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莱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区经济发展稳步回升,社会事业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现代化新莱芜建设实现新突破,获评山东省工业强县、山东省现代农业强县、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县、首批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步向好。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0.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4.8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414.7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540.7亿元,增长5.2%。三次产业结构为7.2:40.3:52.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4846元,比上年增长4.4%。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428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518人,困难人员就业714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0.4%、159.9%、129.8%。与12所高校共建人才工作联络站,11名专家受聘“莱芜高质量发展人才顾问”,引育发达国家院士、省级以上重点人才25名,培养高技能人才500人。
人口总量略有增长。全区常住人口98.25万人,城镇人口60.56万人,城镇化率61.64%,较上年末提高1.59个百分点。全区户籍人口98.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7.2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626人,出生率5.7‰;死亡人口6674人,死亡率6.8‰;自然增长率-1.06‰。
动能转换提档增速。创新驱动、智能制造、数字赋能成为加快转型、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四新”经济增加值达371.5亿元,占GDP比重为36.1%,占比较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5.9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54.7%,占比较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
要素支撑更加给力。争取专项债项目20个,下达资金23.63亿元。建立助企帮扶“十项机制”,设立“企业家会客厅”,政企常态化交流持续深化,一揽子惠企政策精准落地,为企业解决融资102.8亿元,累计减税降费21.6亿元,以真金白银为企业降本减负。强化土地保障,实施农村“三变”改革,37个试点村有序推进,盘活闲置土地6000余亩、宅基地900余套。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顺利获批,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371亩,供应土地57宗、5742亩。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新“分段审批”“容缺勘验”模式,重点项目“多证连发”常态化,115个事项“一窗受理”,305个事项“全省通办”,96台政务服务自助终端机布设基层,230余项高频事项实现自助办理,全区惠企政策一口集成,7条惠企政策实现“免申即享”,年末市场主体达到12.5万户。
“项目突破年”成果丰硕。7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49个项目列入市级重点项目,64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加快推进区级120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1220.8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117个,过10亿元项目36个,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类项目占比71.7%以上。142个项目列入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库,获全市重点项目观摩评议第4名。
经济支撑稳固有力。全年“四上”企业累计纳新196家,退库28家,净增168家。截至年底,全区共有“四上”企业1066家,其中工业326家,贸易业438家,服务业87家,建筑房地产业215家。全区新增民营市场主体15271户,其中企业4772户、个体工商户1037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25户。
二、农业、农村
一产发展稳中有进。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4.4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3.7%。其中,农业总产值98.86亿元,林业总产值1.78亿元,畜牧业总产值28.43亿元,渔业总产值1.12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4.24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6.94亿元,增长3.2%。
粮肉蔬菜生产稳定。全年粮食稳产丰收,创近五年新高,呈现“三增”格局,粮食总产量19.79万吨,增长1.6%;播种面积47.54万亩,增长0.6%;单产416.3公斤/亩,增长0.9%。蔬菜播种面积34.05万亩,总产量131.82万吨,增长2.0%;瓜菜类产量4.64万吨,下降1.0%;猪牛羊禽肉类产量合计达到6.74万吨。
表1 2023年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
指 标 | 单位 | 面积/产量 | 比上年±% |
粮食播种面积 | 万亩 | 47.54 | 0.6 |
粮食总产量 | 万吨 | 19.79 | 1.6 |
夏粮产量 | 万吨 | 3.89 | 1.3 |
秋粮产量 | 万吨 | 15.9 | 1.7 |
花生播种面积 | 万亩 | 7.81 | 1.6 |
花生总产量 | 万吨 | 2.0 | 2.5 |
蔬菜播种面积 | 万亩 | 35.05 | -0.5 |
蔬菜总产量 | 万吨 | 131.82 | 2.0 |
生姜面积 | 万亩 | 7.67 | -0.7 |
生姜产量 | 万吨 | 32.4 | 1.8 |
大蒜面积 | 万亩 | 11.55 | 0.3 |
大蒜产量 | 万吨 | 26.26 | 0.9 |
大葱面积 | 万亩 | 1.73 | 4.2 |
大葱产量 | 万吨 | 8.86 | 10.8 |
水果总产量 | 万吨 | 12.37 | 2.7 |
棉花面积 | 万亩 | 0.64 | 10.5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0.05 | 11.3 |
瓜菜类总产量 | 万吨 | 4.64 | -1.0 |
生猪出栏量 | 万头 | 42.68 | -12.4 |
猪肉产量 | 万吨 | 3.82 | -2.6 |
牛肉产量 | 万吨 | 0.4 | -9.1 |
羊肉产量 | 万吨 | 0.39 | -11.4 |
禽肉产量 | 万吨 | 2.13 | 10.9 |
