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转作风、优环境,抓项目,促发展,继续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在为"十一五"规划画上圆满句号的同时,也为"十二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7.1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19.8亿元,增长11.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2%,比上年高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5%,下降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0.3%,提高0.4个百分点。
全年财政总收入(含基金)9.53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01亿元,增长15.9%;财政收入支出16.97亿元,增长13.4%。
二、农业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1.8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粮食85.4万亩,比上年减少1.1万亩;油料51.8万亩,增加0.6万亩,花生面积25.9万亩,比上年增长2.6%。
全年粮食总产3.09亿公斤,下降2.1%。其中,夏粮产量2269万公斤,减产7.4%;早稻产量8533万公斤,减产3.0%;中稻产量8135万公斤,增产1.6%,晚稻9934万公斤,下降1.1%。全年油料总产9992万公斤,增长2.4%,其中花生产量7393万公斤,增长2.6%。茶叶产量142万公斤,增产13.6%。
全年各类肉类总产量36914吨,比上年增长28.5%。其中,猪肉产量30000吨,增长30.3%;牛肉产量4000吨,增长4.7%;羊肉产量300吨,增长9.5%。生猪年末存栏26.81万头,增长18.6%;生猪出栏36.28万头,增长29.5%。大牲畜存栏11.32万头,增长3.6%,禽蛋产量977.7万公斤,增长1.2%。
全年水产品产量1099万公斤,增长24.0%。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985.3万公斤,增长19.7%;捕捞水产品产量113.6万公斤,增长80.3%。
年末有效灌溉面积41.81万亩,比上年增长2.4%。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1万千瓦,增长12.9%;农村用电量1.53亿度,下降4.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60万公斤,增长14.9%,农药使用量698.4吨,下降26.8%。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硬化道路,自来水受益村157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2.8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2.9%,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2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1.5亿度,增长2.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9家,新增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现价,不含烟厂)9.58亿元,增长24.0%。同口径工业总产值33.9亿元,增长48.7%,其中国有企业2193万元,增长9.8%;集体企业8301万元,增长24.6%;股份合作企业4725万元,增长171.4%;股份制企业22.72亿元,增长41.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92亿元,增长26.2%;其他经济类型6.7亿元,增长100.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18.28亿元,增长30.2%,重工业13.47亿元,增长77.1%。分行业看,增长较快的有纺织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分别增长206.7%和171.8%。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4亿元,增长38.7%;实现利润总额3.32亿元,增长5.1%;实现利税总额4.58亿元,增长11.0%。
全年资质等级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24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2亿元,增长18.9%。建筑业增加值4.27亿元,增长17.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9.0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0.1万平方米。建筑企业职工年平均人数9210人,比上年有所减少。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3亿元,增长32.9%。其中城镇以上完成投资额40.3亿元,增长45.9%。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单位完成投资8.9亿元,下降36.8%;集体经济单位投资8.2亿元,增长5.1%;个体私营经济完成投资30.2亿元,增长70.5%。按三次产业划分:一产业完成投资6.8亿元,增长33.3%,二产业完成投资12.6亿元,增长50.1%,三产业完成投资27.9亿元,增长52.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0亿元,下降19.8%。
全县主要重点投资项目有:红色旅游路23000万元,均宇纸业9520万元,汉鹏肉类食品公司7300万元,天程食品3700万元,阳福红大线3436万元,将军红度假山庄3918万元,海洋船用泥浆泵2100万元,华源包装5000万元,兰建水泥5000万元,通村公路2851万元农村改水工程2685万元,小型水库整险2066万元等。
五、商业贸易和物价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1亿元,增长19.3%。分城乡看,县城市场实现零售额15.4亿元,增长14.6%;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2.7亿元,增长22.6%。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7.93亿元,增长15.8%;零售业实现零售额9.53亿元,增长12.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64亿元,增长24.9%。"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发展态势良好,城乡市场网络不断完善。在市场繁荣活跃的同时,物价出现了上扬,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2.7%,全年CPI为102.1%。
六、对外经济和招商引资
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49万美元,下降94%。实际利用外资1553万美元,增长145.3%。全年新签5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67个,协议金额85.7亿元,实际开工36项,实际到位资金4.18亿元。在全部项目中,第一产业项目12个,协议投资额5.02亿元;第二产业45个,协议投资额69.14亿元;第三产业项目10个,协议投资额11.58亿元。在续建的29个项目中,协议投资额23.40亿元,累计实际到位资金6.16亿元,新增投资3.16亿元。全年全县合计到位资金7.34亿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76亿元,比上年增长22.7%。
全县公路总里程1968公里,比上年增加191公里,增长10.7%。其中等级公路1769.9公里,增长60.4%。公路"村村通"工程已经完成。公路货运量75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3600万吨公里,分别增长7.1%和5.9%;公路客运量485万人,公路客运周转量17600万人公里,均是稳中略降。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737万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302.8万元,下降8.5%;电信业务总量(包括移动和联通)14434.2万元,增长15.1%。固定电话年末用户8.74万户,比上年增加500户,增长0.6%。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88万户,农村电话用户3.86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3.44万户,年末达到21.94万户,增长18.5%。年末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0.68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6.3部/百人(不包括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地办理手机业务)。宽带上网用户14163户。
全年接待游客85.5万人次,增长1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5亿元,增长16.3%。
八、金融和保险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5.49亿元,比年初增加11.8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7.67亿元,比年初增加8.20亿元,人均储蓄存款7189元;各项贷款余额18.33亿元,比年初增加1.8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1.28亿元,减少739万元;中长期贷款7.01亿元,增加2.34亿元。
