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20-01-01 00:00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叠加中美经贸摩擦、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的严峻挑战,东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省“1+1+9”工作部署和市“1+1+6”工作思路,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定步伐,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0年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5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27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5193.09亿元,下降0.9%;第三产业增加值4426.83亿元,增长3.5%。三次产业比例为0.3:53.8:45.9。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7.9%,批发和零售业下降6.4%,住宿和餐饮业下降19.6%,金融业增长9.9%,房地产业增长8.8%。

在现代产业中,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2108.36亿元,比上年下降3.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569.62亿元,下降3.4%。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822.11亿元,增长6.9%。

年末,全市工商登记注册户数134.1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8.3%。其中,企业工商登记62.38万户,增长11.3%;个体户登记71.66万户,增长5.8%。私营企业登记户数增长较快,增长11.8%。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9%。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8.4%,衣着类下降1.3%,居住类下降0.9%,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4.5%,医疗保健类上涨2.0%,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3.4%。此外,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1.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下降0.6%。

全年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4.68亿元,增长3.2%。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43.67亿元,下降2.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8.57亿元,公共安全支出119.30亿元,教育支出203.50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3.22亿元。全年全市税收总额2153.19亿元,下降0.6%。

二、农业

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52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农业产值34.35亿元,增长6.3%,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3.8%;林业产值0.32亿元,增长1.3%,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0.7%;牧业产值0.82亿元,增长42.2%,占1.8%;渔业产值9.52亿元,增长4.0%,占20.5%;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52亿元,增长6.8%,占3.2%。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4.67万亩,水果种植面积18.53万亩。全年粮食产量0.82万吨,增长39.7%;蔬菜产量39.70万吨,下降4.4%;水产品总产量4.94万吨,增长1.7%;生猪出栏1.33万头,增长31.1%;家禽出栏64.49万只,增长63.4%。

全年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08家、农业龙头企业42家(其中省级26家,国家级4家)、“粤字号”农业品牌产品共54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45.65亿元,比上年下降1.1%。其中,重工业增加值2631.54亿元,下降1.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3.5%;轻工业增加值1514.11亿元,下降0.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6.5%。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2806.89亿元,比上年下降2.1%;工业四个特色产业增加值369.01亿元,增长0.6%。

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3.4%。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35.0%,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下降44.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下降6.3%,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13.9%,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22.6%。

全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3.3%。其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下降9.0%,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2.7%,石油化工产业增长15.8%,先进轻纺制造业下降4.6%,新材料制造业增长1.2%,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业增长17.1%。

全年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其中,纺织服装业下降9.3%,食品饮料业下降0.4%,家具制造业下降7.5%,建筑材料业增长6.9%,金属制品业增长5.9%,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增长37.4%。

规模以上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3.4%,产品销售率99.0%,全员劳动生产率16.47万元/人,实现利润总额745.96亿元。

全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4.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2%。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664.48亿元,增长21.7%;施工面积2269.6万平方米,增长54.7%;竣工面积589万平方米,增长25.5%。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5.75万元/人,增长12.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3.0%。按注册类型分,内资经济投资增长15.4%;外资经济投资下降6.2%;其中,港澳台经济投资增长5.6%。

从产业投向看,投资集中在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1.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4.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9.3%,总量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3.6%;工业投资增长11.0%,总量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3.9%。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11.8%,总量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0.5%;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投资增长13.5%,总量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5.8%。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9.3%。商品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294.25万平方米,增长3.1 %;竣工面积239.00万平方米,下降14.9%。新建商品房网上签约销售面积895.31万平方米,增长21.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737.37万平方米,增长35.7%。新建商品房网上签约销售金额2000.92亿元,增长44.5%;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金额1786.28亿元,增长63.3%。

