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遗址
共 1366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18
历史沿革
1971年,李庄遗址被发现。
1985年,正式定名为李庄遗址。
1995年4月至1997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哈佛大学联合对李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98平方米。
遗址特点
龙山文化遗迹中有较大夯土台基:房址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多种;牛坑一座;清理水井一座,井口的四角上各有一个柱洞,表明井口之上原先或许盖有锥形井亭之类的建筑;灰坑68座,形制有方形、圆形和不规则形等几种;不完整的木栅栏遗址一座,它是由23个小柱洞连成一段弧线,中间有一处宽约2.5米的豁口。此外,还清理出残窑一座,灶址2处。在一座五连间排房房基南约30米处发现一座圆形祭祀坑,坑内共埋有九头整牛和一个鹿头,这是迄今所见龙山文化时期埋牛最多的特例。一个祭祀坑埋九头牛,表明了祭祀的重要性与祭祀者地位的非同一般,龙山文化遗址的这个发现是没有先例的,它或许说明龙山文化的一支与其他地方的龙山文化的发展平行,在豫东发展出来由山台寺可以代表的一支特殊的晚期龙山或岳石文化,它就是殷商文明的前身。
文物遗存
李庄遗址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蚌器、角器等。陶器可复原的约有265件,以泥质灰陶为主,也有少量泥质黑陶、泥质褐陶、蛋壳陶等,夹蚌陶较少,几乎不见夹砂陶。陶器绝大多数为轮制,手制极少。器物表面以素面为主,磨光也占有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绳纹和方格纹较多,还有少量的附加堆纹、弦纹、刻划纹、波浪纹、叶脉纹、三角纹、菱形纹、云纹、同心圆纹等。器形主要有深腹罐、大口罐、鼎、版、杯、圈足盘、豆、甑、盆、瓮、钵、鬹、盂、碗、器盖等。陶、石、骨、蚌、角等质地的完整工具小件器物约320件。陶质工具有陶纺轮和陶网坠。石质工具数量较少,有石斧、石锛石镞等。骨蚌器数量较多,有骨凿、骨镞、骨网坠、骨针、骨锥、骨鱼镖、蚌刀、蚌镰等。角器较少,多为鹿角制成的器物。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李庄遗址的发掘,对于探寻先商文明之幽,研究豫东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之序,了解龙山文化时期豫东地区人类农耕生产、日常生活、房屋建筑、祭祀行为、纺织和制陶技术之详情,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文化考古学术价值。
保护措施
李庄遗址保护碑
2000年,李庄遗址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由李庄村村委会和县文物部门联合成立了李庄遗址保护小组,选聘村民李绍平为李庄遗址业余文物管理员,竖起了“省级重点文物刻石保护碑”,重新划定了保护范围和民房。
2006年5月25日,李庄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李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申桥乡李庄村。
交通信息
自驾从柘城县出发经S214—富强路—北湖路—S207—S320—李庄遗址,全程大约15千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