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洎城
砥洎城
共 3916字,需浏览 8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砥洎城创始年代不详,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山城一览”碑碣得知,其创始年代应在明末以前。
1958年,向外的城门铁闸被送入土高炉炼掉。
2000年,村民集资修复完成正门梁柱。
建筑特点
砥洎城呈椭圆形,砖砌,占地面积约6.6万平方米。南有正门,起于地面的城墙,高12米左右。临河城墙从河边筑起,高约20余米,上设城垛、炮台等,是用来防备外来之敌的,现已毁坏不存,外侧包以青砖,与其它城墙如出一辙,而从城墙内侧,则可以清晰看到坩锅与石条混彻的特殊结构,那密密麻麻、整整齐齐排列的坩锅,号称“铜墙铁壁”。正门额书“砥洎城”,为城内居民出入之通道;城北沿城墙设石梯,沿梯而下可通水门乘舟而行。城内道路规则,城周筑环城路,其余均为住宅巷道,街巷狭窄幽长,四通八达,主要巷口设有巷门,坊与坊之间又通过横跨巷道的过街楼连接。坊间的蛛网小巷将民居分隔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院落,院落之间均有仅容一人通过的过道相连。砥洎城中的这种布局与特点,体现着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思想,同时构成了一个完善的内部防御体系,一旦敌人攻破城墙,城内居民可以通过院落间的过道与坊间的过街楼方便地转移或反击,而呈丁字型构造的蛛网式狭窄巷道不仅不利于进攻,而且极易使入侵者迷失方向。
砥洎城虽系砖石木建结构,但从形体规格、建筑用料到实用价值等方面却很讲究。民居共分十大街坊,摆布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别,巷道形成许多丁字街口,且巷深墙高,道路显得尤为狭窄。住宅之间每自巷顶架设过街楼相通,人行方便。民居大多为单进式二进院,每坊之中院与院连为一体,相互连接,四通八达。院中房屋多为双层,大部分设有楼道。正房亦有三层者,但屋身偏低,不设门和楼道,呈阁楼式。
砥洎城出于军事防御目的而建,同时兼顾居住使用功能,城堡内的街巷、民居与城墙一起被纳入整个防御体系,担负防御职责,并体现出鲜明的防御为本、平战结合的设计风格和建筑特点。
主要建筑
古城墙
古城墙俗称小城寨,位于阳城县润城镇润城村村北砥泊城。整座城建于沁河环绕的半岛上,城址平面略呈椭圆形,东西长约330米,南北宽约200米,周长约1060米,占地面积约6.6万平方米。据碑记记载,创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代曾经局部修补,现存建筑为明代风格。墙基由河石砌筑,墙体上部主要用坩埚(古代炼铁时化铁水所用的器皿)垒砌,外包砖面,故而号称”坩埚城”“埚简城” ,可谓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固若金汤。城墙上部宽约2.2米,平均高约8.5米,上建望楼、炮口,城北有藏兵洞、演武场等设施。设水、旱二门,早门即南(正)城门,位于砥泊城南,通往润城村,砖券拱门,门匾书:“砥泊城”三字;水门位于城北,直通沁河。城内分十大街坊,沿城墙筑有环城路,城内街巷口均星丁字形。城内建有庙宇、厅房、宅院、花园、过街楼等。
张敦仁宅院
张敦仁宅院,俗称张宅后院。位于阳城县润城镇润城村砥洎城城北。坐北朝南,南北长21.95米,东西宽18.25 米,占地面积401平方米。据内院北房花梁题记记载,创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二门、北(主)房,两侧有大门、东西厢房、耳房。大门居院落西南,朝西开设,门外迎面建砖雕随墙照壁。前院仅为一条东西向的过道,过道北侧开设二门。内院为三合院布局,北(主)房为三层,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二层上建披檐,三层通施格扇窗。东西厢房为二层楼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前置木质楼廊。院落东北西北角建有耳房,东北耳房为四层,是砥洎城中最高的建筑。院中央现存铜缸一口,据说是张敦仁当年从南方购得。
“山城一览”碑原位于砥洎城文昌阁二层,文昌阁二层建筑塌毁后,被移至张敦仁故居保存,现位于故居北房前。碑刻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青石质,碑面长方形,长0.9米,宽0.65米,碑面正中镌刻砥泊城建筑规划平面图,图中详细标出城廓的地理方位及主要建筑分布、每宅占地面积以及巷道和设施。碑面右下角刻有碑文,楷书,现已模糊不清,大略是记述了当年修建砥泊城的一些情况,为杨载简记。
张琎院
张琎院,俗称西宅,位于阳城县润城镇润城村砥洎城26号。坐北朝南,南北长17.45米,东西宽16.65米,占地面积291平方米。据南房花梁题记记载,创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宅主张琎。一进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南房、北房,两侧有大门、二门、东西厢房、耳房。大门居院之东南,朝南开设,门匾书“世德作求”。二门为普通门洞式,前后门匾分别书“敦行”“敬恕”。院内四面房屋均为二层楼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该院西北角依城墙而建,房屋墙体星不规则状。北房、南房前置木构楼廊,为拱形门窗。院落四角除西北角外均建有耳房。