五、国内贸易

全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751.59亿元,比上年下降6.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64.39亿元,下降19.6%。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40.14亿元,比上年下降6.6%。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3375.88亿元,下降6.6%;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364.26亿元,下降6.4%。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额3391.75亿元,下降6.4%;餐费收入348.39亿元,下降8.6%。分行业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431.87亿元,下降5.6%;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零售额94.08亿元,下降12.9%。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8%,饮料类增长60.8%,烟酒类增长105.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9.9%,日用品类增长12.9%,汽车类下降5.5%,石油及制品类下降19.8%。

六、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3303.03亿元,比上年下降3.8%。其中进口5021.48亿元,下降2.9%;出口8281.55亿元,下降4.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3138.15亿元,增长0.8%。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5861亿元,增长9.0%。

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4647.40亿元,比上年下降1.9%;加工贸易出口3115.82亿元,下降11.0%;保税物流出口496.84亿元,增长18.8%;其他出口21.50亿元,增长1925.5%。

按出口的地区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2322.57亿元,比上年增长2.4%;对亚洲出口4303.02亿元,下降1.4%;对北美洲出口1686.65亿元,下降7.3%;对欧洲出口1629.14亿元,下降10.0%;对拉丁美洲出口374.26亿元,下降5.1%;对大洋洲出口149.15亿元,增长2.6%。

全年机电产品出口6259.66亿元,比上年下降3.4%,占出口总额的75.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624.83亿元,下降6.0%,占出口总额的43.8%。

全年全市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96宗,合同外资金额164.9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实际利用外资79.63亿元,下降9.5%。其中,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44.57亿元,下降25.5%,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6.0%。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09.49亿元,比上年增长7.9%。

全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5222.65公里,公路密度212.30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民用)341.81万辆,比上年末增长5.4%。其中汽车保有量340.96万辆,增长5.4%。

全年公路货物运输量9647.38万吨,货物周转量78.88亿吨公里;水路货物运输量7491.49万吨,货物周转量449.89亿吨公里。全年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828.35万人,旅客周转量11.44亿人公里;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3.08万人,旅客周转量200.26万人公里。全年港口旅客吞吐量3.08万人次,货物吞吐量19856.57万吨。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含快递)收入458.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邮政发送信函3696.65万件,邮政快递包裹22.93万件。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86.4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597.09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1967.81万户,增加80.54万户;宽带接入用户344.26万户,增加20.08万户。

年末全市有星级酒店27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2家。全市旅行社200家,全年接待国际及港澳台游客24.8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82.3%。其中接待外国游客4.06万人次,下降87.8%;接待港澳台游客20.77万人次,下降80.6%。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17亿美元,下降80.9%。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851.70万人次,下降24.9%。旅游总收入358.63亿元,下降30.2%。全年东莞组团外出旅游37.37万人次,下降78.2%。其中,国内旅游36.63万人次,下降76.5%;出境旅游7363人次,下降95.1%。

八、金融

全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45.50亿元,比上年增长9.9%。

年末全市各类金融机构158家,其中银行类机构46家(含1家代表处,5家独立持牌信用卡中心),保险类机构65家,证券期货类机构47家。上市公司58家,后备上市公司244家。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1823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住户存款余额6998.52亿元,增长9.9%。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12777.12亿元,增长26.1%。在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4182.16亿元,增长17.7%;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余额36.68亿元,下降1.7%。

全年股票总成交额31440.41亿元,比上年增长41.6%。年末保证金余额164.4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0%;开户数达147.32万户,增长24.9%。

全年全市各类保险保费收入559.77亿元,比上年下降0.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9.71亿元,下降0.5%;人寿险保费收入400.06亿元,下降0.1%。全年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162.51亿元。其中,机动车保险赔付72.01亿元;非车财产险赔付19.68亿元;人身险赔款支出12.17亿元;满期给付35.76亿元;死亡医疗给付12.25亿元。

