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氏故城

猗氏故城

共 1450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09:53

历史沿革

猗氏故城
“猗氏”一名的由来可追溯到夏代的古猗国。《路史》云:“夏有猗国。”《河图括地象》云:“猗姓之国,猗夏朋淫不义,少康灭之。今河东有猗氏城。”《蒲州府志》亦云:“猗氏县郇瑕氏之墟也,春秋令狐地。秦世以有古猗氏国,因称猗氏。”春秋末,鲁国贫士猗顿大畜牛羊于猗氏,十年间富埒王侯,因以地为氏,称猗顿。
汉代置猗氏县,治所在今县城南铁匠营村的猗氏故城。据史载:“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置县,并名其为猗氏县”。当年,猗顿畜五牸、兴三园、贩盐鉴宝,方圆百里,皆属其有,疆域之大,范围之广,单靠猗顿一个人力量是不够的,于是他招工雇工,“工人”日渐增多。另一方面,由他几大产业及供应商、经销商等引发的住宿业、餐饮业也都兴盛起来。同时,致富后他乐善好施,赊济于民,远近百姓都愿意归依他,几种因素交织,逐渐在王寮村不远的铁匠营村东逐渐形成一个居民区,久而久之,便在西汉设县建城。
猗氏故城
猗顿城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北周成武王元年(559年)猗氏县北移后,该城依旧。唐贞元中(785~805年)河东节度使马燧平、李怀光叛乱于猗氏,千年古城毁于一旦。改朝换代,后人逐渐淡忘了“猗顿城”这个名字,以后多称“猗氏故城”。据《临猗县志》记载:“城高两丈许,四垣八门,遗址犹然。”

遗址特点

猗氏故城
猗氏故城城池南北宽度2里地左右。入城池北口,出城池南口。城墙最厚处21米,最薄处有19米,比周围高出2~3米,总长8086米,城内总面积162万平方米。除西墙分为长180米、236米两段外,其余均保存完好,东墙长981米,西墙长980米,南墙长1296米,北墙长1279米,共开八门,每面两座,各门宽16米,进深20米。
猗氏故城附近有关猗顿的遗迹还有猗顿墓、猗顿祠、“陶朱故里”太范村、猗顿宅,宅旁有陶朱公祠、盐运道以及桃园、杏园、桑园、绣花园共300余亩。

文物遗存

石碑
猗顿祠外左右分别竖有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周逸民猗顿氏墓记》和1996年《猗顿陵兴修记》碑。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猗顿陵园
是鲁国寒士,生活窘迫,拜见当时的智者陶朱公(范蠡),请教如何致富。陶朱公对他说,子欲速富,当畜五牸(牛、马、猪、羊、驴)。要畜牧,肯定要到以当时放牧为生的晋国请教。于是,猗顿便一路寻找,最后在临猗县一带落了户。猗顿最先从养鸡、放羊开始,慢慢积累经验。随着资本的积累,猗顿又涉足盐业。产业越来越大,猗顿一人管不过来,便交由三个儿子王寮、王景、王鉴管理,后来逐渐形成三座村庄,即王寮村、王景村、王鉴村。离猗氏故城不远的王寮村,据说猗顿当年在此安家落户,一直到老。猗顿陵园就在村西,园中的猗顿祠前有一通石碑记载,猗顿“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皆其所有”。

研究价值

猗氏故城
猗氏故城遗址规模较大,保存完好,使用时间长,对研究中国古代城池、筑城技术以及先秦两汉南北朝时期晋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2004年,猗氏故城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猗氏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猗氏故城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铁匠营村东侧。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猗氏故城,路程约10.3千米,用时约20分钟。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