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王海鸰 | 影视剧是一门集体的艺术

共 3982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2-03-09 04:43


由腾讯影业、新丽传媒、阅文影视联合推出的现实题材当代大剧《人世间》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及爱奇艺播出。剧集开播以来,创下央视近5年电视剧平均收视新高,爱奇艺平台热度破9800,豆瓣评分8.1。电视剧的热播成为优秀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精品好剧的又一成功案例。


2月28日,中国作协召开了“从文学到影视——《人世间》座谈会”。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出席并致辞,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讲话。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人世间》原著作者梁晓声;《人世间》导演兼总制片人李路;《人世间》编剧王海鸰;《人世间》出品人,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程武;《人世间》总制片人,阅文影视副总裁、七彩工作室总经理马好以及多位文艺评论专家参加了座谈会。


以下为王海鸰演讲全文:





2018年12月3日,我接到李路方面的小说改编邀请,同意看看书再说。之前从不改编别人作品,原因有二,一是我一直是原创。二是改编有风险,改好了,原著好;改不好,编剧的锅,教训很多。


之所以没直接拒绝,是因为正带学生。当时手里有个项目,客观原因推进比较困难,因带学生又下不了彻底放弃的决心——项目中的通力合作才是新手最好的学习途径——当下决定,先看书接触一下再做定夺。


读了梁晓声《人世间》,被书中周秉昆及家人及街坊朋友的生活吸引,我从来不是梁晓声小说的目标读者,如果没有这个契机我可能还不会去读,那就得错过一个了解我生活盲点的机会。那个阶段我特别爱将历史书和相关文学书做交叉比对,从而窥探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从《人世间》中我看到了中国某个历史阶段某一群有代表性的小人物,真实扎实鲜活,算得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形象诠释。当下又找来李路的导演作品看,看后决定合作。2019年3月22日签定了剧本合同。


剧本开写前与梁晓声、李路及团队、腾讯影业的马好、苏旭东开过三次会,会上晓声说了些想法,还记得当时他为剧本设计的一个开头,也许这只是一个即兴的设计,但足以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在剧本创作中某种理念上的不同。《人世间》是严肃文学,规律告诉我们,严肃文学更多是作者个人对生活经历的思考以及私人情感的抒发,而电视剧是大众艺术。所以,越是严肃文学,个人化的痕迹会越重,改编起来就会越难。将小说表达转化为影视表达,除了技术上的,更有理念上的。于是决定不再征询作者意见,以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直觉、冲动和热情。


做为编剧我有个体会,听到的声音越多,越容易迷失自我。保护直觉不受干扰其实挺难,有点像保护天真,我天生抗干扰能力差,惟有躲。自此和晓声再未就创作做过交流,我不问,他不说,直到剧集播出后也只字不说。我想他心中的遗憾肯定很多。听过不少原著骂改编者的传闻,晓声没有,充分显示了他的睿智大度宽容还有厚道。谢谢。


2019年8月16日,小说《人世间》以当届最高票获茅盾文学奖,我们剧本创作微信小群里一片欢呼与有荣焉,惟编剧感到的是压力。


创作开始前做的准备工作是反复通读原著,查阅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关资料,当地人们的生存状况,人情风俗。在学习思考中剧本的创作思路逐渐清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让每个生命不再是孤立的生命,而同其他生命发生了情感关联,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原因,也是小说中尝遍人间疾苦的光字片工人阶层,能够跨过改革的阵痛一步步走下去的根本所在。


此外,家庭伦理剧受众广泛同时也是我擅长的领域,遂决定以家庭为核心构建戏剧结构,以此向外发散,如冬梅父母等官员,如光字片第三代、如企业家骆士宾姚立松等,皆要与周家扭结在一起,从而实现以小见大自下而上有着相当长度宽度的史诗性表达。思路有了后,架构交由学生做,通常男孩子对宏观思考把握能力比较强,骨架搭好,骨架上的血肉我来填充,写细节是我的强项。


本以为有这么厚重的文学基础,又有了满意的戏剧结构,问题应该不大,没想到这个过程比想象中难得多。之前我的电视剧通常是横截面,这次正好相反;从前我剧本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十来个,这次几十上百。越到后来越难,最后的几个月里打破了我几十年来的创作生活规律,从前只是上午写作,下午健身看书闲逛。那几个月得从早晨七八点写到晚上七八点。分析原因两点,一是准备工作还是做得不够。


比如官商交道过程,为此要专门去看很多相关小说,丁力的,周梅森的,王跃文的,二月河的,等等,以间接生活;至于企业如何从小到大,现找企业家咨询,往往聊半天的内容,能用的也只有几行字。到后来干脆找朋友企业家直接说出戏剧规定情境,请她据此把技术型对话帮我写出来。


播出时看弹幕观众对周家或说对秉昆夫妻更感兴趣,对官商或企业的兴趣远不如周家。写得时候我有所预料,但想,仅把戏局限在家庭势必会降低该剧的份量,也不合原著初衷。硬着头皮加,好比往精米细面里掺粗粮,不好吃?嚼嚼咽,有营养,权作寓教于乐。还有观众在弹幕里骂我,说编剧魔改,我就回,那请不要看剧光看原著就好。等于帮小说推了书。当然也有夸的,我最受用的夸奖是:台词好。还有,这剧绝了,永远让你猜不到后面是什么。这正是剧作者梦寐以求的境界呢。