10号院
10号院,俗称淑善院,位于阳城县润城镇润城村砥洎城10号。坐北朝南,南北长14.9米,东西宽11.6米,占地面积173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一进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南房、北(主)房(改建),两侧有大门、东西厢房(西房改建)。大门居院落东北,朝东开设,门匾书“淑善”,门内迎面建砖雕随墙照壁。南房、东房均为二层楼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无楼廊。
11号院
11号院,俗称七宅,位于阳城县润城镇润城村砥洎城11号。坐北朝南,南北长16.45米,东西宽13.3米,占地面积219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一进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南房(改建)、北房,两侧有大门、东西厢房、耳房。拱形大门居院落西南,朝西开设,门匾书“崇德广业”。北、东、西房均为二层楼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北房为主房,前置木构楼廊,底层格扇门窗,二层通施格扇门。东西厢房无楼廊,西房底层拱形门窗,二层通施格扇窗;东房依城墙而建,呈不规则状。院落东北、西北角建有耳房。
12号院
12号院,俗称下油店院,位于阳城县润城镇润城村砥洎城12号。坐西朝东,东西长18.37米,南北宽9.3米,占地面积171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一进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大门、屏门、西房,两侧有北房、南廊房。大门居院落正东,门匾书“怀德居”,门外有抱鼓石门礅。大门内为狭长过道,建有南房,过道后端建有屏门,额板书“紫高北斗”。院内西房为主房,原为三层,现已改建为二层。北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前置木构楼廊,底层施格扇门窗。南面为廊房,面宽三间,进深较浅。
13号院
13号院,俗称油店院,位于阳城县润城镇润城村砥洎城13号。坐北朝南,南北长20.1米,东西宽17.3米,占地面积348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一进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南房、北房,两侧有大门、东西厢房、耳房。大门居院落东南,朝东开设,门匾书“谦益居”,大门内为通道。院内北房、西房为三层,南房、东房为二层,南、北房前置木构楼廊。北房为主房,下建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一、二层施格扇门窗。南房通面宽六间,进深六椽,悬山顶,底层施格扇门窗,前檐改修。院落四角均建有耳房,东北、西北耳房为三层。
27号院
27号院,俗称敦伦居,位于阳城县润城镇润城村砥洎城27号。坐东朝西,东西长22.1米,南北宽12.05米,占地面积266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一进四合院布局,大门居院落西北,朝北开设。院内东、北、南房均为二层楼房,悬山顶。东房为主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置木构楼廊。南、北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西房为厅房,单层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前置走廊,明次间均设格扇门。院落四角均建有耳房。
30号院
30号院,俗称简静居,位于阳城县润城镇润城村砥洎城30号。坐南朝北,南北长23.87米,东西宽15.7米,占地面积375平方米。据南(主)房花梁记载,创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一进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北房、南房,两侧有大门、二门、西厢房、耳房、小偏院。大门居院落西北,朝北开设,前后门匾分别书“和敬”“简静居”。二门为普通门洞式,门内建砖雕随墙照壁。院内南、北、西三面房屋均为二层楼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南房为主房,下建青石台基,底上两层均施格扇门窗,南楼上保存有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的木刻捷报一块。院内东面建走廊。院落四角均建耳房。院之东南角建有小偏院一所。
历史文化
保护措施
1986年,砥洎城被山西省列入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2006年5月25日,砥洎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