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永惠桥

襄垣永惠桥

共 1731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襄垣永惠桥始建于金天会九年(1131年);明成化七年(1471年)、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和清代曾有修葺。

建筑格局

襄垣永惠桥
襄垣永惠桥,俗称北关桥,是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南北长33.6米,东西宽8.34米,是出入北门的唯一路径。桥体采用纵联式砌筑法拱券技术,桥孔跨度长约20米,券口距河中心底部高度约15米。券石均以长短不一的条石砌筑,每层6~7块,高0.45~0.65米之间。襄垣永惠桥为金代遗物。桥北残存一块夯土台墩遗址。

主要建筑

桥拱
襄垣永惠桥桥拱为微尖的尖拱券,由两段不同心圆拱在拱顶搭接而成。这种拱桥拱矢较高,受荷力强,是中国北方建桥手法之一。该桥架设在这种河床较深,交通拥挤的要道上。说明古代桥工、匠师在选择桥梁形状时,充分考虑到地理环境和交通荷载等情况。
襄垣永惠桥
桥拱两侧券面石上雕刻有卷草纹图案。其图案式样大部分相同,仅有西侧拱券的三块券而石刻工较细,图案也与其它券面不太相同,可以判断出西侧的这三块券而石为明代重修桥梁吋更换的构件。桥东西两侧拱券正中龙门石上采用剔地起突(深浮雕)的雕法各雕“四爪升龙”一条。紧靠龙门石两边的二块券面石上则釆用压地隐起(浅浮雕)的雕法同样刻“四爪升龙”各一条。以上各龙势相搏击,怒目舒爪,大有治服激流的磅礴气势。桥底南北两边金钢堵中部各砌有兽头一个,高58厘米,宽70匣米,伸出43厘米。兽头砌于金钢墙中部,形制较为特殊,在古代石拱桥中较为少见。
桥面
襄垣永惠桥桥面平坦,没有坡度。拱券的砌置排列方法为镶边纵联式,即纵联式派生出来的一种形式。该拱券券置内券石,如同砌顺砖墙,把厚40~50厘米,长60~130厘米的长方形发券石横向排列,上下每层采用自由错缝砌置法,共在券底砌置发券石43道,使之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尔后又在这个拱券的东西两侧表面各用长54~150厘米,高66厘米、厚53厘米的17块券面石镶嵌一道独立拱券。两种砌置方法合为一体,完成整个拱券的砌置。
襄垣永惠桥东侧表面独立拱券,拱背上铺有高30厘米的伏石一层。桥西侧表面独立拱券与东侧拱券略有不同,西侧在券面石与伏石之间又增加一层高19厘米的伏石,该伏石外露部分雕作圆形。
金钢墙
襄垣永惠桥
襄垣永惠桥拱券券脚下的金钢墙,用三层高57厘米,二层高47厘米,长60~120厘米的五层长方形条石错缝顺砌而成。条石缝中砌有少量铁销,宽16厘米,厚1厘米。整个金钢墙高2.65米,宽9.05米,两边间距12.5米,坚实而敦厚。加之金钢墙上砌置的高40~59厘米、长47~130厘米的18层撞券石组成的实腹肩墙,足以压住券脚,稳固桥身和承受荷载。
栏板
襄垣永惠桥
襄垣永惠桥栏板为整块实板,可分为二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有17块,全部安装在桥面西侧。此类栏板正面雕有瘻项、寻杖、盆唇。华板部分刻双马奔驰、神牛、玉兔,或把华板分成左右二格,分别刻花卉和麒麟等。背面素平无饰。第二种类型有17块半,基本都安装在桥面东侧。栏板正面刻盆唇、寻杖,不刻廖项,刻拦马棒。华板正面刻人物故事,飞马、大象、奔马、如意纹等。背面全部刻有花纹。这类栏板中,有两块在华板中部刻有“成化七年七月初五”字样题记。证明此桥为明成化七年(1471年)重修,此类栏板也为同期补配。而第一种类型栏板雕出的动物、植物形象和栏板雕刻形制都较为古朴,其风化程度也较明代栏板严重,因此该类栏板应为金代创建桥时曲遗物。

文物遗存

襄垣永惠桥拱顶两侧高浮雕盘龙、吸水兽。桥面两侧有望柱、栏杆、石栏板装饰,栏板雕刻花卉、人物故事、喜兽游弋等图案。

文物价值

襄垣永惠桥体现了山西南部的造桥工艺,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

襄垣永惠桥遗址碑
2013年5月,襄垣永惠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襄垣永惠桥位于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城北门外的甘水河上。

交通信息

步行:自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人民政府步行前往襄垣永惠桥,路程约110米,用时约5分钟。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