九、科技和教育

2020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381家。全市国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95959件和7430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2045件,比上年增长8.6%,占专利申请总量的23.0%,数量排全省第3位;发明专利授权量为8718件,增长8.9%,数量排全省第3位;全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3787件,增长15.9%,数量排全省第2位。全市新型研发机构数量33家,其中省级26家。全市各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总数84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50家,市级39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18家,其中国家级23家,省级21家,市级53家;众创空间73家,其中国家级24家,省级13家,市级12家。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43.3%。技术合同成交275项,合同成交额69.53亿元。引进省级创新创业团队总数38个;市级创新科研团队53个。大力推进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等工作,推动16家签约银行为我市2778家企业发放贷款3724笔,贷款金额171.99亿元。推动430家企业参与投保,总保额3879.83万元,发放保费补贴共计799.90万元。

年末全市幼儿园1206所,比上年末增加35所;其中省、市一级幼儿园634所,增加57所。全市小学335所,在校学生84.22万人;本市户籍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全市初中206所(不含完全中学),在校学生26.57万人;本市户籍适龄少年初中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1%。全市普通高中48所,在校生9.15万人;中职学校28所(含技工学校7所),在校生8.37万人。全市普通高等院校9所,在校学生13.53万人;全年普通高等院校共招收本科、专科学生4.51万人,毕业生3.48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33个,公共图书馆657个,公共电子阅览室582个,公办博物馆17个,民办博物馆36个,文化广场756个,电影放映单位140个。全市公共广播节目43套,公共电视节目31套。全年共发行报纸4143万份,其中《东莞日报》3733.98万份。电影放映75.4万场次,观众687.62万人次。

年末全市医疗机构3154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6个,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3023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5.89万人,医疗机构实有病床3.37万张。全市门诊量5601.1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4.7%;住院量98.72万人次,下降15.3%。

全年全市运动员共获得193枚金牌、182枚银牌、184枚铜牌。其中夺得全国赛金牌16枚、银牌10枚、铜牌12枚;广东省赛金牌177枚、银牌172枚、铜牌172枚。全年举办全市全民健身活动700次,参加人数42.1万人次。全市有各类体育运动场地17119个(座),其中足球场423个,篮球馆365座,室外篮球场(灯光)5415个,健身路径1368条,室外游泳池453个,室内游泳池(馆)125个,室外羽毛球场1478个。全市有体育彩票发行网点1861个,销售总额16.32亿元,体彩公益金4.37亿元,其中市级公益金1.29亿元。

十一、人民生活

2020年受疫情影响,居民收入增速有所回落。全年东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533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052元,增长5.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27元,增长8.1%,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20年东莞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8%,控制在3%的目标范围内。

从收入构成上看,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9621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1%,是居民收入的首要来源;其次是人均财产净收入,达11604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5%。

从生活消费支出来看,2020年东莞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260元,较上年下降4.1%。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706元,下降4.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890元,下降3.0%。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4%,比上年增加1.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33.1%,农村为37.2%。

八大类支出呈现“四升四降”趋势。其中,人均食品烟酒支出增长1.2%,居住支出增长3.2%,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4.4%,医疗保健支出增长2.6%;衣着支出下降4.7%,交通通信支出下降11.3%,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下降21.3%,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下降19.8%。

十二、社会保障

全市参加各类社会保险2611.78万人次,其中基本医疗保险631.19万人次,养老保险人数596.94万人次,失业保险437.86万人次,工伤保险452.65万人次。全年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663.32亿元,保险基金总支出685.14亿元;年末社会保险基金累计余额2284.64亿元,上年保险基金结余2306.47亿元。

年末全市社会福利事业单位49个,其中社会福利院1个,社会福利中心1个,敬老院29个,敬老院供养老人460人。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收养3745人,全年社会救济8169人。全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8608.92万元,慈善基金结余37159.44万元。全市纳入“五保户”对象有728人,“五保户”费用支出1454.13万元。

十三、人口、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63.8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42万人,出生率为13.38‰;死亡人口1.10万人,死亡率为4.2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08‰。

全年水资源总量约20.13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8.6%。日供水能力688万立方米/日。我市共有8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其中观澜河-企坪、茅洲河-共和村、东江北干流-石龙北河、东江干流-东岸4个断面为跨市河流边界断面,东莞运河-樟村、东江南支流-沙田泗盛、东江南支流-第六水厂和石马河-旗岭4个断面为市境内河流断面。2020年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状况:优良水质比例(达到或者优于Ⅲ类)为50%,Ⅳ类水体比例为50%,已消除劣Ⅴ类水体。

