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善寺

共 1004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06

历史沿革

会善寺前身为魏孝文帝的一座离宫,正光元年(520年)复建闲居寺,北魏灭亡后,成为佛教活动场所。
隋开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岳寺,后赐名会善寺。
巡幸此寺,拜道安禅师为国师,赐名安国寺,并置镇国金钢佛像于寺内。唐代增建殿宇、戒坛、塔,规模宏大。
五代时于嵩山琉璃戒坛纳法,又名“封禅寺”。后梁时废。
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赐名“嵩岳琉璃戒坛”“大会善寺”。
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5年),赐名“万寿禅寺”。
会善寺

建筑特色

会善寺大雄殿为,巧妙运用了数学、力学、建筑学原理,单檐歇山筒瓦顶,出檐深远,斗拱硕大,造型朴实,其斗拱、角梁、乳袱、剳牵、丁袱、桔头、丁华抹颏拱等典型做法,均反映了元代建筑技术的重要特征。
会善寺净藏禅师塔为八角形砖塔,工艺精细,造型别致,以砖代木,逼真表现出唐代八角亭式木结构的柱子、额枋、斗拱、门窗等做法,实属难能可贵,体现出唐代的建筑工艺与时代特征。

文物遗存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会善寺是佛教参与天文活动、参与中国古代宇宙观演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的出家修行之所,是佛教与“天地之中”观念代表人物的见证。
会善寺大雄殿是嵩山地区现存唯一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它的建筑形制、技术对中国建筑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净藏禅师塔为研究传入中国后被中国传统建筑所融合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建筑史上有重要价值。
会善寺内的碑刻具有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会善寺大雄殿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会善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3月,投资400余万元、历时3年的会善寺修缮工程竣工。同年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调整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位列其中。申遗期间,国家文物局多次派员和组织专家赴现场实地考察,指导开展各项工作。河南省委省政府、郑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国家文物局的意见,先后完成了申遗文本编制、遗产本体保护和展示、环境整治、专项法规建设、管理机构建设、档案资料建设、遗产监测、社会宣传等工作。
2010年8月1日,会善寺作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会善寺照壁

旅游信息

浏览 1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