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城乡

联合创作 · 2023-08-14

地名由来:上新城乡因乡人民政府原驻地上新城村而得名。

上新城乡位于元阳县东部,东观音山北麓中段,红河南岸,地处东经102°54’—102°57’,北纬22°59’—23°11’之间。东接小新街乡,南连金平县,西邻嘎娘乡,北与个旧市保和乡隔红河相望,国十面积139.05平方公里。全乡辖采山坪、兴隆街、瓦灰城、风口、小土龙、复兴、同春山、下新城、箭竹林9个村委会,57个村民小组。距县城南沙112公里。全乡耕地面积61281亩,其中水田7591亩,早地53690亩;承包面积15846亩;土地详查面积208500亩。2002年全乡总人口20100人,其中农业人口19656人,占总人口的978%,世居哈尼、彝、苗、汉、傣、瑶六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7577人,占总人口的87.4%;其中哈尼族7486人,占总人口的37.2%;彝族5058人,占总人口的25.1%;苗族总人口2993人,占总人口的14.8%;傣族1347人,占总人口的6.7%;瑶族881人,占总人口的4.3%。上新城乡山高谷深,地形南高北低,北宽南窄,呈“A”形。最低海拔300米(芒杏河村),最高海拔2524米(白虎山)相对高差2224米,年均气温16.4℃,年均降雨量1617毫米。经济与社会发展 解放前,500多年的土司制度,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在极度贫困和落后的社会环境下生存。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乡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进取,使上新城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2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249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45.6万元;粮食总产量6623吨,经济总收入达1767万元,农民人均有粮329千克,人均纯收入585元。“九五”以来,在确保粮食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粮、经、畜协调发展的格局。2002年,农业总收入1023万元,比上年增长9%,肉类总产402吨,比上年增长23.4%。上新城乡乡镇 企业起步较晚,基础弱,主要以矿产业为主,2002年,总产值88万元,税利11万元。经过几年的调整,经济结构有了明显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增长比较迅速,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特急产业主要有:“鲁沙梨”为主的林果业,以石膏为主的矿产业。以“两杂”为主的农业增产措施和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得到加强..

历史沿革: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属临安府辖。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划出14寨归稿吾土把总管。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划属蒙自县,改为纳填里。

清咸丰三年(1853年),改为江外乡。

民国二年(1913年),划入个旧县称外西区。

民国八年(1919年),复归蒙自县第十区。

民国十三年(1924年),称纳更镇。

1950年1月,属新民县纳更乡;同年3月,改为纳更区。

1951年,改为纳更镇。

1956年,设新城区(又称三区)。

1958年,改为东风公社。

1970年,改名新城公社,其中划出嘎娘称胜利公社。

1983年,改名上新城公社。

1984年4月,改为上新城区。

1988年1月,由上新城区改为上新城乡。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