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青山突围战遗址
临沂大青山突围战遗址
共 2217字,需浏览 5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大青山突围战——五道沟战斗遗址
民国三十年(1941年)秋,为粉碎日军扫荡沂蒙,鲁中区将沂南县青石区划给费东县作根据地。同年11月30日凌晨,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第115师一部及抗大一分校学员2000余人,在大青山地区遭日军合击,为掩护机关突围,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等高级干部及抗大一分校近300人壮烈牺牲。战后,当地群众收集烈士遗骸,安葬于此。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春,为纪念在大青山突围中牺牲的烈士及其他牺牲烈士,鲁中区费东县在此修建烈士陵园,于陵园北端立“抗日烈士碑”,刻烈士英名。陵园前立“抗日烈士公茔”碑,313位抗日烈士墓冢分别安葬东西两侧,并于陵园内栽植松柏,陵园于当年10月建成。
1984年春,拨款维护烈士墓,维修扩建陵园。
2006年,陵园再次修建,建“大青山突围纪念馆”,原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题写了馆名。馆内展大青山突围战内容,作为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参观学习基地。
2009年,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公布“大青山突围纪念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3年以来,投资300余万元,对陵园纪念设施进行了全面提升。将原有石结构烈士墓更换为大理石烈士墓;修建并迁入本籍散葬烈士墓64座;新建了孟良崮战役松泉峪阻击战烈士公墓,并将阻击战中牺牲的烈士遗骸迁入其中。陵园内铺装了大理石路面,修建了排水设施,绿化了园区,建大青山战斗铜质雕塑2座。
2015年1月30日,陵园被临沂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临沂市第一批重点抗日战争遗址。
建筑格局
综述
大青山战斗遗址远眺
大青山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沂南、蒙阴三县交界处,山势陡峭,主峰海拔686.2米,系蒙山支脉,因树木繁茂、四季常青而得名。临沂大青山突围战遗址位于沂南县双堠镇大青山一带,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主要文物组成有大青山战斗遗址(大青山烈士陵园)、抗大一分校旧址。
主要建筑
大青山战斗遗址(大青山烈士陵园)
大青山突围纪念馆
大青山突围纪念馆
大青山突围纪念馆,2006年,建成。纪念馆展示面积约300平方米,年观众量最高5万人次。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原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题写了馆名。馆内展大青山突围战内容,作为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参观学习基地。
抗大一分校旧址
抗大一分校旧址
抗大一分校旧址坐落在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村中心,当时的抗大一分校司令部、政治部二科及徐向前指挥部等机构均在该旧址内。抗大一分校旧址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重要机构,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战争活动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山东抗日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
抗大一分校旧址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东西、南北各长约60米,大门坐西朝东,二进门为圆形拱门,4间正房坐北朝南,前有西厢房3间,东厢房现仅存墙体。整个院落为当地传统民居风格,均为砖石结构。
历史文化
大青山突围战
民国三十年(1941年)冬,日寇5000多人对大青山地区进行清剿,山东分局、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等山东的党政军领导机关,非战斗人员近6000人陷入清剿圈。危急时刻,抗大一分校学员誓死阻击敌人,以牺牲300多人、伤500多人的代价,换取了4000多人的胜利突围,保存了山东的革命骨干力量,在山东乃至全国抗战史上意义重大。
历史价值
大青山突围战遗址,以“理想信念,鱼水情深”为主题,以大青山胜利突围战为主线,通过突围战中抗大一分校学员和山东党政军机关后勤人员舍生忘死、英勇抗战的革命英雄事迹,诠释了英烈们“坚定的信仰”“必胜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对于深入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军和革命传统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遗址还记载了广大军民生死相依、水乳交融的动人故事,展现了村民作为战争后方的英勇情怀。因此,保护好临沂大青山突围战遗址对体现抗日军民不畏强敌、顾全大局、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临沂大青山突围战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临沂大青山突围战遗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柳泉峪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临沂大青山突围战遗址,路程约14.9千米,用时约23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