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旺寺
共 1345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2:21
历史沿革
艾旺寺修建于唐代,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后藏寺院。
1966年,艾旺寺的顶部被拆毁,殿内佛像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003年,康马县筹集资金对艾旺寺进行了抢修。
建筑格局
艾旺寺坐南朝北,砌石结构,占地面积925平方米,内有三座殿堂,呈“品”字形布局,南为正殿,东西各有一配殿。三座殿堂的正中围出一个庭院,殿堂与围墙之间形成一条宽1.3米的转经甬道。围墙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7米、南北长25米、高3米、厚1.5米、墙上砌石塔108座,北面围墙正中开有9米宽的大门。
南正殿、东西配殿中间为长17米、宽12米的庭院。殿堂向外的墙体与围墙均涂饰红色颜料,是一座红色的佛殿。正殿长方形,殿内东西长11米,南北宽5.5米,墙周砌有石砌台座,台座高0.8米、宽0.8米。
艾旺寺西配殿殿堂南北长6米、东西宽5米,正面有一神龛依墙而建。神龛下部中央有一石砌长方柱,高0.6米、宽0.4米,长方柱两侧各有一根石砌圆柱,圆柱上中下有3个突箍,可分别名之为桂础、腰箍、栌斗。上各有一只石狮。三柱共同支撑起一长2米、宽0.4米、高0.35米的三级台座。台座上又立起两根圆柱,圆柱直径0.1米、高0.7米,柱头上有两道突箍,突箍之上为仰莲栌斗,栌斗上亦各有一只石狮。两圆柱相距0.7米,支撑起上面的又一个3层台。3层台高0.7米、上置一高0.3米的扁圆形窣堵坡。三层台中部有一拱形龛,与台下两柱之空间相通形成一个高1.4米、宽0.7米的圆顶大龛。大拿两侧各有一个椭圆形小龛。龛内原均有一尊泥塑佛像,只存遗迹。龛上雕塑有“S”形卷草纹和菱形花朵。整个神龛高3米、宽2米。西配殿四周墙壁上原有许多泥塑浮雕,只存固定木楔和部分残雕像。
艾旺寺
建筑风格
艾旺寺的雕塑,据意大利东方学家杜齐教授在1940年到1949年考察艾旺寺时发现的一块碑铭记载,具有印度和于阗两种艺术风格。艾旺寺东配殿泥塑,与中亚寺庙中塑像较相似,西配殿的神拿与浮雕的印度风格也较明显。除这两种风格外。正殿的泥塑造像具有汉地的雕刻艺术风格,正殿的塑像文雅清秀、广袖宽袍,轻盈质朴,受汉地文化的影响较明显。艾旺寺的雕塑汇集了汉地、印度、于阗三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文物遗存
历史文化
康马,藏文意为“红墙房”,据传吐蕃王朝时期大相禄东赞手下一名大臣在此建了一座红色佛殿,故名。康马县只有艾旺寺为涂饰红色颜料的寺庙,且殿内塑像具有吐蕃王朝时期的造像特征。
保护措施
1995年6月,艾旺寺被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艾旺寺被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艾旺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萨玛达乡萨鲁村西南山谷左侧。
交通路线
从坐车到萨玛达乡萨鲁村即可到达西南山谷左侧的艾旺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