2021年2月21号剧组在东北开机。开机后我精神高度紧绷,白天改完或写完一集剧本,晚上发给剧组,导演李路拍攝收工后连夜带着各部门主创围读剧本,后由文学编辑将意见整理后统一发给我,一点完事一点发,三点完事三点发。夜里醒来看到意见,如果是表扬我还能接着睡,看到上来就是一二三四五条修改意见时就会失眠,精神却始终饱满。这与同剧组在艺术上的沟通始终畅快有极大关系,畅通且愉快。愉快来自合作双方在艺术上的高度契合。


20217月6日中午,《人世间》剧本正式完稿通过,我坐在躺椅上看着天花板久久没动,感觉好奢侈啊。8月15日,前方传来消息,剧组拍摄杀青。心里竟有一丝失落,我还一次都没能去现场去看呢。当然得怪自己,剧组多次邀请,但我离开家离开放电脑的那个房间,就没办法集中精力写作,老问题,抗干扰能力差。回想起来,这是我整个创作过程中的惟一遗憾了。


2022年1月28日,《人世间》电视剧在央一播出,播出那天我被李路叫到后期机房跟大家一块看,等于没法看,屋里头一片兴高采烈忘乎所以的喧腾。后来在家中从头补看,为看弹幕舍弃了大屏幕用平板。


2月12日的剧集看完后,我给李路转发了十几语音条微信:

咱这戏拍得多好啊!秉昆那条五色毛裤多好啊,我们小时候就这样的,毛裤因别人看不到就用剩线拼织,郑娟的出场多惊艳啊,你们怎么想出来的?


剧里头吃饭吃得真好,真饭真吃,吃得那叫一个香,秉义用筷子尖往咸鸭蛋上戳时在弹幕里都能遭到表扬,观众看得到创作者的每一处真诚,我想如果不是剧本拖期,这剧真能衍生出一个“舌尖上的人世间”附带做一下饮食文化的传播。



每个部门用的人个顶个专业,色调,音乐,化妆服装道具,更有演员,码得多整齐多合适啊,老戏骨再上台阶,中生代演技爆棚,年轻人崭露头角;配角都不掉链子,一个是一个与主角融到了一起。那时我更真切感受到,影视是集体创作,一荣不能俱荣一损则可以俱损,相当残酷。


还有,那一个个闪回用得多精妙啊,那一个个慢镜头多恰到好处啊,空镜头都能用得又美还能与剧情有机结合,对了,还有介绍人物出场时的字幕,一般来说导演怕破坏画面美感能不出这类字幕尽量不出,我们这戏为让观众迅速认识人物清晰进入剧情宁肯牺牲掉一定的画面美。与观众的心理对接做得多好啊,多接地气啊,在艺术和市场之间做出了最正确的权重。剧组二度创作时对剧本有删有加,删的加的都好。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是我合作过的导演及团队把我剧本呈现得最好的那个!语音微信后仍兴犹未尽,又跑到朋友圈微博发小作文:“看到《人世间》破历史的收视做为编剧甚慰。编剧主动也被动。主动在于,故事走向人物命运在你手里;被动在于,你孕育了她,却必须交由别人抚养。提着心跟观众一块看剧,异常惊喜,多漂亮的孩子啊,漂亮的超出预期。谢谢李路导演,我《人世间》路上的战友。


最后,感谢晓声写出了《人世间》,感谢马好、苏旭东、李路在浩瀚书海里的敏锐发现,李路发现即行动,与腾讯影业合作投资,找我做编剧,找官方立项,找央视看剧本,开机后更是带着几百上千人辗转腾挪拍攝不屈不挠终成就了今天的文化现象。做为个人,感谢各位让我在晚年又大火一把,让我的编剧生涯得以从悄然隐退化作了见好就收。


以上是关于《人世间》剧本创作的过程汇报,愿能对领导专家及会议主题有一点作用。



下面是我的两点建议:


第一,借电视剧的成功加强对小说《人世间》严肃文学属性的强调。严肃文学的最基本点是人性的真实,越真实越可信,可信才动人。作家们大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最广泛推介,影视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但如果有了急功近利的动机,小说很难写好。曾收到过年轻作家的小说,走的基本是电视剧的路数,上来就是一个大反转,一个反转接着一个。


我尽可能为作者向多家影视公司推荐了,据我所知,反馈不好。现在的影视公司和从前大不一样,比如李路团队,比如其中一直与我对接的文学编辑王彬,研究生毕业,有着很高的文学素养和沟通表达能力,让我深感影视的风气已逐渐走向了艺术本身的轨道,所以作家只有坚持写自己所思所想所感才有可能打动别人。人性相通。迎合没有出路。


第二,目前看来,編剧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大,除了影视,还有游戏,游戏的前景比影视更要广阔。那么,好的编剧能不能被作协收编?以有针对性加以引导培养,也有利于与影视界的信息相通,有利于与好的文学作品结合,更可以给编剧归属感,结束其单打独斗自生自灭的状态。


谢谢大家。


--------------  往期回顾  --------------




浏览 3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