禽蛋产量 | 万吨 | 3.59 | 8.5 |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建设高标准农田3.2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1万亩,打造种业繁育基地4个;新增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企业1家,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4个,实施“一村一业、一村一策”产业项目11个,新增智慧农业应用基地3家。利和庄园、明利蔬菜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莱芜农高区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莱芜区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整体推进试点县、山东省特色优势食品产业强县。特色农产品发展良好,莱芜“三辣”已经成为全区农业主导产业,产品供应充足,全区“三辣”播种面积20.9万亩,总产量67.5万吨,分别占蔬菜及食用菌的61.5%和51.2%。
乡村振兴基础稳固。继续保持脱贫帮扶政策稳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上争取项目资金9822万元,比上年增长66.7%,成功获批省级2023年第二批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长12%。全区脱贫人口务工人员达到5091人,其中公益性岗位和扶贫专岗人数达到3828人,占所有脱贫群众的2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重点领域持续拉动,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1.4%,制造业增长3.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5.0%。优势产业持续巩固,33个大类行业中有14个行业的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为42.4%,其中8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仪器仪表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汽车制造业分别增长276.1%、38.5%、16.9%、14.1%。
工业产品供应稳定。近半数大类产品产量实现同比增长,三成以上大类产品增速超两位数。新能源汽车产量实现倍增,载货汽车增长37.9%。重点产品有升有降,电力电缆增长51.5%,布、饮料、食品添加剂分别增长62.5%、52.3、16.3%;铁矿石成品矿、生铁、钢材略有下降,增幅分别为-9.5%、-3.7%、-3.1%。产销衔接明显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100%,较同期增长0.6个百分点。
表2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计量单位 | 产量 | 比上年±% |
钢材 | 万吨 | 801.8 | -3.1 |
生铁 | 万吨 | 670.1 | -3.7 |
粗钢 | 万吨 | 655.0 | -6.3 |
电力电缆 | 万千米 | 1.4 | 51.5 |
锻件 | 万吨 | 4.9 | 25.1 |
铁矿石成品矿 | 万吨 | 341.6 | -9.5 |
水泥 | 万吨 | 58.1 | -4.2 |
企业效益大幅回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76.1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2.02亿元,增长86.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增长19.1%,营业收入利润率提高1.3个百分点。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8.0%、33.9%、29.4%、9.3%,营业收入利润率较同期分别提高9.8、1.5、11.6、1.0个百分点。
表3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增长速度
行业名称 | 比上年±% |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2.5 |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19.7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9.3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9.1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33.9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29.4 |
造纸和纸制品业 | 11.1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6.8 |
汽车制造业 | 15.1 |
金属制品业 | 0.9 |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3.7 |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 10.8 |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 38.0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7.4 |
医药制造业 | -14.0 |
支柱产业提档升级。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9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92家,10亿元及以上企业13家,50亿元及以上企业5家;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101家。泰钢、九羊蝉联“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高端装备智造蓬勃发展,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建设持续发力,凯傲叉车、等投产项目陆续放量,正泰线缆、朗进科技等骨干企业持续壮大。精品钢与先进材料产业提质增效,泰钢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启动建设,舜博实业率先入驻,莱威新材料、泰禾生化等企业产能稳步提升。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鲁中国际生物谷加速起势,宏济堂中药生产、华涛中药颗粒项目快速推进,集聚医药企业44家。
建筑行业巩固发展。全区新增资质等级建筑企业18家,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达163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4.52亿元,比上年下降4.5%。
四、服务业
服务业发展平稳。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完成33.39亿元,下降3.1%。分行业看,9个行业门类中,4个行业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教育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分别增长25.7%、6.3%、4.7%、1.4%,合计营业收入占比48.7%。全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95.9亿元,不变价增长6.3%,领先全部服务业增速9.4个百分点。
表4 2023年规模以上服务业分门类营业收入情况
门类 | 营业收入(亿元) | 比上年±% |
合计 | 33.39 | -3.1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3.93 | -6.4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1.34 | -19.5 |
