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陵山遗址

联合创作 · 2023-08-06 04:20

赵陵山遗址位于江苏省昆山市,是太湖流域典型的土墩遗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其占地约1万平方米,是良渚文化中最早普遍发现殉人现象的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土筑金字塔”。2013年5月,赵陵山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

文化特点

赵陵山遗址作为首次发现以良渚文化为主的遗址,向世人展现着其独有的特殊文化特点的魅力。该遗址的发掘展示了社会由渔猎形态向农耕形态的进化,标志着稻作文化的萌芽。

建筑特点

赵陵山遗址占地约1万平方米,为一海拔高10.5米的椭圆形土墩,系良渚文化早期大型土筑高台。该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厚9米,上层为春秋时代遗存,中层为良渚文化,下层为崧泽文化,对研究良渚时期的社会现象有重要意义。

历史

发掘历史

该遗址于1984年初被发现,1990、1991、1995年3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

文物保护

1992年,赵陵山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也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赵陵山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独立景点总述

赵陵山遗址共发现以良渚文化为主的墓葬94座,出土各种文物600余件,其中神人鸟兽透雕玉坠及赵陵山族徽“源极图”陶盖两件文物尤为珍贵。

1990年发现的19座墓集中分布于土台西北隅坡下,南北呈三列,无墓坑、葬具,随葬品极少。人骨方向不一,大多身首异处、肢体残缺,经鉴定以青少年为主,尤以男性居多,显然是杀殉之牺牲。如此集中、规模大、形式多样的集体杀殉现象,在良渚文化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

1991年发现的66座墓集中分布于土台中部偏西,大致可分三层,每层分布密集,排列有序,一般都有墓坑、葬具和随葬品。墓坑较浅,作长方形或梯形,葬具多为施有赭色涂料的独木棺。人骨架头向大多朝南,葬式多为仰身直肢。随葬石器有规整、光滑的斧、钺、锛等;随葬陶器中有一批珍贵的彩陶和刻纹陶;随葬玉器有璧、琮、环、镯、管、锥形器、冠饰、串饰、坠饰等,皆以软玉精制而成,共有200多件,其中125件出自同一良渚早期氏族显贵大墓。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