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阳遗址
共 1016字,需浏览 3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汶阳遗址全貌
1983年3月,泰安市文物局组成古文化遗址调查小组,对境内的牟汶河两岸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了汶阳和嘶马河两处古村落遗址,并进行了挖掘。
遗址特点
汶阳遗址出土陶器
汶阳遗址是大汶口文化中期到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距今约5500~4000年,遗址为高台平地,黄沙土农田,西邻汶河南北是冶炼遗址,西面原有砖瓦厂。汶阳遗址占地南北长500米,宽300米。从砖瓦厂用土断面上看,距地表0.5米处,有厚约1米左右的文化层。文化层中有烧土痕、陶器残片等。从遗址中采集的标本有石器、玉器、蚌器、陶器等。
文物遗存
综述
汶阳遗址出土石镞
汶阳遗址出土的石器有石斧、石铲、石凿,石镞等均为磨制,通体光滑。玉器有玉圭。蚌器有蚌镰。陶器片主要有鼎、鬶、甗、豆罐、黑陶、蛋壳陶片等。
陶器片
汶阳遗址出土骨针
汶阳遗址出土的鼎为盆形鼎腹片和鼎足。鼎足分为凿形鼎足和鸟喙形鼎足两式。鬶有流、足、鋬。鬶足分实心尖足和袋状足两式。鬶鋬用泥条拧成,似绳状。甗足,呈锥状。豆足,有圆孔。蛋壳陶器片,较薄,表较光亮。陶质有夹砂、泥质两种。陶色有褐色、红色、白色、灰色、灰黄色、黑色。纹饰主要有弦纹、乳钉纹、圆孔等。使用了贴塑、镂孔等技术。陶器表面光滑、规整。
凿形足鼎流行于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实足鬶主要流行于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袋足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分界的重要标志之一,属大汶口文化晚期,一直持续到龙山文化早期。鬶是大汶口文化最富有特征的器形,也是海岱文化的特有器形。蛋壳陶最具山东龙山文化特点,以光、亮、黑、薄著称于世,是龙山文化早、中期的产物。
研究价值
汶阳遗址的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较长,为研究汶河上游文化的发展及其特点,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又为证明汶河上游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保护措施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11月,汶阳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16日,汶阳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汶阳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汶阳村西。
交通信息
自驾:自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汶阳遗址,路程大约8.3千米,用时约19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