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遗址

史家遗址

共 1570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历史沿革

1987年,在史家遗址附近的旬召村东北一大型遗址发现一座商末周初墓葬,出土有“叔龟”铭文的铜觯,经判断为商代奄国之器。桓台古代属于薄姑国,后来属于齐国,奄国的位置应该是在曲阜一带,奄国的青铜器为何跑到薄姑国的领土上?这还要从周成王时期的一场战争说起。《史记》记载:“成王既迁殷遗民……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由此可证,这件青铜器应当就是周公东征迁奄君于薄姑时的遗物。
1996年,淄博市文物局、博物馆和文管所组成工作队。

遗址特点

史家遗址位于遗址西南部,平面形状呈椭圆形,西南部保存长度60余米,西北长约160米,西部壕沟复原长约200米,推测总长度超过800米。壕沟围护面积4—5万平方米,壕沟上部存宽约8米,底宽4米,深约3米,部分地段较硬似夯土层,壕沟内发现岳石文化大型木构架祭祀器物坑及商代大型房址、祭祀坑、水井等遗迹,在壕沟北部为商代墓地。
史家遗址发掘的岳石文化祭祀坑呈井字形,木构架,长1.62米,宽1.56米,深3.7米。
史家遗址沟壕壁为土台遗迹,遗留有加工痕迹,其使用年代自龙山文化至商代。井字形木构架祭祀坑为岳石文化晚期遗存,这种结构方式的祭祀遗迹,在中国尚属首次发现。

文物遗存

综述

史家遗址内出土的355器物中,有陶器334件,占出土器物总数的94%;石铲11件,骨、角、蚌器12 件,卜骨2件。
史家遗址历年曾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文物标本。
史家遗址坑底层出土的两件刻有文字的卜骨,形态较为原始,约在公元前15世纪以前,属岳石文化晚期,为已知中国最早的甲骨文之一,它比安阳殷墟甲骨文至少提前300多年。
父癸觚

卜骨

史家遗址出土的2片岳石文化卜骨,均系羊肩胛骨,保持了羊肩胛骨的原貌,未有任何修整的痕迹,具有早期卜骨的特征。两片卜骨均已残破,大部分兆纹已失,仅留部分刻纹,刻文刻划较深,刀痕明显,残断处仍留有烧灼痕迹,既经烧灼,知是卜骨,上刻文字即可称为卜辞。

历史文化

关于史家遗址的甲骨文性质,已经争论了多年,而史家遗址周围还有更多秘密等待破解。
史家遗址最早是龙山文化晚期始有人居住,是在原高埠上平整而住,至龙山文化末期在高埠的南部挖壕筑城居住;岳石文化时期是在原环壕的基础上加补(加厚加高)继续使用居住,所以岳石文化时期的居住范围不会超出龙山文化时期环壕的范围;因发现了木构大型祭坑,可以推断岳石文化时期在这里居住的人曾在这里举行过大型祭祀活动。

保护措施

1997年,史家遗址被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2月,史家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3日,史家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研究价值

史家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岳石文化时期的大型祭台和“井”字型木构架祭祀坑,在国内外是首次发现,是中国岳石文化考古的重大进展,对研究和认识岳石文化的社会发展进程及东夷文明具有重大意义,也为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桓台史家遗址的发掘整理,尤其是出土的诸多罕见的岳石文化遗物,更加进一步证明龙山、岳石、夏商文化发展序列的提出,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来自齐鲁大地的物质佐证。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史家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田庄镇史家村南。

交通路线

102路/K102路 → 162路 → 624路
108路/K108路 → 162路 → 624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