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县石窟
巩县石窟
共 2620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0:05
历史沿革
巩县石窟寺修建年代不见记载。第4窟外119号龛唐龙朔(661—663年)年间刻有“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碑”。碑文称北魏孝文帝时(471—499年)此处已建寺,时称希玄寺。
巩县石窟造窟记载最早见于明重修碑记:“自后魏宣帝景明之间凿石为窟,刻佛千万像,世无能烛其数者……”,但其依据不详。据推测石窟大规模开凿约在北魏后期熙平(516—518年)至永熙(532—534年)年间。窟内外小龛纪年最早为北魏普泰元年(531年),此外,有、西魏、北齐直至唐宋各代年号。
巩县石窟自北魏宣武帝后,又经北齐、北周、唐、宋、金等朝相继增凿。
20世纪初,法国汉学家沙畹首先到达巩县石窟,在其《北中国考古图录》中发表了最初的资料。
20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关野贞,瑞典学者喜龙仁等先后到巩县,在《中国佛教史迹》第二集、《五至十四世纪的中国雕刻》等专著发表了各自看法。
民国十五年(1926年)2月,吴曼公在《社会日报》发表《纪石窟寺发见造刍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巩县石窟各窟被盗严重。第 3、4、5窟及千佛龛被泥砂淤埋三分之二以上。
建筑特点
格局
特点
巩县石窟
巩县石窟佛像为褒衣博带式,面貌方圆,嘴角上翘,表情宁静,结跏趺坐,褶纹稠叠,有规律地垂于座前,保持着浓重的北魏风格。佛像头光背光纹饰多已模糊不清,背光外侧对称刻飞天、莲花、化生。龛楣多刻火焰纹、七佛莲花、卷草或五边形拱龛。第3窟中心柱西面龛楣帷幔极为别致,楣中部刻3个饕餮,两端为两只对称龙,皆口衔垂幔及璎络。龛楣外侧刻飞天或伎乐天,造型朴拙浑厚。神王、伎乐、供养人及怪兽等浮雕多刻在四壁和中心柱的下部。神王有狮首、龙首、象首、兔首、牛首、双面人等形象。
巩县石窟内留有中心方柱,这是与其它石窟不同的特点。窟内有了中心方柱,就成了平顶。留中心方柱,是工匠根据岩石层断裂纹较多、为防止石窟塌陷而采取的措施。有了方柱不但可以防止塌方,又可以增加石壁面积,雕刻出像石塔一样的大型艺术作品。
在造像风格上,巩县石窟也有明显的特点。巩县石窟的造像大都面貌方圆、表情宁静。除在飞天中还保留有长面高鼻、眼眶深陷的特点之外,秀骨清瘦的形像,在石刻造像上,都看不到了。这种情况,说明石刻造像的是逐渐由北魏向唐代演进。
巩县石窟
文物遗存
综述
巩县石窟石刻题材除佛、菩萨、弟子、千佛、释迦多宝并坐、维摩变、飞天等北魏石窟常见的造像外,最有特点的题材是礼佛行列、伎乐、神王、怪兽等浮雕。
佛龛
巩县石窟第1、3、4窟中心柱四面凿龛,或一层或上下两层。龛内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各窟四壁布满千佛龛,3到16层不等。佛像龛凿于千下部(如第1窟左、右、后三面千佛龛下各列4个佛龛)或置于千佛中间(如第3窟在三面千佛龛正中各凿一佛龛)。
其中千佛龛为唐乾封年间(666—667年)雕造的,高1.5米,宽2.12米,龛额为拱形,后壁除中间刻坐佛一尊外,满壁刻有排列整齐的小佛龛计999个,合在一起,大小佛像正好是1000尊,故名千佛龛。龛外两侧雕有四个竖长形的佛龛,内各刻一尊菩萨像,龛口两侧角又各刻一尊天王像。龛外东侧刻有九个小佛龛。佛座下方有一块造像题记,题记为楷书,刻于唐乾封年间。
浮雕
伎乐人
巩县石窟内壁脚雕刻大量的伎乐人。这里各窟的壁脚和中心方柱的基座下层均雕有伎乐人巩县石窟把伎乐飞天变成了伎乐人安排在壁脚,显然是表现供佛娱乐的交响乐队。从这些伎乐人使用的乐器和演奏的姿势,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千四百年前的乐器形状和演奏方法。
保护措施
1954年,新中国的考古人员清理了巩县石窟各窟内的淤土,新建了石窟寺保护房。
1973年以后,国家多次拨款对巩县石窟石窟寺进行了全面化学合剂技术粘接、勾缝、修补。另外还修建了大型排水 沟,扩建围墙和其他建筑。
1954年起,巩县石窟由石窟寺小学负责保护。
1982年,国务院公布巩县石窟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河南省建立巩县石窟寺文物保管所。
价值意义
艺术价值
巩县石窟石刻中的重要部分是第 1、3、4窟南壁门两侧的帝后礼佛行列浮雕。供养人行列浮雕形象在云冈石窟中已经出现。此外,宾阳洞帝后已被盗凿,流入美国,巩县石窟的帝后礼佛浮雕为国内现存的重要代表性作品。其中又以第1窟的礼佛图为最完整。
巩县石窟取得的最突出成就有三项:
第一,雕刻的整体布局整齐合理,它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如石窟的外观方面,窟内形式及雕刻本身的构造。其外观无外廓,中心柱窟形,窟内而已,表现出全新的形式。
第二,是发展和衣纹新形式的出现。
第三,创造了大场面的群像雕刻——礼佛图。礼佛图场面宏伟,方向、一致,而形成了强烈的整体感,同时,借助各种饰物,造成了全图的层次感,使其富有变化。
宗教价值
巩县石窟的艺术是一种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巩县石窟的艺术与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阶级、各阶层人物不同,他们所属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样,因而在造像与壁画的题材上,也要根据自己那一宗派的经典造像。所以石窟艺术的发展,因、的不同,发展情况也不一样。这些画像多数是根据《声闻藏》各经创造出的,与外国商人竺婆勒子竺法度学小乘教唯礼释迦的记载相同,与、等人所记天山南簏各国信仰小乘教的记录也完全吻合。
北魏统治者十分崇信佛教,佛教被定为,孝文帝曾游希玄寺,赏银与僧侣,令建寺院,宣武帝也曾因疾赴希玄寺礼拜佛像,还选拔能工巧匠,开凿石窟,雕刻石佛,修整佛像和殿宇。在其倡导下,显贵纷纷效法,极尽佞佛之能事,加之迁都洛阳以后,与中原传统艺术整合,文化昌明,经济实力也有所增强。因而巩县石窟规模宏伟,艺术水平也空前提高。
旅游信息
地址
巩县石窟位于巩义市东北约10千米大力山下伊洛河北岸。
交通
在区宋永昭陵南门乘旅游公交车可达。
门票
15元/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