房地产业(不包含房地产开发经营) | 3.15 | 1.1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8.57 | 6.3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3.81 | 4.7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1.21 | -24.6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0.12 | -47.4 |
教育 | 0.73 | 25.7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0.53 | -20.9 |
交通路网建设有力。全区公路通车里程3883.04公里(含县乡村道)。其中,一级公路155.14公里,二级公路380.44公里,三级公路407.39公里,四级公路2812.82公里。全年共完成“四好农村路”道路通达19.26公里。大宗货物运输量2915.66万吨。
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68亿元,接待游客1171.55万人次。共有A级旅游景区20家,其中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14家、2A级景区2家。高庄街道赵家峪村、雪野街道大罗圈村成功创建为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口镇街道崔家庄村、茶业口镇中法山村获评山东省景区化村庄;雪湖花园酒店、海逸山庄、莱芜希尔顿欢朋酒店通过四星级旅游饭店验收。
五、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呈现较强韧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2.8%,从一季度起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91个全年累计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完成投资额占全区年度投资总额的57.4%。
表5 2023年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及占比
产业 | 比上年±% | 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
固定资产投资 | 12.8 | 100 |
第一产业 | -34.8 | 0.2 |
第二产业 | 40.6 | 33.8 |
第三产业 | 1.8 | 66.0 |
高技术投资成效明显。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8.2%,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95.4个百分点,持续推动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高技术产业投资中,仪器仪表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保持高增长,增速分别为189.7%、50.2%。
房地产市场低位运行。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5.4万平方米,下降9.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4.6万平方米,增长2.2%。商品房销售额38.8亿元,下降5.0%,其中,住宅销售额38.3亿元,增长3.1%。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32.3%,其中住宅完成投资增长48.3%。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平稳复苏。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95.94亿元,比上年增长5.3%;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实现47.98亿元,增长3.7%;限额以上贸易业销售额(营业额)实现1684.98亿元,增长5.6%。获评首批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顺利通过三年一次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农产品)考核,“莱芜姜蒜农产品电商产业带”成为全市首批省级电商产业带。
必需类商品需求旺盛。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商品类值中,粮油类、肉禽蛋类、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9.5%、37.4%、14.6%、16.7%、3.5%。药品销售保持稳定,中西药品类、中草药及中成药类分别增长6.1%、45.3%。
休闲类商品增长较快。新能源汽车销售火爆,行业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完成4.42亿元,比上年增长77.7%,占全区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的比重为9.2%,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家具类分别增长17.2%、12.9%、10.8%。
表6 2023年限额以上单位主要商品零售额
商品类别 | 零售额(万元) | 比上年±% |
粮油、食品类 | 38922.2 | -0.3 |
其中:粮油类 | 7865.5 | 19.5 |
肉禽蛋类 | 6960.1 | 37.4 |
蔬菜类 | 2415.9 | -28.7 |
干鲜果品类 | 5227.5 | 18.8 |
烟酒类 | 15596.8 | 14.6 |
金银珠宝类 | 26831.3 | 12.9 |
日用品类 | 7448.7 | -4.7 |
体育、娱乐用品类 | 594.1 | -12.5 |
中西药品类 | 37644.3 | 6.1 |
其中:西药类 | 28736.8 | 1.8 |
中草药及中成药类 | 5278.9 | 45.3 |
通讯器材类 | 14118.6 | 0.4 |
汽车类 | 205864.4 | 0.6 |
其中:新能源汽车 | 44249.3 | 77.7 |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61.1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出口114.4亿元,增长3.0%;进口46.6亿元,增长0.5%。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62.8亿元,增长10.3%,占全区出口总额的54.9%。出口商品中,农产品出口规模居首,出口额59.6亿元,增长25.2%,占全区出口总额的52%,占全市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5.3%。新增外资企业8家、进出口实绩企业60家,“小红星”山楂首次出口泰国,实现农产品出口额60亿元、增长25%,顺利通过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复审。
开放合作深入推进。举办营养健康产业上海推介会等招商活动15场次,洽谈推进项目360个、签约落地115个,实际使用外资9737万美元,完成全年任务的363%,完成率居全市首位,比上年增长61%。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平稳运行。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6.94亿元,增长12.7%。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5.85亿元,增长9.1%,税收占比76.4%。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6.1亿元,增长1.4%,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城乡社区、农林水、住房保障等支出分别为20.01亿元、16.54亿元、9.5亿元、2.94亿元、7.88亿元、1.13亿元。各项民生支出63.1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2.95%。
