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鼓楼

大同鼓楼

共 2009字,需浏览 5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大同鼓楼始建于明朝七年至八年(1463年—1464年)间。
年间加以修葺。
二十七年(1762年)重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和咸丰二年(1852年)先后对鼓楼加以修葺。
1978年,文物部门对明代大同鼓楼全面加固修缮,彩绘一新,并在底层东西南北各装门板两扇,一如古式。封闭十字穿心门洞,扩展楼旁马路。
1985年又进行了全面彩绘,各种图案生动艳丽,恢复了雄伟古朴,整洁壮丽的风貌。
2001年,文物部门对鼓楼进行了全方位、大规模的加固、维修和彩绘。
大同鼓楼

建筑特色

大同鼓楼为一座三层出檐十字歇山顶的过街楼阁式建筑,平面近似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7.85米,南北宽14.55米,高约20米。是明代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底层用青石砌成四角,十字穿心辟门,以通车马行人。西北壁有木制楼梯可升至二三层。一二层廊檐下置一斗二升交麻叶拱,三层檐下斗拱为单翘三踩。每层当心间均置三攒两次间。二三层楼阁均为满面门窗,周置回廊,外设凭栏,登高可环视市貌。顶楼上架放一大鼓,乃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时所用。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鼓楼与钟楼相配而建。
大同鼓楼

文物遗存

碑记
楼的底层外檐廊下存有清代顺治、康熙和咸丰年间的维修碑记9通。
牌匾
大同鼓楼西向第二层上悬挂的是一块黄底黑字的横匾,上书“和声鸣盛”四字,行书,字集自宋代大文豪。其中“和”的一横拉得很长,“鸣”字的末笔也写成一长横,繁体字的“声”字又写得较长,这样三个字搭配起来反倒好看得多;如果再与其上方,即三层的“振德”二字合观,则更可见出集字者的匠心:“振德”二字有几个长撇,尤其是两字的第五画都很潇洒地甩了出去,以致“振”字必须提得很高,才能保证那一撇的完全,而“德”字又由于那一撇太长让全字大为倾斜,有了“和”“鸣”两个长横的平衡,两匾合赏,则原本的奇险都得到救应。
大同鼓楼

历史文化

历史人文

明朝时期的大同,古城永泰街上建有鼓楼,清远街上有钟楼,武定街上有魁星楼,和阳街上有太平楼,城中间是四牌楼。这些楼阁不仅是大同城内的景观建筑,而且也是明代大同城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这些楼阁可以凭借自身的高度,居高临下,控制全城的各条街巷;战时,它们可以成为在敌方突破城池之后,守军赖以进行最后抗击,坚守核心阵地的天然屏障。晨钟鸣,城内店铺开张迎客,人们也开始了忙碌的一天;暮鼓响,店铺开始关门打烊,街上的车水马龙也归于平静。鼓楼又叫更鼓楼,朝阳升起,钟声飘荡,夕阳西下,鼓声飞扬,正所谓“晨钟暮鼓”。

牌匾

大同鼓楼二、三层檐下原各悬有一方牌匾:东向上为“歌风”、下为“云开春晓”;南向上为“鼓楼”,下为“声闻四达”;西向上为“振德”,下为“和声鸣盛”;北面上为“时雍”,下为“瞻云就月”。康熙御笔楹联一副镌刻在鼓楼北口东西两根柱子上,上联为“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下联为“心田留一点,子耘孙耕”。这些匾牌,未能保存下来。

艺文

《四库全书》收录的明代李贤所撰《大同鼓楼记》。
大同鼓楼记
鼓楼之建,虽有司为政之一端,而其所关则甚要。且人之于昼,凡有目者皆知时刻之所在,入夜之际非更鼓以示之,则茫然无从而知,然则更鼓所以代人之目者也。夫一郡一邑,官府列焉,百工具焉,众役在焉,人民聚焉,必有更鼓以示之,则有凭有期而不失其节,庶务由之以兴矣。大同为边方大郡,有亲王以居之,有大将以镇之,有宪臣以莅之,军民之夥十数万人而更鼓不以无设也。或曰:更鼓说固然矣,而必栖之楼焉,楼之费也甚大,然则斯举也,毋乃劳民伤财矣乎!曰:古者郡邑之制必为楼于城门以储钟鼓,名之曰谯,用以警众。其势不高,则其声不扬,而人之听闻也不广。夫以一楼之建,为十数万人所听闻,则所费者寡,所益者众,亦何劳民伤财之有?或曰:谯楼之鼓,严昏晓之节而已,今以为知时刻之所在,何也?昏晓之节有目者皆能知之,惟夜有五时,时有八刻,人所不见,故谯楼之鼓加之更焉。夫天之运行,一昼一夜九十余万里,君子虽向晦宴息以安其身,而天则未尝不运行也。苟因更鼓而知运行之时,则凡为臣工者,宁不惕然兴起其自强不息之志,而法其健乎,谓之严昏晓之节末矣!彰武伯杨公信、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王公越,故尝建鼓楼于郡中,而属郡守李福至京求为记,予故述其所以然之,故贻之。

保护措施

1966年4月,大同市人民委员会发布公告,公布明代大同鼓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大同鼓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