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赣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

联合创作 · 2020-02-14 00:00

2020 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上级政府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高质发展、后发先至”迈出关键步伐。全区经济运行平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为“十三五”发展画上了圆满句号。

一、综合

经济总量持续扩大。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1.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88亿元,增长0.6%;第二产业增加值267.06亿元,下降3.1%;第三产业增加值253.64亿元,增长4.0%。

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7.2:44.8:38.0调整为17.5:42.3:40.2。因疫情影响,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比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市场活力持续释放。新增城镇就业5543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543人。深入实施“海州湾英才计划”“542英才培育工程”,引进高层次人才1156人,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6286人。大力开展“凤还巢”系列活动,兑现各类人才扶持资金6500万元。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方敬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较“十二五”末分别下降63%、82%。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创成省级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区。平安赣榆建设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获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建档立卡人口35941户、81238人全部实现脱贫。30个省定经济薄弱村、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达到“新八有”标准。实施扶贫项目348个,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从“十二五”末的4788.8元增至9362.7元。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能力稳定。2020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2.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降0.1%。其中,农业产值48.50亿元,增长8.6%;林业产值3.40亿元,增长1.5%;牧业产值21.88亿元,下降3.3%;渔业产值122.49亿元,下降3.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31亿元,增长17.2%。

粮食生产稳中有增。2020年,全区粮食总产量52.64万吨,比上年增加0.10万吨。其中,夏粮总产为20.61万吨,秋粮总产32.03万吨。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2.62千公顷,其中夏粮播种面积35.70千公顷,秋粮播种面积36.92千公顷。粮食作物单产为7248.25公斤/公顷,其中夏粮单产为5774.43公斤/公顷,秋粮单产为8673.37公斤/公顷。

稳产保供更加向好。新增高标准农田治理面积7.7万亩。全区生猪存栏23.8万头,生猪出栏38.1万头。水产品产量达43万吨。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稳控在37.1万亩。现有稻田综合种养面3873.87亩,新增面积3304亩。

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全区新增高效农业种植面积6000亩,高效(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27.4万亩,占比达26.67%。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家庭农场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8家。“石桥黄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获批江苏省农产品品牌名录5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规模以上生产经营主体农产品可追溯率达80%以上。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实现增长。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增速较一季度(-10.3%)、上半年(-4.0%)、前三季度(0.6%)逐季提高。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速全年保持增长,同比增长87.5%;制造业增加值由一季度高速下滑逐步恢复到同期水平;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幅比较平稳,保持在20%左右。

高新技术产业小有突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39家,比去年新增3家,共实现产值55.01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10.0%,比去年提高了0.07个百分点。

部分重点企业生产较好。全区产值二十强企业中,14家企业实现正增长,14家企业实现产值239.28亿元,同比增长10.2%,拉动规上工业增长3.8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明显。从绝对量看,产值过百亿企业2 家,过10 亿7 家;从增速看,6家企业产值增速在20%以上,10家企业产值增速在5%以上。

新增企业不断注入活力。全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3家,其中,月度新增7家,年度新增16家,新增企业中中碳能源、润美新材料、恒舟医疗设备等企业贡献突出。

建筑业逐步回升。全区在库建筑业企业67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6.49亿元,同比下降14.2%。较三季度回升1.5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回升15.1个百分点。全年建筑业增加值76.07亿元,同比下降16.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20年完成全部投资262.85亿元,同比增长0.1%。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78.71亿元,同比下降3.7%;房地产开发投资35.61亿元,同比增长7.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40.46亿元,同比下降10.7%;高技术制造业投资24.64亿元,同比增长2.4%。

在库项目支撑有力。全年在库5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98个,全年完成投资189.83亿元,占全区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2.2%。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是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支撑。

五、贸易

消费市场逐步恢复。2020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44亿元,下降9.4%,较上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市场活力逐步恢复。其中,批发业实现销售额445.14亿元,下降1.3%;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39.44亿元,下降6.1%;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11亿元,下降13.6%;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2.98亿元,下降6.1%。

外贸总额平稳增长。2020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21290万美元,增长4.3%。其中,出口52413万美元,下降5.4%;进口68876万美元,增长13.2%。实际利用外资10106万美元,增长62.5%。

六、交通

港口功能持续提升。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10万吨级航道延伸段工程基本完工,11公里管廊架全线贯通。累计完成吞吐量9000万吨、集装箱22万标箱。防波堤二期工程C段和A段水下部分完成。

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连盐、青连铁路开通运营,综合客运枢纽建成投用。402、267省道建成通车,204国道大修、233国道养护工程完成,老242省道赣马五里墅段改建工程,完成县道大中修20.6公里,提档升级农村公路40.1公里。在全市率先创成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2020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02亿元,增长4.3%,其中税收收入23.81亿元,增长0.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1.04亿元,增长7.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71亿元,增长13.2%;教育支出23.61亿元,增长8.6%;科学技术支出0.52亿元,增长17.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45亿元,增长33.3%;节能环保支出2.93亿元,增长0.4%。

金融信贷稳步增长。2020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92.75亿元,比年初增加102.8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62.23亿元,比年初增加45.2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531.47亿元,比年初增加107.0亿元。

八、科学技术、教育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区有研发活动企业数190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86.4%。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共有150家企业纳入区高企培育库、23家企业纳入省培育库、158家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审批。申报省双创人才获批3人,申报省科技副总获批6人。

