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共 2881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1:40

历史沿革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时期,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又不断开凿。
据清咸丰四年(1854年)石碑记为“一万七千有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炸崖开道,造像被毁掉多半。
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所修《广元县志》统计,有唐代石刻27段,五代石刻5段,宋代石刻26段,元代石刻26段,明代石刻8段,无年号者41段。另有唐、宋、元、明、清的文字题记和摩崖碑刻100多通。
石窟群

建筑格局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南北两段。南段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阁、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龛、接引佛龛、供养人龛、神龙大佛、如意轮观音、单身佛窟等;北段龛窟有:三世佛龛、无忧花树龛、弥勒佛龛、三身佛龛、节行僧龛、菩提像窟、伎乐天人窟、地藏王龛、力士龛、卢舍那佛龛、十一面观音像、阿弥陀佛龛、飞天窟、清代藏佛洞等。大云洞居于千佛崖中心,规模最大,共有造像234尊,左右两壁雕有148尊莲花观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为弥勒佛,据说是武则天之化身。

主要建筑

大云古洞

千佛崖第512号窟-大云古洞
大云古洞(千佛崖第512号窟)为剑南道按察使银青光禄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韦抗所凿,工程起于唐开元三年(715年),约至唐开元十年(722年)完工。大云古洞位居千佛崖崖壁的中心位置,是千佛崖规模最大的洞窟。现存窟高3.8米,宽5.6米,深9.4米。窟口上方横额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题“大云古洞”四字,故而俗称之。窟室后部三分之二处现为两层通壁长方形坛基。坛基后部主佛左右侧唐代向内扩大后复凿高坛,坛上各开一个敞口平顶圆拱形龛,龛内凿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二天王二神王二供养菩萨十三尊像。窟室左右壁各凿四排立菩萨像,共计136尊。窟中大立佛高2.38米,身光外残存的菩提树叶达于窟顶,主尊磨光肉髻,面容丰腴,着贴体通肩大衣,腹部微突,线条流畅,左手平抬贴腹侧,掌心向外,食、中二指下指施与愿印。大云古洞组织严谨,题材和造像布局均有创意。

莲花洞

莲花洞(535号窟)开凿于武周时期(约690—697年),位于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核心崖壁区中段底层,窟顶浮雕一朵莲花,故名“莲花洞”。窟内三壁各开一个圆拱形大龛,三壁大龛中各雕一佛二菩萨像,组成过去世阿弥陀佛、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弥勒佛的三世佛造像组合。武周天授元年(690年)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称武则天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制颁于天下。莲花洞弥勒佛居中而坐,应是当时政治气氛下的产物。

睡佛窟

睡佛窟中央凿有佛坛,坛上设通顶娑罗双树,并有十三尊涅槃图像;坛上卧佛右侧而卧,身后弟子姿态各异,佛头侧在祥云上,摩耶夫人用双手亲抚佛祖头部,尽显母子深情,连续雕刻的涅槃图,再现了佛主涅槃的场景:六个女弟子奔走相告,佛已涅槃;十弟子或坐或卧,自焚金棺;摩耶夫人与佛相对而坐,神态安祥;娑罗双树下九位弟子与摩耶夫人围金棺而坐;十四位弟子共抬金棺。

藏佛洞

藏佛洞开凿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钦差赴藏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章嘉呼图活佛参加十一世达赖凯珠嘉措的坐床典礼返回京师,于千佛崖开窟一所。窟内凿一坐像,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圆座上,座基为八角形束腰须弥座,束腰部分刻二龙戏珠、二狮子滚绣球及二夜叉。主像头戴兰项子五叶僧冠,正面一叶作云字头形状,朱红色,内刻“日月合壁,五星联珠”。面相方额广颐,浓眉大目,嘴唇上有八字形胡须,下颌上有丁字形短须。该像身材魁梧健硕,内着白地回字纹大衣,肩着蓝色云字头披肩,饰以白菊蓝叶纹样,外着红色袒右肩袈裟,边饰白菊蓝叶纹样,颈系宝珠项圈,左肩头有金刚杵、花结状物,其上所托之物毁去。左手横置腹前托钵,钵中置莲花瓶,右手手指残,似作转法轮印。该像有桃形头光,桃形头光内彩绘蓝色云气双雁,边缘内为联珠纹,外为彩绘蓝色火药味焰纹。圆形身光内彩绘蓝色双蝙蝠,边缘彩绘联珠纹、火焰纹。桃形头光外侧,有浅浮雕彩绘蔓枝莲花纹样。坐像左侧有榜题,文云“钦差赴藏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章嘉呼图敬谨镌供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吉立”,与右侧相对位置,竖刻满文三行,义同汉文。
该窟是四世章嘉呼图克图伊希丹毕坚赞(1787—1846年)所雕凿。四世章嘉呼图克图伊希丹毕坚赞曾在清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十六日,当十一世达赖喇嘛凯珠嘉措(1838—1855年)在拉萨布达拉宫坐床时,奉旨遣章嘉呼图克图赴藏照料,并送金册。由于坐像是四世章嘉呼图克图伊希丹毕坚赞敬谨镌供,则可进一步推断该像是三世章嘉呼图克图若必多吉(1716—1786年)之像。造像时三世章嘉呼图克图若必多吉已去世56年,后世乃作为佛像供养。章嘉一系原系青海土族寺院佑宁寺活佛系统,因一世生于互助土族张家村,故称“张家活佛”。由于二世张家活佛阿旺洛桑却丹参与调解蒙古卫拉特部和喀尔部的纠纷大获成功,以及他在内蒙古和内地弘传佛法的功德,清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封其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赐八十八两八钱八分纯金大国师印,以名号不雅,钦赐“章嘉活佛”,并成为清代惟一被封为国师的藏传佛教领袖。三世章嘉若必多吉(1717—1786年)不仅通晓显密经论、教法,除用藏语和梵文讲经外,还能熟练运用汉、满、蒙等多种语言。清乾隆年间,三世章嘉主持改建雍王府为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在白塔寺兴办满文讲经院,在颐和园建造三层佛楼,还亲自为乾隆皇帝授胜乐灌顶,使藏传佛教在京城弘传,北京近畿藏传佛教寺院达40座。千佛崖所镌三世章嘉活佛像,是中国石窟中惟一可以确认的三世章嘉呼图克图像。

千佛洞

千佛洞,洞高2米,宽3.9米,深3米,有造像926尊,是千佛崖造像最多的洞窟。以“牟尼阁”为代表的几龛镂空雕刻造像,是盛唐艺术精华,其造像肌肉丰满,比例适度,衣纹流畅,装饰别致。莲花佛座下,有八头六牙白象,两侧刻有二龙吐水,佛背后为镂空雕刻的屏风,左右二壁为十尊之佛雕罗汉像,高为1.2米,姿态各异。整个画面布局严谨,立体感强,后壁光线充足,经千余年风霜雨雪剥蚀和地震摇撼仍完好无损。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内容具有显密双修的特点,特别是初唐至开元前后密教遗迹,为学术界专家所重视。无论其规模、内容和雕凿水平、洞窟形制、造像风格、布局等诸方面,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贵遗产。

保护措施

1961年3月4日,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被国务院、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剑门蜀道遗址”。

旅游信息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