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仓团队之殇:如何更好地传递业务价值?

数据管道

共 2402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0-11-15 07:45

「数仓团队」之殇:如何更好地传递业务价值?


  • 0x01 业务团队与数仓团队的矛盾

  • 0x02 洞悉「业务」的本质

  • 0x03 业务需要什么样的数据

  • 0x04 数据价值的沉淀

0x01 业务团队与数仓团队的矛盾

大多数的数据仓库团队,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有什么价值。

数仓不是算法,通过参数调整,提升收入百分比;数仓不是数据安全,有明确的风控要求;数仓不是分析师,可以为业务提供思路…… 数仓更偏向业务支持团队,比较少的有场景,能够直接去帮助客户,或者助力业务。

虽然我们沉淀了非常多的数据,但却无法快速的使用起来,特别是当我们需要做对应场景的数据分析时,往往无处下手。

于是业务团队只能以“提数”的方式,把需求提过来,至于怎么用,往往就不是数仓团队的思考范围了。

而数仓的同学在思考如何赋能业务,除了满足提数的需求,又希望体现自己的技术能力,于是更倾向于以Cube的方式满足业务提数需求,但怎么用通常就不会介入太深。

于是,业务团队与数仓团队之间,便形成了一种结构性的矛盾。数据产品经理虽然扮演比较好的协调角色,但一来这个岗位的从业人数并不多,二来有统计学、数据开发能力的太少,无法提供实质性帮助,因此业务团队和数仓团队之间的GAP,就一直无法弥补。

结构性矛盾的存在,是数仓团队面临的最大矛盾。

那么如何去破解结构性的矛盾,就需要数仓的团队发挥主动性的精神。

为什么是数仓团队?因为贴近数据最近的地方,通常是最了解数据的人

你不能指望业务团队对于数据了如指掌,数据团队在数据的应用方面,具备天然的“降维打击”特征。

数仓团队要主动去了解业务的本质。

0x02 洞悉「业务」的本质

业务有很多种,并不一定是为了盈利才算是业务。

比如金融领域的监管合规需求,比如打车、外卖的路径规划问题。那么我们常见的业务,对于数据的需求,分为哪几种呢?

一种是运营团队,例如电商、广告行业,由于业务能够形成数据闭环,因此做各类的业务增长,都能够依赖数据来做决策。这种业务场景对数据的要求比价高,比如核心指标计算是否正确,业务口径是否能对齐,分析维度是否齐全,等等。

一种是内部团队,例如安全、风控等,这一类团队通常会需要非常明细的数据,通常不太会关心数据口径一类的问题,因为本身采集的数据种类比较多,需要处理成相同的类型,用于后续知识图谱的构建,因此数据的场景完整性,就很重要。

一种是分析团队,例如用户增长等,由于漏斗模型的存在,对于数据的下钻与链路要求就比较高,能够通过数据还原用户的每一次操作场景,以及下一次操作的类型。

一种是业务团队,比如财务、采购等,对于数据的需求就是跟着每年企业的战略走,没有固定的套路,通常会提出很多定制化的诉求。

如果总结一下,在数据场景中,业务的主要诉求,大约就集中在:要运营、要场景、要定制,三个大类。

而业务的本质,就是三种变化:是业务的变化、经营的变化,及政策的变化

0x03 业务需要什么样的数据

既然拿到了业务的本质,我们就需要分别判断一下,业务本质对于数据的诉求是什么

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变化。我们通常会希望构建一个稳定的数仓模型,但这依赖于业务的稳定,而当变化成为新常态时,如何不断适应业务,就显得很重要。因此,效率就是第一位的,需求要怎么排期、多久排期,模型是不是能够做到“开着飞机换引擎”,就非常考验团队的规划能力。

第二个关键词,是业务。业务虽然变的比较快,但业务会非常需要一个准确的指标。比如用户数,不能天天算出问题,来回变更口径,那么业务运营就无法有效的制定KPI,辛辛苦苦做了大半年,口径一变,效果全废,业务团队的积极性就被打击了。或者是数据产出非常慢,我做了一笔合作,新上了一个策略,要等第二天下午才能看到效果,那么就无法做到快速试错。因此,数据质量,其实对于业务,非常重要,是能不能做到有效运营的基础

第三个关键词,是经营。企业刚开始的管理还会比较粗狂,但做的久了,势必要推动精细化的运作管理。比如报表的产出,就是从临时性的转向常态性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数据能不能反应业务的细节,通过数据追溯业务的链路,通过数据分析所有可能的场景,就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实现精细化的运营。

综上,数据的能力,更倾向于体现在:开发效率、数据质量、通用性,三个部分。

如果更通俗点讲,就是:算的准、算的快、易于理解。

0x04 数据价值的沉淀

对于数仓团队,确定了数据的能力之后,最后,就是如何透传数据的价值

由于技术团队并不是面向一线的业务,那么什么样的方式,既能够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又是最易于理解的形态呢?

“把能力沉淀到产品上”。

很多人会问,数据产品,与提数的Cube,或者是报表的呈现,有什么不同?我想,最主要的不同,在于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不同

举个例子:指标定义,指标一定是与运营的核心目标相关的。比如用户增长,我们就需要偏重过程性的统计,例如“是否第一次”、“是否点击”、“有无跳出”一类的修饰词;比如盈利增长,就需要偏结果性的统计,比如“带动利润”、“提升百分比”、“整体收益”一类的修饰词。

那么这个过程如何做?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数据建模、指标建设及系统呈现

数据建模是我们通常提到的维度建模方式,指标体系建设依赖于与业务方核对统一的度量值,系统呈现也需要覆盖常用的场景,比如数据大盘、漏斗分析、波动分析、关联分析,等等。如果新的分析场景比较有效,也可以沉淀到产品中来。

最后呈现给业务方的形态,就是告诉你我们有哪些数据,能分析怎样的场景,把数据的技术细节屏蔽,我们只谈数据场景。

数据如果能够以通用、易于理解的方式,在不同工种中间相互交流,价值才有了沉淀的基础。

浏览 10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