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市博物馆
枝江市博物馆
共 5506字,需浏览 12分钟
·
2024-05-30 15:58
历史沿革
1949年9月,成立枝江县人民文化馆,兼管文物及展览工作。
1975年6月23日,成立枝江县文物保护领导小组。
1984年6月,成立枝江县文物管理所,与枝江县文化馆合署办公。
1989年1月,组建枝江县博物馆。
1991年5月27日,成立枝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1992年12月6日,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黄景略等来枝江检查文物工作,就新建馆舍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1994年5月15日,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鉴定专家组”朱家酒、杨伯达、杜酒松、耿宝昌等来馆鉴定馆藏一级文物。
1996年11月8日,枝江市博物馆新馆落成,并对外开放。
建筑布局
综述
枝江市博物馆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博物馆展览大楼和办公楼两部分,前有大门和广场,后有待建展览楼预留场地。周边有围墙。展览大楼平面呈曲尺形,三层均为展厅。办公楼分为办公室、文物整理室、档案资料室、会议室。
枝江市博物馆舍外观具有汉魏风格,绿色琉璃瓦屋面,汉阙式大门,建筑檐下装饰浮雕斗拱图案。陈列楼门厅外为石阶,底层墙面贴自然利面石片。两侧为浅浮雕石刻壁画,左侧为展示大溪文化制陶艺术的《陶韵》,右侧为体现楚文化风采的《楚风》。门厅内正面为黑色大理石雕丙烯填线壁画《西楚沧桑》。展览大楼墙体设计外凸柱,方便厅内布展。采用高长条窗,采光省电、通风防盗。办公楼与陈列楼长廊相接,馆舍错落有致,与附属建筑及园林文化氛围一致,幽雅简朴,文化特色明显,是该市象征性建筑之一,也是三峡门户第一馆。馆舍建筑设计获得省市年度设计奖。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题写馆名。
外景
展厅
基本陈列
1974年,枝江县文化馆制作玻璃展柜陈列文物。1980年,枝江县文化馆举办《枝江历史文物展览》,展品77件。后逐渐增加展品,分为原始社会、姚家港汉墓、东晋慕出土文物及其它馆藏文物四个部分,1996年10月撤展。
《枝江历史文物陈列》于1996年11月8日开展,展览面积486.9平方米,展品260件。展览共分五个专题,分别为《远古的枝江》,展出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关庙山类型大溪文化文物《楚文化发祥地》,展出西周到战国时期的青铜礼器、兵器和车马器等楚、巴、越等先秦民族文物《汉砖艺术》,介绍一组东汉晚期画像砖;《陶塑奇葩》,展示西汉早期到明代的陶塑珍品;《古瓷集锦》展出馆藏东晋越窑青瓷、唐代青瓷、宋代湖田窑、吉州窑瓷器及明清时期民窑瓷器。
《过去的日子一枝江民俗生活文化展》于2005年9月16日开展,展览面积316.8平方米。展品290件,展示了该馆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工作的初步成果。采用现场复原、观众进入式展出方式,依次展出堂屋、房屋、小厅、小房、厨房、生产工具、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8个部分。通过展品反映明清时期到20世纪初期的家具、建筑、木雕、石雕、油漆、纺织刺绣、农业工具、皮影等方面的制作工艺技术。
《枝江民俗风情展》于2009年5月15日开展,《枝江民俗风情展》由湖北楚辰建筑装饰有限公司制作。该展由《过去的日子一枝江民俗生活文化展》升级,展览面积316.8平方米。展品290件。由四时佳节、农事与工艺、婚嫁礼仪、天人感应、民间文艺五部分组成,展览使用了新的科技手段,内容丰富,形式创新,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性。
专题陈列
1952年8月,枝江县第二文化分馆(江口镇)借用民间藏品举办《传世文物展览》,展览面积30平方米。
1980年,枝江县文化馆举办《馆藏文物展览》,展品77件,展览面积40平方米。
1981年1月1日~3月,枝江县文化馆举办《关庙山出土文物展览》,展出文物115件,展览面积40平方米。
1991年1~12月,在全县各乡镇举办《文物法宣传图片展览》。
1996年11月8日,举行枝江市博物馆开馆仪式,新馆有三层展厅,总面积1143.7平方米。同时推出《枝江历史文物陈列》、《西双版纳蝴蝶标本展》、《王心祥根雕艺术展》。
1997年4月14日,举办《九七香港回归图片展》对外展出,展览面积316.8平方米。
1998年10月8日,《红岩英魂》图片展举行首展式,展览面积316.8平方米。
1999年9月,举办《共和国50年图片展》,免费参观,展览面积316.8平方米。
2000年8月11日,《现代武器与战争图片展》对外展出,展览面积316.8平方米。
2001年6月6日,举办《辉煌的历程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型图片展。