九、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各类学校总数182所,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33所,小学148所。在校学生总数92224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5385人,普通中学47382人,小学39457人。全县专任教师5430人,其中普通中学和小学分别为3175人和2145人,幼儿园83所,在园幼儿10199人。小学入学率、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均为100%。
年末全县拥有专业技术表演团体1个,纪念馆(站)13个,博物馆1个,文化馆4个,电影放影单位13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册数达到12.3万册,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机构1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9.5%以上,电视人口覆盖率100%。有线通村继续发展,农村有线通村率达到78.3%。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全县卫生机构20个,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11个,疾病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年末全系统拥有床位1068张,卫生工作人员2143人,卫生技术人员1667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891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提高到96%以上,孕产妇死亡率继续下降。
年末拥有体育场地980个,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十、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为66.32万人,比上年减少372人。全年出生人口7836人,出生率为11.82‰;死亡人口7783人,死亡率为11.74‰;自然增长率0.08‰;出生人口性别比129.32。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63元,人均增加275元,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62元,增长13.1%;从业人员平均工资18046元,增长13.7%,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557元,增长15.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27%,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5%,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2014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0330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34013人。三险综合覆盖率达到102%,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49.7万人,参保率为97.45%。
全年新增就业人员4292人,下岗职工再就业137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余人。
年末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0个,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1257张。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5.25万人,比上年增加1.02万人,其中城镇居民1.13万人。五保户供养人数3701人,五保户集中供养率为32.4%。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年末耕地总资源60.34万亩,常用耕地面积57.61万亩,其中,水田41.81万亩。年内新增加开荒地0.21万亩,年内减少耕地面积0.43万亩,其中,基建占地418亩。
年末森林覆盖率为43.8%。
全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控制率48.9%;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1.67千克/万元,化学需氧量2.87千克/万元。二氧化硫削减率25%;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97.5%;工业烟尘排放量159.24吨,达标率为100%。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总额1.29亿元。
全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23人,比上年减少0.02人。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10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转作风、优环境,抓项目,促发展,继续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在为"十一五"规划画上圆满句号的同时,也为"十二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7.1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19.8亿元,增长11.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2%,比上年高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5%,下降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0.3%,提高0.4个百分点。全年财政总收入(含基金)9.53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01亿元,增长15.9%;财政收入支出16.97亿元,增长13.4%。二、农业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1.8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粮食85.4万亩,比上年减少1.1万亩;油料51.8万亩,增加0.6万亩,花生面积25.9万亩,比上年增长2.6%。 | RAG-ES | 2024-09-11 |
全年粮食总产3.09亿公斤,下降2.1%。其中,夏粮产量2269万公斤,减产7.4%;早稻产量8533万公斤,减产3.0%;中稻产量8135万公斤,增产1.6%,晚稻9934万公斤,下降1.1%。全年油料总产9992万公斤,增长2.4%,其中花生产量7393万公斤,增长2.6%。茶叶产量142万公斤,增产13.6%。全年各类肉类总产量36914吨,比上年增长28.5%。其中,猪肉产量30000吨,增长30.3%;牛肉产量4000吨,增长4.7%;羊肉产量300吨,增长9.5%。生猪年末存栏26.81万头,增长18.6%;生猪出栏36.28万头,增长29.5%。大牲畜存栏11.32万头,增长3.6%,禽蛋产量977.7万公斤,增长1.2%。全年水产品产量1099万公斤,增长24.0%。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985.3万公斤,增长19.7%;捕捞水产品产量113.6万公斤,增长80.3%。年末有效灌溉面积41.81万亩,比上年增长2.4%。 | RAG-ES | 2024-09-11 |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1万千瓦,增长12.9%;农村用电量1.53亿度,下降4.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60万公斤,增长14.9%,农药使用量698.4吨,下降26.8%。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硬化道路,自来水受益村157个。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2.8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2.9%,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2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1.5亿度,增长2.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9家,新增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现价,不含烟厂)9.58亿元,增长24.0%。同口径工业总产值33.9亿元,增长48.7%,其中国有企业2193万元,增长9.8%;集体企业8301万元,增长24.6%;股份合作企业4725万元,增长171.4%;股份制企业22.72亿元,增长41.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92亿元,增长26.2%;其他经济类型6.7亿元,增长100.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18.28亿元,增长30.2%,重工业13.47亿元,增长77.1%。分行业看,增长较快的有纺织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分别增长206.7%和171.8%。 | RAG-ES | 2024-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