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灯的使者(增订版)
★ 全新修订增补
【新增10余万文字】真实再现一代人的理想、追求和激情,重返诗歌的精神家园,让读者朝着朦胧派的诗人和艺术家走得更近,看得更清楚。
【3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大量一手文献和图片,悉心收藏多年,首度公开,具有丰富的历史现场感。这批珍贵原件现藏于香港城市大学邵逸 夫图书馆。
★一场横跨近40年的文学盛会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运动的见证人自述。记录朦胧诗精英们的初面孔,讲述一代人共同拥有的诗歌故事,食指、北岛、芒克、阿城、多多、舒婷等悉数登场。
欧阳江河 汪晖 唐晓渡 舒婷 张新颖 洪子诚 陈思和 王家新 韩东 翟永明 联袂推荐
☆ 内容简介-------------------------------------------------------------------------------------------
《持灯的...
★ 全新修订增补
【新增10余万文字】真实再现一代人的理想、追求和激情,重返诗歌的精神家园,让读者朝着朦胧派的诗人和艺术家走得更近,看得更清楚。
【3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大量一手文献和图片,悉心收藏多年,首度公开,具有丰富的历史现场感。这批珍贵原件现藏于香港城市大学邵逸 夫图书馆。
★一场横跨近40年的文学盛会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运动的见证人自述。记录朦胧诗精英们的初面孔,讲述一代人共同拥有的诗歌故事,食指、北岛、芒克、阿城、多多、舒婷等悉数登场。
欧阳江河 汪晖 唐晓渡 舒婷 张新颖 洪子诚 陈思和 王家新 韩东 翟永明 联袂推荐
☆ 内容简介-------------------------------------------------------------------------------------------
《持灯的使者》是一本散文集。书中,不仅有朦胧诗派诗人的事迹,如:食指、舒婷、多多、顾城等,他们穿梭于白洋淀、杏花村、北京胡同之中,创作了一首首经典的朦胧诗;还有他们那一代人的诗歌记忆,通过不同作者的手笔,寻得共通的诗歌阅读体验。这些气氛和体验贯穿始终,使得我们返回并重新思考诗歌那古老而常新的源头。这本书是对“朦胧诗”在发生学或现象学意义上的一次探索,同是也是一种自觉的写作尝试,具有文献资料意义,而通常意义上的文献并不刻意经营写作。本书使得我们重新思考现代文学史一贯的写作手法,因为它所代表的倾向是另一类的文学叙事,一种散漫的、重视细节的、质感较强的文学史写作。
☆ 名人推荐-------------------------------------------------------------------------------------------
作为一个诗人,我非常庆幸能够在二十多岁时赶上《持灯的使者》一书所叙述的那个物质极度匮乏,但心灵如此高贵的诗歌时代。那时,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外省诗人,狂热地献身诗歌。如今回头去看那段历史,真有恍若隔世之慨,仿佛逝去的岁月不是三十年,而是有一百年之久。每个与文学和诗歌有关联的人,都应该认真读读这本书,因为在这本书的叙述深处,有我们称之为中国当代文学之“起源”的东西:那些名字,那些地点,那些写作,游历,坚韧与见证,所有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种真实但又超越真实,深深楔入“词的奇景”的发生。
——欧阳江河
这是一部以各不相同的个人的经验连缀而成的关于诗歌、友谊、政治和时代的集体记忆,一泓从中国的六七十年代内部奔涌而出的清泉。从白洋淀到大西洋、太平洋,从北京到整个世界,伴随着“今天”群体的漫游,这个记忆的河流早已不在同一条河道上,却总能溯源至《今天》的前史:不仅是白洋淀、杏花村、北京东四胡同里的“七十六号”大杂院、十三路公共汽车沿线、前拐棒胡同十一号等等,而且更是那些为“八十年代”的光芒遮蔽了的名字和与诗联系在一起的日常故事和真挚情感。
这是散文的诗,诗的散文。
——汪晖
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然而,这从来就没有成为他放弃类似努力的理由。一个悖谬只能用另一个悖谬来平衡:逝者如斯的背后,是不可任其逝去者亦如斯。在这个意义上,《持灯的使者》与其说讲述了一群人,或一代人共同拥有的诗歌故事,不如说是一部打开的诗歌发生学或现象学。它迫使我们重返并重新思考诗歌那古老而常新的源头。
——唐晓渡
通常讲“文革”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多是以“伤痕文学”为开端,一路说下去;其实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讲法,那就是从以民间刊物《今天》为代表的文学创作讲起,往上追溯到“文革”期间一些青年知识者的写作活动,往下延伸到整个八十年代文学的自主追求和探索,这样就有可能显现一种更复杂、更生动、更有深度的文学史情景、线索和精神。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非常看重眼前的这本书。
—— 张新颖
“今天”诗人发出的是一种巨大的毁灭和献身激情,这种激情的光芒,“帮助了陷入短暂激情真空的青年”,“形成一种新的激情压力方式和反应方式”,包括对“自我”的召唤、反抗和创造,浪漫理想和英雄幻觉。
——洪子诚
70年代末中国文学的另外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是“朦胧诗”的崛起。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文革”期间知青诗人食指和“白洋淀诗派”的创作,当北岛、芒克等自办的民间文学刊物《今天》(从1978年12月到1980年7月共出九期)创刊以后,这一具有全新的审美精神的诗歌倾向在诗坛上开始发生重大影响。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我本是鼓浪屿海滩一枚再平常不过的贝壳,经由《今天》,带上大海。是偶然的机缘,抑或历史的必然,让边沿与中心有了联接,我至今不清楚。只是在解冻与破冰时期,顺应人心,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微弱声音。
—— 舒婷
即使从“启蒙”的角度看,《今天》的划时代意义,也可以和“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相比。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中,《今天》和“朦胧诗”都是不可抹掉的记忆。作为一个被照亮者,我会永远带着对它的感念之情。
——王家新
《今天》的出现并非是延续,也不是复兴,不是所谓的“兴灭国,继绝世”,而是意义远为重大的开端。恰如北岛的一首诗的标题所示,是“结局或开始”。无中生有以及先知色彩是不可避免的。我本人便直接受惠于《今天》的启蒙,是在它的感召下开始写作的……《今天》在我看来不仅是一本文学刊物,不仅是一群写作的人以及某种文学风貌,更是一种强硬的文学精神。
——韩东
在那之后,阅读《今天》杂志,成了我的一件持续的事情。从当年曲磊磊设计的黑白木刻封面,到现在印刷精美、以当代最著名艺术家作品为装帧的封面;这中间,几乎能够看出中国民间诗歌刊物走过的道路。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民间诗歌杂志,三十年,它涵盖了中国当代诗歌各个时期的广泛探索和个人表达。也呈现了各个文学潮流以及个人的原生写作状态。今天看《今天》,它的意义还在于:三十年之后,中国的当代诗歌,还将生生不息,《今天》,还将继续见证这一过程。
——翟永明
刘禾(Lydia H. Liu),学者、作家。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与社会研究所所长,东亚系终身人文讲席教授,并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双聘教授。主要英文著作有 The Freudian Robot(2010),The Clash of Empires(2004),Tokens of Exchange(1999),Translingual Practice(1995)等。中文著作包括《六个字母的解法》(2013),《语际书写》(1997),以及近期主编的《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2016)和《天义•衡报》校注版(与万仕国合编,2016)等。刘禾为美国古根海姆(Guggenheim)大奖得主,其英文著作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多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