表7 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情况
指标 | 总量(万元) | 比上年±%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469408 | 12.7 |
税收收入 | 358485 | 9.1 |
增值税 | 154188 | 34.7 |
企业所得税 | 31355 | -27.5 |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 760992 | 1.4 |
教育支出 | 200131 | 0.1 |
卫生健康支出 | 95002 | -10.2 |
交通运输支出 | 26796 | 605.3 |
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37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061.57亿元,增长9.0%。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平稳可控,不良贷款余额10.84亿元,不良贷款率1%,较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
九、科技、文化、卫生、教育和体育业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年有效发明专利数量1247件,比上年增长39.6%;发明专利授权量249件。知识产权保护有效增强,依托省级专利险资助政策,为82件发明专利办理了执行险和侵权责任险,投保数量位于全市前列。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5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86家,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7.7%。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7家、省级瞪羚企业12家。
文化惠民凸显实效。完成“一村一场戏”、农村电影放映、四季“村晚”、小剧小戏展演、全民阅读等文化活动1.5万余场。新建2家泉城书房、4家莱芜书房,提升改造10家精品农家书屋。为861个农家书屋配发图书7.9万册。区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馆,区博物馆荣获“第二批全市党员干部教育现场教学点”称号,区文化馆开展公益培训活动650余场。联合36家景区、影院等文旅行业,推出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让市民游客真金白银得实惠。“莱芜文旅”新媒体平台全年发布图文、视频等各类信息5848条,莱芜区五项指标均位列全市县级文旅新媒体年度传播力指数第一,文旅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卫生服务持续提升。推进健康莱芜建设,巩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省级“三减控三高”特色项目区创建成果,探索建立“三高共管六病同防”管理模式。区医院新城院区建成启用,诊疗条件和水平居济南市先进行列。新增医养结合机构3家,新创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1家,投资250余万元为12万多名70周岁以上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圆满完成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任务,承办市第35个爱国卫生月启动仪式,7个镇通过省国家卫生镇创建现场评估,创建省级卫生村(单位)158个。大力推进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工作,35家医疗机构实现住院就医跨省异地结算,38家医疗机构实现门诊慢特病跨省异地结算,100家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刷卡功能。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区共有幼儿园275处。其中,公办幼儿园139处,民办幼儿园136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29处),普惠覆盖率95.31%。全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所,新增普惠性学位1440个。全区共有义务教育学校66处,其中初中27处(含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39处(含民办1处)。另有普通高中2处,区直职业学校1处。全区在校学生共计123117人,其中,幼儿园25616人,小学58880人,初级中学29660人,普通高中6694人,职业中专2267人。
表8 2023年教育事业基本情况
学校类别 | 学校数量(所) | 在校生(人) |
幼儿园 | 275 | 25616 |
小学 | 39 | 58880 |
初级中学 | 27 | 29660 |
普通高中 | 2 | 6694 |
中等职业学校 | 1 | 2267 |
合计 | 393 | 123117 |
群众体育基础巩固。以第十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为载体,组织举办村BA篮球联赛等40项赛事活动,举办休闲运动会16场、社区运动会40场,参与人数5万多人。高水平承办中国家庭帆船赛等赛事,进一步提升莱芜知名度。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人,维修体育健身器材384件,更新体育器材80处451件。
十、环境、城乡建设和安全生产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浓度4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63.6%,以上两项指标完成市考核要求。瀛汶河徐家汶断面、牟汶河贺小庄断面平均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在全省县区省控以上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中列第52位。泰钢、九羊顺利创成环保绩效A级,3家企业环保绩效创B。
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完成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6.2%。实施生态治理项目5个,完成人工造林2400亩,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莱芜模式”获央视点赞,全域“生态警长卫士”体系在全省推广,莱芜高新区、农高区入选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名单,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城乡发展提档升级。城市生活品质持续提升,高标准策划中央核心片区、南部新城片区等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老旧小区54个51.9万平方米;鲁中大街全线通车,泰钢精品钢绿色转型及雅鹿山片区城市更新项目顺利启动。农村宜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房、暖、路、水系统提升,实施改造农村危房146户。“资源融合+客货并网”获评交通运输部第四批农村物流服务品牌,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治理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检测系统”入选全国数字化监管典型案例。