全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提升至334天,优良天数占比为91.3%,六项主要大气污染物年评价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至24微克/立方米。

全年雨日天数180天,日照时数1824.2小时,平均气温23.6摄氏度,相对湿度76%,降水量1895毫米。

全市共有11个镇街成功创建广东省森林小镇,有4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共有市级自然保护区6个,面积达8829.90公顷;森林公园21个,面积达34183.39公顷;湿地公园达25个,面积2181.05公顷。

年末全市建成区土地面积1168.32平方公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57.80平方公里。全市建成区绿地率为39.89%,绿化覆盖率为43.20%。

全年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93起,比上年下降26.6%,未发生重大以上事故;死亡200人,比上年下降23.7%;受伤168人,下降36.1%;直接经济损失5711.32万元。全年发生道路和水上交通事故3344起,比上年上升12.3%;死亡433人,下降5.3%;受伤3005人,上升14.9%;直接经济损失807.57万元,上升13.9%。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1.27人。

:

1.本公报中2020年数据为初步统计数;统计图中2015-2019年数据为年报数;最后统计数据以各部门年报及《东莞统计年鉴-2021》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

3.从2011年起,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由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调整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起点由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增速为可比口径。

4.五大支柱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包括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汽车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包括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包括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四个特色产业包括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化工制造业(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包装印刷业。

先进制造业包括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先进轻纺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5.阅读本公报时,请注意统计指标的时间、口径和计算方法等。

6.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及“粤字号”农业品牌产品数来自市农业农村局;进出口、利用外资数据来自市商务局;公路通车里程、交通运输、公路、水路相关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邮电业务收入、邮政发送信函、电话用户等数据来自市邮政、电信、移动等相关运营商;星级酒店及旅游情况、文化馆、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博物馆、文化广场、公共广播节目、运动员获得奖牌、健身活动、体育彩票发行情况来自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电影放映情况来自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年末各类金融机构数据来自市金融工作局;本外币存贷款余额来自市人民银行;股票总成交额及年末保证金余额数据来自证券期货业协会;保险、保费及赔款与给付来自市银保监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数以及科研成果奖等数据来自市科学技术局;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卫生医疗机构、出生和死亡人口等相关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局;福利单位、敬老院等数据来自市民政局;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气象数据来自市气象局;森林小镇、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数据来自市林业局;建成区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来自市自然资源局;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数据来自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生产安全事故相关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道路交通事故等相关数据来自市公安局、海事局。

时光轴

RAG23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叠加中美经贸摩擦、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的严峻挑战,东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省“1+1+9”工作部署和市“1+1+6”工作思路,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定步伐,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一、综合初步核算,2020年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5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27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5193.09亿元,下降0.9%;第三产业增加值4426.83亿元,增长3.5%。三次产业比例为0.3:53.8:45.9。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7.9%,批发和零售业下降6.4%,住宿和餐饮业下降19.6%,金融业增长9.9%,房地产业增长8.8%。RAG-ES2024-09-10
在现代产业中,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2108.36亿元,比上年下降3.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569.62亿元,下降3.4%。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822.11亿元,增长6.9%。年末,全市工商登记注册户数134.1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8.3%。其中,企业工商登记62.38万户,增长11.3%;个体户登记71.66万户,增长5.8%。私营企业登记户数增长较快,增长11.8%。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9%。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8.4%,衣着类下降1.3%,居住类下降0.9%,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4.5%,医疗保健类上涨2.0%,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3.4%。此外,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1.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下降0.6%。RAG-ES2024-09-10
全年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4.68亿元,增长3.2%。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43.67亿元,下降2.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8.57亿元,公共安全支出119.30亿元,教育支出203.50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3.22亿元。全年全市税收总额2153.19亿元,下降0.6%。二、农业RAG-ES2024-09-10
浏览 6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