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府文庙
河南府文庙
共 3522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4-05-24 10:09
历史沿革
河南府文庙始建于金、元时期,以后历朝历代多次重修。据《洛阳县志》载:“明嘉靖六年(1527年)四月乙巳,刘侯以司马郎中出守河南。厘蔽敷思于下,政通民和,乃饰修文庙”,并在文庙大门东墙上嵌一大石碑,上书“奉旨,文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落轿”阴文楷书。
清顺治八年(1651年),河南府分守道于时跃、许文秀,知府杨所再次扩修河南府文庙。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教授侯抒愫仿山东曲阜杏坛,筑明伦堂九间,在明伦堂后筑尊经阁三间,并建居仁斋、明善斋、博文斋、约礼斋在明伦堂甬道两侧,河南府文庙发展到历史最大规模。
清康熙年间,外乡人迁入洛阳渐多,住房紧张,于是洛阳县衙就将府文庙东门内大街(即今东大街)的北围墙和御路街的西围墙拆除,各内移五丈,腾出地方建民居。
清光绪年间,由于科举制废除,河南府学停办,县衙便将府学教授私宅改建为“产婴堂”,收留流浪和逃难的孕妇。
民国十四年(1925年),洛阳绅士李馨佛、林东郊等人在河南府文庙创办洛阳第一个私立中学——明德中学。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改庙前街为文明街,同时拆去大门正南龙壁。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四月,日本飞机来犯,文庙大成殿前坡西半部被炸毁。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洛阳沦陷,河南府文庙被日军作为洛阳警备司令部使用。抗战胜利后,河南府文庙仍为明德中学,此学校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停办。
解放后,河南府文庙被文明街小学占用。据文明街小学退休教师梁儒林老师回忆,
20世纪六十年代,文庙棂星门、泮池等还在。
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学校将棂星门、泮池、接待房、值守房拆除,建起了三层教学大楼。
建筑格局
河南府文庙为一座大型庙院,中轴线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呈台阶式布置,沿中轴线向两边展开,正南是一座琉璃照壁,厢房、配房东西对称布置。其主要建筑有照壁、东西侧门、棂星门、八字影壁墙、泮池、乡贤祠、明宦祠载门、耳房、杏坛、东西厢房、大成殿、明伦堂、东西配房及尊敬阁院等。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结构规整。
河南府文庙
主要建筑
戟门
戟门,位于庙院前部,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间,进深山面3间,明间、次间2间,梁架结构为六架椽屋分心用三柱殿堂式建筑,砖木结构,砌上露明造,单檐悬山绿琉璃剪边灰瓦顶。屋顶正脊、垂脊均为素面,正脊两端为龙形大吻。戟门台基高1.35米,青砖砌筑,上压阶条石,通面阔11.36米,通进深8.78米。前后檐柱下施精雕覆莲石柱础,檐柱间无装修。室内明间中柱柱础为简单的方形块石。其中柱间有屏门,现已佚失。两次间均无装修。戟门结构形式和建筑尺度较符合宋营造法式的用材特征。
左、右掖门
左、右掖门,分别紧贴戟门东、西山墙而建,坐北面南,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平面呈方形,面阔1间(3.34米),进深四架椽(4.4米),两掖门无装修。梁架采用较简洁的自然材圆檩、圆枋叠落而成,檩、枋两端直接搭于墙体之上。屋面采用灰简板顶,正脊、垂脊均为素面,脊端部设小跑兽。掖门整体做工较为古朴、简洁。
大成殿
大成殿,位于庙内正中,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大成殿由大殿及月台两部分组成,总平面星“凸”字形。月台青砖砌筑,角部署角柱石,台项周边阶条石压护,台面方砖铺地。月台高1.43米,宽17.58米。台前正中由御道和东西两道台阶组成,御道青石浮雕有祥云二龙戏珠图案,长2.3米,宽1.5米;月台与大殿连接处东西两侧分别设上、下踏道。大成殿平面星长方形,面阔5间,通面阔17.8米。进深:明间为3间,山面为4间,通进深12.88米。檐柱柱础石为下部方形如意、上部鼓状造型,檐柱柱头正面砍杀呈斜面,柱径0.5米;金柱为覆盆式莲花柱础,金柱柱径0.48米。檐柱与金柱间用单步梁和柱头斗拱抱头梁后尾连接。梁枋皆施彩绘。抗日战争时期,8军飞机轰炸造成殿北坡西半部残损,其后将被炸毁部分改为青色灰瓦屋面,灰瓦和原绿筒板瓦顶共存。现存的琉璃正脊和垂脊均为云龙图案。山面博风板外镶琉璃博风为惹草和龙图案,悬鱼为琉璃凤、花草图案。大成殿屋面琉璃构建制作精美,色泽亮丽。大成殿门、窗装修由于年久失修已全部佚失。大成殿结构形式和构造特点较符合明代重修时的手法。