教育实力不断增强。实施校安工程35.5万平方米,新建幼儿园46所、中小学校9所。创成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高考成绩实现全市“二十二连冠”,赣榆教育品牌进一步擦亮。教师获市级基本功、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以上30余人次,获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4人。

九、文化、体育和旅游

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全年送戏下乡80余场,送电影下乡3000余场;成功举办赣榆区首届戏剧节、企业家团拜会、凤还巢团拜会、家政春晚等大型活动;举办春季文物收藏交流展、“5.18”国际博物馆日文物宣传进校园系列活动;举办“擘画新时代 文明我先行”文化惠民系列活动和“红领巾读书”活动;举办赣榆区迎新春书画展,画者文心—莒国文心国学艺术展、新春大集义务写春联等活动;联合旅行社开展“走进自然、拥抱春天”港城市民游港城活动;组织12个文化传承项目参加市第二届文博会。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承办2020江苏省全民健身运动会柔力球比赛、拔河比赛、健身秧歌(鼓)比赛3场,《光明日报》、《新华日报》、《连云港日报》、交汇点新闻等媒体予以报道;继续擦亮赣榆拔河品牌,参加国家、省、市级拔河比赛。

全域旅游快速推进。秦山岛二期工程建设年内已完成投资12000万元。黑林镇小芦山村成功创建为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推进宋庄丝路小镇创3A级景区、秦山岛景区创4A级系列工作。广泛开展旅游宣传推广活动。2020年举办厉庄大樱桃采摘节、塔山镇猕猴桃采摘节、海头镇“鲜美海头 宴请世界”开海节及夹谷圣境景区“文韵夹谷”系列活动。抗日山景区(抗日山烈士纪念馆)入选连云港市十大名馆名录。

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全面发展。创成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东温庄水库实现蓄水,建成金东方水厂一期,投用莒城湖水厂,铺设供水管网6900公里,实现区域供水全域覆盖。推进城市管道燃气建设,新增天然气管网185公里。建成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4座,变电总容量较“十二五”末增长59.8%。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推进“多规合一”,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秦山岛保护开发,推进琴岛天籁片区建设,新改建滨海路、黄海路东延等15条城市道路。推进老城出新,累计实施旧城改造项目12个。湿地新城生态修复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运行小盘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强化“两违”管控,拆除违建114.7万平方米。

镇村环境更加宜居。建成无害化卫生户厕27.1万座,265个行政村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达一级A排放标准。实施农房改善项目23个、改善8000户。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实现国家卫生镇全覆盖,新增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11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4个。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通榆河生态红线优化调整,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关停搬迁化工企业27家。整治燃煤锅炉856家,PM2.5浓度和空气优良率稳定达标。全面落实“河长制”,地表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7条入海河流全面消除劣V类。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2020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19.83万人,其中,男性人口63.23万人,非农业人口72.9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3402人,人口出生率11.18‰,死亡人口7177人,死亡率5.99‰,人口自然增长率5.20‰。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20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24元,增长5.3%。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786元,增长3.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97元,增长6.4%。

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个,全区共有各类居家养老服务设施389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82.9%。全年共发放低保金8864.2万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4494万元。资助1761名特困对象,特困救助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762元,共发放特困供养金1208.57万元。发放慈善救助资金295万元,救助贫困家庭患病儿童57人次。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赣榆统计年鉴—2021》为准。

时光轴

RAG10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20 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上级政府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高质发展、后发先至”迈出关键步伐。全区经济运行平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为“十三五”发展画上了圆满句号。一、综合经济总量持续扩大。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1.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88亿元,增长0.6%;第二产业增加值267.06亿元,下降3.1%;第三产业增加值253.64亿元,增长4.0%。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7.2:44.8:38.0调整为17.5:42.3:40.2。因疫情影响,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比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RAG-ES2024-10-23
市场活力持续释放。新增城镇就业5543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543人。深入实施“海州湾英才计划”“542英才培育工程”,引进高层次人才1156人,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6286人。大力开展“凤还巢”系列活动,兑现各类人才扶持资金6500万元。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方敬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较“十二五”末分别下降63%、82%。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创成省级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区。平安赣榆建设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获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建档立卡人口35941户、81238人全部实现脱贫。30个省定经济薄弱村、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达到“新八有”标准。实施扶贫项目348个,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从“十二五”末的4788.8元增至9362.7元。二、农林牧渔业农业生产能力稳定。2020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2.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降0.1%。其中,农业产值48.50亿元,增长8.6%;林业产值3.40亿元,增长1.5%;牧业产值21.88亿元,下降3.3%;渔业产值122.49亿元,下降3.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31亿元,增长17.2%。RAG-ES2024-10-23
粮食生产稳中有增。2020年,全区粮食总产量52.64万吨,比上年增加0.10万吨。其中,夏粮总产为20.61万吨,秋粮总产32.03万吨。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2.62千公顷,其中夏粮播种面积35.70千公顷,秋粮播种面积36.92千公顷。粮食作物单产为7248.25公斤/公顷,其中夏粮单产为5774.43公斤/公顷,秋粮单产为8673.37公斤/公顷。稳产保供更加向好。新增高标准农田治理面积7.7万亩。全区生猪存栏23.8万头,生猪出栏38.1万头。水产品产量达43万吨。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稳控在37.1万亩。现有稻田综合种养面3873.87亩,新增面积3304亩。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全区新增高效农业种植面积6000亩,高效(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27.4万亩,占比达26.67%。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家庭农场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8家。“石桥黄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获批江苏省农产品品牌名录5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规模以上生产经营主体农产品可追溯率达80%以上。RAG-ES2024-10-23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