2004年4月14日,市博物馆实行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同年6月23日,举办《一代伟人邓小平图片展》,展览面积316.8平方米。
2007年11月5日,枝江市博物馆《枝江民俗文物展》,参加第八届艺术节宜昌市分会场《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联展,展览面积80平方米。
陈列
馆藏文物
综述
1973年8月,枝江市博物馆开始进行文物征集工作。藏品主要通过民间征集、考古发掘、捐赠、收购、案件收缴移交等形式征集藏品。2003年开始,大力抢救民俗民间文物。枝江市博物馆藏品分为传世文物、出土文物、民俗文物三大类,其类别有石器、陶瓷器、铜器、铁器、木器、竹器、皮革器、锡器、木雕、石雕、石刻、金银器、玉器、纺织品、印版、字画、古书、钱币等。
截至2019年末,枝江市博物馆藏品文物共计10488件/套,其中一级7件(套),2级文物26件(套),3级文物119件(套),一般文物3394件(套)。
重要藏品
枝江市博物馆重要藏品有关庙山类型大溪文化刻划符号、黑整条晕彩红陶圈足碗;春秋时期楚国宫殿建筑铜构件、徐太子伯辰鼎,战国巴式剑、越式不、错银车軎;新莽铜砝码;东汉晚期画像砖;宋代堆塑魂坛;清代木雕挂巾架等。
重要藏品
藏品保护
枝江市博物馆按照《藏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设置文物库房和特藏库房。馆藏一级文物由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二、三级藏品由省级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鉴定。一、二级藏品已建立文物藏品建档备案和电子文本;藏品保管制度健全、账物相符、编目详明;库房内配备安全防火器材;更新文物橱柜架和设施。该馆现为三级文物风险单位,按照《博物馆安全保卫规定》和三级风险等级安全防护规定要求,馆内设置安全保卫科,选配专职保卫干部,安装技术安防电视监控设施和110联网报警系统,落实完善安全保卫制度,配备专职保卫人员和警犬,坚持24小时安全防范。
对枝江市博物馆文物实施科技保护措施,2002年11月2日,南京博物院文物研究所专家来馆对馆藏错银戈樽进行药物保护处理。2004年12月30日,国家文物局批准枝江市博物馆《青铜器彩陶修复保护项目》的保护方案,对部分青铜器、彩陶器进行修复。
文化活动
交流合作
1982年2月17~18日,湖北省美术学院画家唐小禾、陈犁为创作武昌东湖宾馆宴会厅大型陶版壁画楚乐》,专程来馆参观汉画像砖和关庙山出土文物。同年3月20日,国家计量总局情报研究所度量衡史研究组丘光明、任系英两人来馆,测定馆藏文物西汉王莽环权,资料后在其专著《中国度量衡文物图集》刊出。同年10月3日,北京大学教授俞伟超等来馆考察楚文物。1990年1月12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文学研究科考古专业博士、北京大学考古系高级进修生到枝江考察关庙山遗址和出土文物。1996年3月26日,日本福岗大学考古系学者岗村秀典等4人,来馆参观关庙山出土文物。同年11月22~23日,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杜德兰研究员来枝江考察龚家台遗址。1998年11月11日,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杜德兰、法国塞纳河一圣德尼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奥利维埃●梅耶,再次到市博物馆参观,并考察龚家台遗址。2002年3月5日,《人民日报》主任记者、中非友好协会副会长、中非问题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研究员黄泽全来馆参观。2004年11月28日,北京大学城市旅游规划课题组为设计大宜昌旅游规划,到该馆及各旅游规划点考察。2005年3月9日,沈阳军区导演门文元等为排演《楚水巴山》来馆参观文物。同年11月1日,日本九州大学考古博士丹羽崇史来馆考察青铜器铸造工艺。2009年4月18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学者来馆参观馆藏的清代三合庄王氏家族契约文书。
考古发掘
枝江市博物馆历年来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所、宜昌市博物馆等专业部门在枝江先后进行了近40余次科学发掘。其中较重要的发捆点有城背溪文化红岩子山遗址、大溪文化关庙山遗址、龚家台西周至东晋遗址、姚家港西周至东晋慕群、肖家山战国至秦汉、宋代墓群等,丰富了长江中游原始文化和本地楚文化的研究资料。1979年秋至1980年冬,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队在关庙山遗址进行第二次科学发掘期间,考古研究所所长夏弱、考古学家佟柱臣、石兴邦、俞伟超等到现场考察。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大学本专业师生,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负责人先后到发掘工地参观指导。
