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丘头遗址群
共 3101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4-05-24 10:41
历史沿革
壳丘头遗址群远景
1958年,福建省全省文物普查过程当中,考古人员在平潭的南垄村发现遗址。
1984年,命名为“南垄新石器时代遗址”。
壳丘头遗址群
1985年,福建省考古队,对壳丘头遗址进行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共清理出21个贝壳堆积坑和一座墓葬,出土石器、骨器、玉器、贝器、陶器等遗物200多件。根据碳十四测年结果,壳丘头遗址距今约6500年。
1989年1月,遗址名称确定为“壳丘山遗址”。
1994年,考古学家先生考察后,定名为“壳丘头文化”。
壳丘头遗址群 龟山遗址
2004年,福建的博物院和夏威夷大学的人类学系以及夏威夷毕士普博物馆合作,开展了“关于东南史前航海术和南岛语族”的课题研究,对壳丘头文化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壳丘头遗址群 东花丘遗址
2015年、2016年,东花丘遗址、龟山遗址相继被发现。
工作人员在壳丘头遗址发掘现场
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考古研究院与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组成联合发掘队,对壳丘头遗址群——龟山遗址开展第三次考古发掘工作。
2024年1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福建平潭县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入选。
遗址特点
壳丘头遗址群自南向北分别包含了壳丘头遗址、东花丘遗址和龟山遗址3处遗址点,总面积超16万平方米。
壳丘头遗址群是典型的贝丘遗址,主要文化层的堆积物80%以上为贝壳,居民采集食用的贝类有19种之多,其中绝大部分为丽文蛤。壳丘头遗址群是福建沿海发现的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也是台湾海峡西岸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壳丘头遗址位置图、功能区分布图
文物遗存
综述
壳丘头遗址群出土文物
壳丘头遗址群发现了以平面呈梯形的小型石锛为代表的磨制石器,以及少量的穿孔石器。壳丘头遗址群出土的石锛普遍较小,有的长度仅有3.5厘米,作为装柄的复合工具,用来采集或攫取食物,或用于修房或造独木舟的工具。壳丘头遗址群出土的陶器主要是以陶釜为代表的生活用器。这些陶器虽然烧制火候不匀,但纹饰种类却不少,包括波浪纹、贝齿纹、戳点纹、刻划平行条纹、指甲纹、绳纹、磨光黑陶和红衣陶等,颜色以灰、黑、灰黄、红、褐色为主。
壳丘头遗址群龟山遗址出土的陶器(拼版照片)
石锛
石锛是磨制石器的一种,通常是长方形、单面刃,上端作为柄部,即削去一块,便于木柄捆绑。发现的磨制石器较多,大大小小主要是石锛,占石器总量的三分之二。
石锛是一种木工工具,可以用来砍木头,制作出鱼叉、鱼竿,乃至独木舟。
贝齿纹陶器
贝齿纹陶器,一种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征的生活器皿。生活在上的先民们,就地取材,利用蚶类贝壳边缘的自然纹路,直接压印在陶坯上形成“贝齿纹”,然后进行烧制成陶器,先民们利用尖细硬物以双线或数线平行、转折、交叉等形式,刻划出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图案,并成排成组形成纹饰。
历史文化
文化活动
2016年,美国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考古学家罗莱随同福建省博物院考古团队进行调研。
2019年10月29日,“海峡两岸南岛语族考古教学实习基地”、“壳丘头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福建师范大学东南环境考古中心”同时在福建平潭揭牌,这三个机构共同坐落于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壳丘头文化研究成为海峡两岸学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2020年6月,平潭召开首届“平潭史前文化与太平洋考古论坛”,后续该论坛将定期举办,邀请两岸及海外研究学者及青年参与到平潭史前考古工作。
2022年1月,“中华文化数字精准传播”暨“南岛语族文化遗产环太平洋传播”专题研讨会在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召开,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考古发现
2023年,考古专家在西营、壳丘头遗址发现了水稻遗存,被证实是中国东南沿海岛屿最早的水稻遗存。结合出土陶片上稻、粟、黍的痕迹,及器物残留物分析发现的稻、黍、粟、豆类等农作物淀粉粒,考古专家推断,稻、粟等农作物出现在平潭岛上的时间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植物考古研究表明,稻和粟在距今4800~4600年前传入台湾地区。西营、壳丘头遗址的新发现,不仅揭示出各时期东南沿海海岛史前人群的农业生产活动,也为南岛语族早期人群扩散提供了新的确凿证据。
考古专家还在西营、壳丘头遗址发现了人骨遗存。其中,西营遗址发现了3座墓葬,墓葬中发现了保存完整的人骨M1,其牙齿清晰可见,两颗中门齿疑似被拔除,体现了当时特有的海洋族群风俗。而针对多个人骨遗存样品的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人骨年代可达距今约7400年,初步研究表明,平潭史前人群和中国南方及东南亚族群有较近的遗传关系。此外,壳丘头遗址群还发掘出与台湾大坌坑文化存在相似性的陶器遗存,显示了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关联。
研究价值
平潭壳丘头遗址群代表着闽台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从考古学和历史学角度来说,进一步验证了大陆和台湾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和背景,赋予了平潭岛壳丘头遗址群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为推动两岸进一步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
平潭壳丘头遗址群,是福建省乃至中国史前海洋文明的重大考古发现。考古专家发现,平潭、台湾两座岛屿在文化遗址上有着共同的风格,台湾称为大坌坑文化,平潭称为壳丘头文化。
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通过对浙江井头山、福建平潭岛壳丘头遗址群等遗址展开系统考古学研究,不断完善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揭示了我国南岛语族祖先人群的文化特征、生计模式、社会结构变迁,反映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人群深耕大陆、开发海洋的文化特征,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的重要实证。
“通过对壳丘头遗址群持续系统的考古工作,我们建立了东南沿海岛屿地区距今7500~3000年考古学文化序列。不同时期的居址空间利用模式,揭示了该地区7000年以来的史前聚落形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确凿的农业证据,反映沿海史前早期人群多样化的生计模式,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表示,东南沿海地区的史前考古进展,深化了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人群利用海洋资源,以及史前农业文化向东南亚岛屿地区扩散历程的认识,为探索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提供了重要线索,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
保护措施
1991年3月,壳丘山遗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壳丘头遗址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公布为。
2021年11月18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被列入“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2024年3月22日,壳丘头遗址群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壳丘头遗址群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平原镇南垄村东北的一处山麓坡地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政府出发前往壳丘头遗址群,路程大约为20千米,用时约为25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