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博物馆
大庆博物馆
共 2457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30 15:50
历史沿革
1964年,大庆展览馆组建,是大庆博物馆的前身。
1975年,大庆展览馆正式落成,位于儿童公园北侧,在20世纪70、80年代油田开发建设时期,为宣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1年,大庆展览馆馆内陈列的铁人王进喜事迹,整体迁入原铁人纪念馆。
1998年,大庆展览馆更名为大庆博物馆。
2005年7月,大庆博物馆新馆破土动工。
2008年6月,大庆博物馆新馆自然部分陈列,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2011年11月,大庆博物馆二期布展,面向社会全面开放。
大庆博物馆
场馆组成
综述
大庆市博物馆共分为三层,一楼分为A、B、C厅,A厅是公共大厅,B厅是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陈列,C厅是临时展厅;二楼只有D厅,是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陈列;三楼是E厅和F厅,E厅是大庆地区古代人类文明陈列,F厅是科技报告厅。
大庆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有三个:“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陈列”、“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陈列”、“大庆地区古代人类文明陈列”。
《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主要展示大庆自然生态的演变过程和资源的丰富性。《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重点展示第四纪哺乳动物进化、中国国内外对第四纪的发现研究、大庆博物馆对第四纪化石的收藏保护、第四纪与人类的关系、装架互动演示等内容。《大庆地区古代人类文明》集中表现古代先民文化的多元性、独特性和重要性。
展厅
第一展区: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
大庆博物馆《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展区属自然历史类陈列。主要展示大庆自然生态的演变过程和资源的丰富性。展厅呈不规则的扁U形。展线长达米。其展示内容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划分为“走进第四纪”、“探索古大湖”、“解析古环境”、“追寻古动物”四个单元。
馆藏文物
猛犸象
大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两具猛犸象骨骼化石。左侧的猛犸象骨骼化石在2002年出土于黑龙江省宾县,身高3.5米、体长6.5米,同一个体化石含量达90%以上,头骨、肢骨、脚趾骨化石保存十分完好,系幼年雌性个体,生活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右侧的猛犸象骨架化石在2009年出土于黑龙江省青冈县,身高4.5米、体长7.5米,同一个体化石含量达90%以上,整体脊椎骨、肢骨、肋骨、脚趾骨化石保存十分完好,系中年雄性个体,生活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这两具猛犸象骨骼化石是中国内发现的最完整且个体最大的真猛犸象化石骨架。
第二展区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繁盛的草原大军”这一单元,有由50具牛群化石骨架组成的气势庞大的“沸腾牛群”,旁边展墙上也陈列的105个野牛头骨化石组成的牛头墙。
重要活动
2012年7月10日至7月20日,为了迎接第五届中国(大庆)湿地旅游文化节,大庆博物馆作为协办单位,在大庆博物馆临展厅协办了大庆市旅游纪念品大赛暨大庆市第二届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和古玩收藏品展销会。
2012年8月22日至8月31日,由大庆发起,大连、大理、大同、大庆四个友好城市联袂打造的“连理同庆,笔墨生辉” 四城市书画展在大庆博物馆临展厅举行。
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三届“大庆之冬”艺术节北京名人名家书画展在大庆博物馆举行,为期一个多月。
2013年5月1日到5月30日,为宣传和弘扬本土书画艺术,丰富广大市民及外地游客在“五一”劳动节期间的文化娱乐生活,由大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黑龙江省老艺术家协会大庆分会、大庆文化传播艺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百湖之春——张志林教授中国画作品展”在大庆博物馆临举行。
201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大庆博物馆按照《黑龙江省文化厅关于开展2013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围绕“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展示活动。
场馆特色
所获荣誉
2009年7月,大庆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2012年5月18日,大庆博物馆因“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陈列获得黑龙江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第一名。
2013年5月18日,大庆博物馆因“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陈列获得201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14年12月,大庆博物馆被评为第六批黑龙江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5年,大庆博物馆被评为2015—2019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17年4月,根据大庆市人民政府官网可知,大庆博物馆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7年5月,大庆博物馆晋级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8年,大庆博物馆被命名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2018年9月,大庆博物馆获得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发的国家级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牌匾。
2023年12月,被中国侨联确认为第十一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参观信息
交通线路
开放时间
大庆博物馆每周一闭馆,其它时间正常开馆,每天开馆时间:9:00,闭馆时间:16:30,中午不休息,节假日正常开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