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金镇

联合创作 · 2023-08-14 16:47

地名由来:赤金镇因史载“金山在其东,出金”;“金”“斤谐音,色赤,故为赤金。

2019年1月,甘肃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赤金镇为2018年度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

2014年7月,农业部认定赤金镇为第四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沁馨韭菜)。

2013年7月,农业部认定赤金镇为第三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沁馨韭菜)。

赤金镇原名赤金堡,座落在层峦叠嶂的赤金峡和水足草丰的赤金湖之间,南望祁连雪山,北临走廊平原,左肩红山白塔,右连丝绸古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代表——“铁人”王进喜就出生在这里。据史料记载,赤金堡最早在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即为酒泉郡玉门县地,沿革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设赤金所,解放后历设赤金人民公社、赤金乡,1985年撤乡建镇。赤金一名的由来,传说跟康熙帝有关,相传,康熙西征准葛尔后,途经赤金准备回朝,看到当年曾为玉门县地的城池已面目全非,只留些残垣颓壁,不由十分伤感,偶拣得一块血红色的赤金。约模有一斤重,正面还刻着四个篆字“固若金汤”,下面两个小字是“赤斤”,背面盘龙卧凤围着一幅宏伟的城廓图样。康熙帝当即下令按此图建城,并御赐赤金。

赤金镇总面积2012平方公里,现辖8个行政村,32个村民小组,3344户,13700人,耕地面积37190亩。2005年赤金镇财政收入2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92元。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以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和二三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持续增长的目标。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业产业化围绕结构调整,以设施养殖业、温室蔬菜业、制种业、饲草业为主的各项重点产业形成了规模。连片种植的紫花苜面积达到了17650亩,建成了万亩饲草种植基地;全镇羊饲养量达到了7.8万只,建成连片规模20户以上的设施养殖专业组15个,饲养量在100只以上的大场大户13个,草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在温室蔬菜业的发展上,共建成一代日光温室617座,二代日光温室390座,总面积达到1350亩,形成了全市最大的有机质无土栽培蔬菜生产基地和韭菜专业生产基地,亩均效益达到万元以上。在龙头项目的发展上,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思路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先后建成了年产15万立方的石料加工厂;与玉门石油管理局科达公司合作建成玉门市铁人故乡油田助剂有限公司,引资1680万元建成年加工2万吨的草颗粒厂和年产量达500吨的脱水蔬菜厂,年产量12万吨的水泥厂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乡镇企业,产品通过了国家ISO9000质量认证。

历史沿革:

西汉时期,置玉门县。

唐代时期,置玉门军。

明代时期,置赤斤(金)蒙古所,后升为卫。

清代时期,为赤金卫,玉门县,治今玉门镇。

民国四年(1915年),为赤金区。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第二区(今赤金镇、清泉乡),辖7村。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设赤金乡惠民2区,赤金区辖景泉、新民、赤峡、津卫、建设、和平6乡。

1956年10月,撤区并乡,景泉乡并入新民乡,津卫乡并入赤峡乡,和平乡并入建设乡。

1958年3月,调整为赤金(新民、建设乡合并)和赤峡乡。

1958年9月,成立红旗公社。

1958年11月,改名赤金公社。

1965年4月,将跃进、火烧沟、白杨河3大队划出成立清泉公社,赤金公社。

1966年4月,增建朝阳、苗圃及林场。

1977年1月,建东沙门村。

1980年8月,复称赤金乡。

1985年6月,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