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边民居
共 2493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1:21
历史沿革
南边民居始建于清嘉庆6年(1801年),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
“老号”建筑,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扩修。
“宝和”建筑,由易贡典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修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号“和”宝和“的房屋都分发给村民们居住,直到2014年,20多户村民因文物保护需要,全部被迁出。
南边民居
2010年以来,夷陵区政府相关部门对南边民居进行过多次保护性维修。
建筑特点
南边民居
南边民居呈点状散落在山坡上又相对集中,这些建筑或大或小,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形成鄂西山区特有的建筑形态。
南边民居
南边民居都是独居独院,外为青硬斗墙,内为土木结构。堂屋的两侧为正屋,是房主人的居室和客房。堂屋与厅屋相距二、三丈远,中间露出一块青天,地面有一方相应的水池,名曰“天井”。老屋内天井大小不一,最大的天井面积30多平方米,而且井中有池,这在三峡地区属罕见。
南边民居
南边民居,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依坡面等高线而建,因地制宜,随行就势,强调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南边民居属于徽派建筑,布局、造型、色彩等都有一定的改良,成为鲜明的峡江风格,其基本特征是追求以天井为中心、中轴对称的内部结构与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外在形式的结合。可概括为“粉墙黛瓦马头墙,飞檐对门木格窗”。从外部造型看,大门和马头墙是南边古民居的着力之处,也是突出视点。大门装饰富丽华贵,处于中间位置。大门又叫门楼,有的采用门罩式大门,有的采用八字门楼,即向内凹进,称之“卧槽”。大门上顶雕梁画栋,翘首飞檐。大门门框采用青石打磨,门槛较高,两侧有一对雕花石鼓。南边民居的门台、窗棂、斗檐、梁柱、额枋、照壁、石鼓等,凡是能雕能刻及彩绘的地方不留空白。雕刻的内容多为花鸟鱼虫,松竹梅菊以及神话传说,如喜鹊闹梅,八仙过海,王母祝寿,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
主要建筑
综述
“老号”
“宝和”
文物遗存
南边民居
国家文物部门在南边古民居中普查登记的“三雕”可移动文物达36件,有石质马槽、石鼓、镂空石雕、石质棋座、闺厕等,有木椅、木钵、木屏风、木踏板床等,还有烧制的砖雕、陶罐瓷器等。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老号”与“宝和”建筑,都是易姓的家园。主人分别是易国学、易国簧兄弟。因易国学勤读诗书,易国簧操练武艺,有“文痒生”和“武痒生”之称。易国学,秉承“勤俭忍让,忠厚传家”家训,培养了儿子易起伦(1802~1854年),为东湖县太学生,号称“大夫门第”。易起伦生有二子,长子贤典(1824~1904年),次子贤漠(1829~1907年)学有所成,官至五品。后来,贤典贤漠“解甲归田”,告老还乡,荣归故里,发展家业。
地名由来
原南边村形成于清嘉庆年间。依据《易氏族谱》和当地口耳相传之说法得知易氏在唐代起家,其后裔于清代迁入此地,繁衍壮大。南边地名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由“楠匾”演化而来,一是民居主人曾入仕为官有功,朝廷赏赐了一块楠木匾额,后人取其谐音而得名“楠匾村”;二是清道光年间,南边民居主人易贤典在汉口求学,其为人厚道,德高望重,深受敬佩,毕业时同学凑钱赠制楠木赢“望众一乡”,以慰贤德之人。这块兰色的金镶楠木匾,长8尺、宽4尺、厚4寸,远近闻名,后来就成了这里的地名。其后数百年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块楠匾就简化演变成为如今的“南边村”,“南边村”实为“楠匾村”。其二、因村落地理位置处于大梁山断崖的南边而得名。
文物价值
南边民居是清代中晚期庄园式建筑群,不仅具有艺术观赏价值,还具有较高的地区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南边民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南边民居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张家口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南边民居,路程约36.4千米,用时约56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