滏阳河西八闸
共 2195字,需浏览 5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明嘉靖八年(1529年),知府高汝行主持修建“惠民闸”。
明嘉靖九年(1530年),“惠民闸”完工。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知府柳希玭,推官杨沛主持修建“济民闸”。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修建“普惠闸”。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知府翟晟主持修建“阜民闸”。
明万历七年(1579年),知府马翰如又曾主持予以重修“阜民闸”。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知府蒋以忠主持修造“便民闸”。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知府蒋以忠主持修建“润民闸”。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知府张和中主持修建“广仁闸”。
明崇桢十四年(1641年),知县郝纲主持修建“广济闸”。
民国年间,修建了殖民闸。
1949年后,修复“济民闸”,地方政府建立了统一的管理机构,西八闸灌区由永年县统一管理。
1950年,成立了水利委员会西八闸分会。
1958年,修复“便民闸”,将水利委员会西八闸分会改为西八闸管理所,并在西大慈村西建起了闸管所。
1962年以后,滏阳河西八闸归滏阳河管理处管理。
1967年,在华北局派来的内蒙古水利厅工程技术人员的主持下,由永年县水利局和滏阳河管理处工程技术人员配合,对整个西八闸灌区进行了细微勘测、统一规划和全面修复改造。
建筑格局
主要建筑
润民闸
润民闸在西王庄村北。可灌田八千亩(约五百三十三公顷)。该闸保存基本完好,且有闸房,闸匾额上书“润民阐”,在闸东化约二十米处有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所刻的“广平新建润民闸记”石碑。
六闸润民闸
润民闸的主体由斗形竖井、涵洞、挡土井壁和引水渠道组成。滏阳河通过引水渠道连接着需要灌溉的农田,闸体的主要控水构件就是斗形的竖井。斗形竖井从内部看,是通过一级一级错落的砖砌台阶通向底部的,这样能够使安装闸板的人员方便进入到竖井底部进行操作。在竖井底部局部露出的涵洞处,通过内外两侧设置两道闸板搁置槽来搁置木叠梁闸板以达到控制水流的目的。古代的这种灌溉闸体的开闭都要依赖水性好的人,关闭闸体时是让水性好的人潜入竖井底部通过搁置两道闸板,并将竖井底部填满砂石来阻断水流;开启闸体时是将填满的砂石及闸板去掉来疏通灌溉渠道。涵洞是斗形竖井与挡土墙壁中间埋在土中的渠道部分,起到输送灌溉用水的功能,上面覆土后可方便人车通行。挡土井壁主要起到围挡涵洞上部分覆土的作用。
建筑特点
文物遗存
润民闸碑
润民闸碑
润民闸石碑由驮碑的赑屃神兽、刻有碑文的碑体、刻有龙纹样的碑首以及起到保护石碑作用的砖砌碑楼保护罩构成。石碑的保护碑楼为清代重修的双坡硬山顶形式,采用雕、画、砌的手法进行外立面处理。坡屋面部分为筒瓦与半瓦当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在保护罩的砖砌拱券两侧对称的砌筑着突出于墙面的象征楼宇的装饰构件,并辅以浅浮雕的装饰花纹。
文物价值
滏阳河西八闸对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水利史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仍在使用的五座闸,是滏阳河西大慈村和田堡村段的重要水利设施,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保护措施
滏阳河西八闸遗址碑
2013年5月,滏阳河西八闸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滏阳河西八闸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南沿村镇西大慈村至谭庄村之间的滏阳河河道北岸上。
交通路线
上海——京沪高速——青兰高速——滏阳河西八闸
北京——京港澳高速——滏阳河西八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