社会治安保持良好。全年共破获刑事案件2251起,命案现案破案率保持100%,连续13年实现命案全破。八类严重暴力案件破现案率达100%,“两盗”案件现案破案率达58.3%,抓获各类逃犯235人,打掉恶势力团伙1个。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区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3起,死亡10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上年分别下降18.75%、44.4%。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十一、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661元,较上年增长6.4%。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410元,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02元,增长7.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1.87,比上年下降0.03。
社保体系更加完善。养老保险总参保73.46万人次。包括职工养老参保35.75万人,其中在职22.04万人,待遇领取13.71万人;居民养老参保37.71万人,其中在职22.32万人,待遇领取15.3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4.81万人。2023年新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9880人,完成全年9454人的目标任务。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8.3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7.13万人。
兜底保障稳步提升。城镇低保全年保障1.44万人次,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045元/月,较上年标准提高50元,月均保障城镇居民806户、1197人,发放保障金879.86万元。农村低保全年保障22.06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814元/月,较上年提高44元,月保障农村居民1.66万户、1.83万人,发放保障金13840万元。
注释:
1、2023年统计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或初步核算数,正式数据以出版的《2023莱芜区统计年鉴》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当年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根据年度核算,对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3、本公报中的增长,如无特殊表述,均为本期数据较上年同期数据的增长率。
4、“四上”企业指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
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6、规模以上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不包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中,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7、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单位。单位包括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项目建设资料来自发展改革部门;教育、体育数据来自教育和体育部门;科技数据来自科技部门;工业发展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籍、社会治安数据来自公安部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相关数据来自民政部门;财政数据来自财政部门;城镇新增就业、城镇职工保险参保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环境保护相关数据来自生态环境部门;城市建设相关数据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交通运输、物流数据来自交通运输部门;农业、林业、渔业数据来自农业农村部门;贸易、进出口数据来自商务部门;文化、旅游数据来自文化和旅游部门;卫生数据来自卫生健康部门;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应急管理部门;知识产权数据来自市场监管部门;医疗保险类数据来自医疗保障部门;金融数据来自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外资数据来自投资促进部门;市场主体数据来自行政审批服务部门;居民收入与支出数据、粮食畜牧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莱芜调查队;其他数据均来自市区统计局。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区经济发展稳步回升,社会事业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现代化新莱芜建设实现新突破,获评山东省工业强县、山东省现代农业强县、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县、首批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一、综合经济运行稳步向好。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0.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4.8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414.7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540.7亿元,增长5.2%。三次产业结构为7.2:40.3:52.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4846元,比上年增长4.4%。 | RAG-ES | 2024-10-23 |
RAG-ES | 2024-10-23 | |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428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518人,困难人员就业714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0.4%、159.9%、129.8%。与12所高校共建人才工作联络站,11名专家受聘“莱芜高质量发展人才顾问”,引育发达国家院士、省级以上重点人才25名,培养高技能人才500人。人口总量略有增长。全区常住人口98.25万人,城镇人口60.56万人,城镇化率61.64%,较上年末提高1.59个百分点。全区户籍人口98.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7.2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626人,出生率5.7‰;死亡人口6674人,死亡率6.8‰;自然增长率-1.06‰。动能转换提档增速。创新驱动、智能制造、数字赋能成为加快转型、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四新”经济增加值达371.5亿元,占GDP比重为36.1%,占比较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5.9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54.7%,占比较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 | RAG-ES | 202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