文物普查
1974年发掘姚家港古墓群后,湖北省博物馆有关专家在枝江问安、百里洲进行局部地区文物调查后,写出《枝江文物初查》。1975年5月至7月,宜昌地区文物普查组在枝江进行第一次文物普查,1979年资料载入《宜昌地区历史文物资料汇编》。1978年5月,开展革命文物和史料调查,编撰《枝江县革命简史》。1978年11月,地、县组织业务人员进行川汉公路输气管道枝江段文物普查。1982年6月至7月,宜昌地区文物普查队在枝江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1984年,进行第四次全县文物普查。1985年,全县共发现古代文化遗址111处,其中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古遗址59处,古墓葬群39处,其余为化石点、文物采集点和石刻,其中省级重点保护单位1处,县级重点保护单位8处。1987年10月,县博物馆编制的《文物普查资料表》、《文物一览表》,作为该省典型材料参加在西安召开的“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整理工作会议”。1991年3月至12月,《枝江县文物普查记录表》、《枝江县文物单位简介》进行第三次修改和增补,其中,151处文物点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图集●湖北卷》。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枝江市博物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人员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和统一部署,对全市进行文物普查,这次文物普查使用GPS卫星定位、测距仪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资料采录,调查全市8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98个行政村,共调查文物点340处,并对原文物点进行了复查。全市现有文物点286处,其中新增点189处。
学术研究
科研队伍
枝江市博物馆现有工作人员8人,其中专业人员6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6人,高级职称2人,管理机构健全。负贵对市内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工作,开展各项业务活动。
科研设施
1989年1月枝江市博物馆成立,因经济条件制约,办公条件简陋,无科研设施。1996年新馆建成后,开展博物馆业务工作的设施得到充实,现已配备电脑台4套(包括台式、手提、复印机等)、各种型号的数码相机台3(套);设置有文物整理库房、资料室及其它工作器材等。
科研成果
枝江市博物馆专业人员注重地方文物考古和历史、民俗的调查研究,在有关专业刊物上发表了《湖北枝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关庙山一号春秋茗》、《枝江近年出土的周代铜器》、《姚港东汉画像砖》、《枝江楚俗拾遗》等40篇简报与论文。该馆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参与地方史志的撰写工作,出版有《枝江历史风情》、《九十九洲》等专著。2003年开始,主编《枝江市文化志》、《枝江市民俗志》,并进行地方民俗民间文物的抢救工作,到2009年征集到传统生产生活用具,民间工艺品2500余件。征集国家、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枝江吹打乐、枝江楠管等文物。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对汉剧、扇子戏及刺绣、木雕艺人进行调查,整理出13个皮影戏剧本,征集到20种民间唱本,并写出专题研究论文,举办专题陈列展出。摄制影视录像《枝江姚家港楚墓》、《枝江关庙山遗址》、《枝江皮影戏》、《枝江黄家嘴8号楚墓》。
所获荣誉
1997年,枝江市博物馆获“湖北省文化先进集体”称号。
1999年1月,枝江市博物馆被中共宜昌市委宣传部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0年,枝江市博物馆被公布为“宜昌市中小学德教育教育基地”。
2001年,枝江市博物馆获全省“十佳博物馆”称号和“湖北省文物安全保卫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10年,枝江市博物馆获得宜昌市“博物馆免费开放先进单位”称号和“宜昌市十佳文化单位”、“十佳文物保护单位”称号。
机柜设置
参观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