明伦堂
明伦堂,坐北面南,砖木结构,单檐硬山灰瓦顶。平面呈长方形,面阔5间,通面阔16.17米,进深3间,通进深7.8米。明伦堂下出檐被掩埋,前檐柱后人用墙体包砌。金柱柱径0.31米,柱上残留有卯口。无斗拱梁架结构为抬梁式,做法为:檐柱支撑单步梁,上置檐檩,单步梁插人金柱,前后金柱支撑五架梁上置瓜柱支撑三架梁,三架梁上置脊瓜柱和脊檩,脊檩两侧有插手支撑。屋面为后人改建的灰色小青瓦顶。装修均佚失。
东配房
东配房,位于戟门东南侧,坐北朝南,单檐硬山灰瓦顶。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间,通面阔9.71米,进深五架椽,前坡长后坡短,通进深6.69米。下出檐踏步被后人改到西次间。阶条石保存完好,前檐柱被后人拆除改为墙体和门窗。金柱柱径0.24米,柱上残留有卯口。无斗拱,梁架结构为抬梁式,檐柱支撑单步梁,上置檐檩,单步梁插人金柱,金柱支撑五架梁,上置瓜柱支撑三架梁,三架梁上置脊瓜柱和脊檩,脊檩两侧有插手支撑。屋面为后人改建的灰色小青瓦顶。装修部分均佚失。
东西厢房
东西厢房,位于大成殿两侧南部,分别由北侧的厢房和南侧搭接的配房构成组。厢房单檐硬山灰瓦顶,平面呈长方形,面阔5间,通面阔16.02米,进深四架椽,通进深6.44米。建筑外观及结构被后人改动较大。下出檐踏步佚失,阶条石保存完好,踏步及原装修全部佚失。柱梁做法为:前檐柱柱径0.25米,包砌于后加墙体内,梁架现为木桁架。屋面为后人改建的灰色小青瓦顶,搭接配房也为单檐硬山灰瓦顶。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间,通面阔9.69米,进深四架椽,通进深5.2米。该建筑被后人改动也较大,踏步及原装修全部佚失,前檐柱全部佚失,现前檐为后加墙体。梁架结构为抬梁式,前后檐墙体支撑五架梁,三架梁上置脊瓜柱和脊檩,脊檩两侧有插手支撑。屋面为后人改建的灰色小青瓦顶。
历史文化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他开创的儒家学派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派,其所倡导的思想亦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可以说儒学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中的“天下为公”、“为政以德”、“见利思义”、“有教无类”等思想依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作为中原地区最重要的祭孔机构和官办教育机构,河南府文庙在历史上曾经扮演着“成教化,助人伦”的重要角色。即便步入21世纪,文庙依然将肩负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
文物价值
现状
河南府文庙与府学合二为一,是研究古代教育和科考制度的实物资料。同时,河南府文庙内不同特征和风格的建筑,也反映了河洛地区建筑的发展特点。
河南府文庙始建于金元时期,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保留着从元至清各时期不同特征和风格的建筑,是一组丰富的建筑艺术宝库。特别是戟门,在其结构中表现出不少早期的特征,如:平梁上瓜柱、叉手并用;檐柱有明显的生起和侧脚;令拱之上托替木然后承撩檐枋;柱径与柱高之比为1:9,比例较大;补间铺作使用真昂,昂下刻假华头子,昂后尾斜向上挑起承下平传;正心使用压槽枋,令拱托替木上承撩檐枋;室内中柱使用插柱造;整个构架举高与前后撩檐枋中距的比为1:3.16,符合宋元时期建筑的特征;梁高宽断面比例,两椽拊高36厘米,宽24厘米,高宽比为3:2,平梁高34厘米,宽24厘米,高宽比接近3:2,符合宋元用材的特征,这些为研究河南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河南府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洛阳市正式启动河南府文庙修缮保护工程,重修和扩建河南府文庙。整个工程分三期进行,第一期主要是修复文庙现存的古建筑,并拆除与之风貌不相符合的现代建筑;第二期计划恢复原来被破坏的照壁、乡贤祠、明宦祠、尊敬阁、碑廊等建筑;第三期将其占地由11.72亩扩大到30亩左右。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