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福教堂

糯福教堂

共 176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02

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英国籍美国传教士永伟里为传播基督教于糯福乡糯福大寨后山上创建糯福基督教堂。
1949年12月11日,糯福教堂作为叛匪石炳钧及其弟弟石炳麟的指挥中心,被吴应祥先遣中队夺下。
1951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教堂西北建成了烈士墓地。
2022年,普洱市文物局完成对糯福教堂主体修缮工程。
2023年初,云南省委统战部牵头将糯福教堂建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建筑格局

结构

糯福教堂为拉祜族干栏式围廊建筑,总面积680.28平方米,平面呈纵向双十字形相连。木结构,平挂瓦屋面,正中为礼拜堂,左右四耳室为拉祜文教室。糯福教堂的堂顶建盖了哥特式小钟楼,两把七台木质楼梯使人们可以从左右进入教堂,过道外廊以拉祜族游猎游耕的标志,如箭羽、狗牙、篱笆图纹等等。

特点

糯福教堂采用了拉祜族传统的干栏式(当地称“木掌楼”)围廊建筑风格。教堂底部有12排共129棵柱脚呈梅花状排列,教堂内门、窗为西方哥特式装饰。不同的梁柱、门框,精细漆上了红、蓝、绿、黄、白等具有基督教文化内涵的色彩,其中外墙用黄色涂料粉刷,内墙呈白色,中柱为红色。屋檐为拉祜族锯齿图样,设计别致,风格奇异,是典型的融西方建筑与当地民族建筑为体的建筑形式。
糯福教堂

主要建筑

糯福教堂整体不仅是拉祜族的木掌楼,还是基督教堂。两把七台木质楼梯使人们可以从左右进入教堂。在室内利用光学原理设置了以小方形圆形互嵌,两者边纹为金黄色,内置红色十字架的立体多色彩的基督教标识。蓝色方形窗上还置有上述小方形圆形相嵌的红色十字架,此外还有哥特式的花窗、不同颜色的梁柱和门框。
糯福教堂大门与过道之间的平面空间为拉祜族传统的“掌楼”,是信众休闲交流、释放心情的地方,进入大厅礼拜堂前脱鞋脱帽,是当地信众按照传统风俗表达对基督的虔诚。
糯福教堂的礼拜堂,空间宽广,教堂每周在这里进行礼拜。
从礼拜堂延伸出的四个耳房曾经是拉祜文、佤文、傣文、哈尼文教室。讲经台高于木板约50厘米,前台左右两边各置鲜花,摆放着一架钢琴,讲经台上摆放了各种鲜花。讲经台以蓝色为背景板。背景板挂有《宗教教职人员和民主管理组织成员学习制度》、《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制度》、《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制度》、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等,以及多个小方形圆形相嵌的红色十字架,背景板延伸向上有半圆和多个哥特式尖拱窗顶。
糯福教堂附近有一水井名为“扎约南给”,糯福教堂建立初期由拉祜族男子扎约、傣族男子南给共同挖出。

历史文化

传说轶事
当年的美国传教士永伟里来到糯福乡,和拉祜族人说要在这里买一块只有牛皮大的地。性情憨厚、骨子里又有点贪财的拉祜头人的头人非常爽快地答应了,还热情地用好酒好菜招待这位美国传教士。第二天,当头人带着传教士去看地的时候,永伟里从口袋里掏出剪刀,开始剪牛皮。他顺着牛皮的边沿细细地剪,很快,一张牛皮变成了一条老长老长的牛皮线,说是要按这条牛皮线的长度圈一块地。头人因答应的事不能反悔,只好硬着头皮把一座上好的古树林山划给了美国传教士。因为建糯福教堂的地块是一个美国传教士用一块牛皮圈出来的,糯福教堂又被称为“牛皮教堂”。
扎约南给,为糯福教堂建立初期拉祜族男子扎约、傣族男子南给在教堂附近共同挖出的水井,取名为“扎约南给”,意为拉祜族傣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同饮一井水,永世团结友爱。

文物价值

糯福教堂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糯福区域基督教的历史文脉、发展变迁、文化融入而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是中西结合的建筑瑰宝。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糯福教堂被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糯福教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交通指引

人民政府距离糯福教堂约69.4千米,驾车约1小时38分钟到达。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