆钝、大小适中,可直接抓握用作把手。只对石片远端上段B处边缘进行正向修理,锐化边缘,使之与远端下段C处锋利的边缘相接,形成凸刃。刃长4.28厘米,刃角37度。B处刃缘修疤浅平,为压制修理。
工具

磨制石器

和龙大洞遗址发现一件边缘有明显磨光痕迹的角锥状磨制石器,该件石器采用黄褐色火山凝灰岩为原料,三棱角锥状,器形修长,在打制毛坯的尖端有明显的整形磨光的痕迹,末端局部有装柄痕,说明其可能作为一种用于刨戳的复合工具的一部分。这件加工精制的罕见遗物证明当时人类已经采用了磨制技术,制成相对打制石器更耐用的磨制石器以应对生存的需要。

研究价值

和龙大洞遗址规模庞大,首先为了解它的文化内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其次因其自然环境优越,如台地广阔平坦、动植物资源及石器原料资源丰富,人类在该区域活动日益频繁,导致该遗址承载的人口数量激增,成为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晚期人类的活动中心;再次,如果通过聚落形态考古分析,了解遗址的整体布局,功能区划,将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起到重要作用。
和龙大洞遗址具有学术意义,在旧石器时代地层中发现的磨制石器作为区分新旧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在漫长的新旧时代过渡阶段也存在一个渐变的过程,该件石器对尚处于薄弱状态的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和龙大洞遗址特殊的地理位置为研究现代人类在东北亚地区的迁徙运动及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因其庞大的遗址规模,作为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中心,也为研究当时人类的文化属性、生存模式、社会结构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信息。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和龙大洞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社会影响

2023年12月,2023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发布(吉林和龙大洞遗址发现东北亚古人类演化护散证据)入选
浏览 1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