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步入智能时代,OTT预计2022年覆盖家庭户将达到10亿
点蓝色字关注“智能电视大数据”
导读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经过60多年的演进,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
全面进入智能时代
人工智能革命进入新阶段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经过60多年的演进,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
人工智能与产业和社会深度融合
应用场景逐渐落地
根据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要求,我国在2020-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将进入第二阶段,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讲展。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不断从概念走向应用,与产业和社会深度融合,从中央到地方、不同的行业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家庭、社区、学校、医院、工厂、园区、交通、政务、金融、安防等十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逐渐落地。
个人与家庭的智能生活时代已经到来
在智能时代,原来的生活场景逐渐演化为智能生活场景,智能生活场景由人及其周围的智能生活环境共同构成,以“人”的需求大中心。IoT设备负责完成对用户本身及其周边智能生活环境信息的搜集和感知,AI大脑完成信息的处理、分析和预测,并由此营造的一种万物互联背景下的在场感,使人享受全面的智能生活服务。
智能生活场景特征实现革命性升级
随着产业发展
智能生活场景正在加快规模化落地
智能硬件规模爆发式增长
根据Gartner的统计,2021年全球智能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达到250亿台,主要的智能设备包括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音箱、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各类智能家电等,各类智能硬件的出货量和普及率品著提升,并依然处于爆发式增长通道。综合IDC、奥维云网等数据来源,近年来我国智能电视每年的出货量都在4000万台以上,2020年为4480万台:2020年,我国智能音箱的销售量为4260万台,家庭渗透率累计达到20%;2020年,我国可穿戴设备的销售量达到8847万台。
厂商加快入局和推进
从国外到国内,科技厂商都在加快布局AloT,国外的领导者是Amazon和Google,以Amazon为例,主要智能硬件包括智能音箱 Echo、智能眼镜Echo Frames、智能无线耳机EchoBuds、智能烤箱Amazon Smart Oven,儿童智能灯Echo Glow等,还推出了智能语音助手Alexa。国内企业也不甘落后,小米、阿里巴巴、百度都推出了智能音箱产品。2020年8月,小米更是将企业战略从"手机+AIoT”升级为“手机xAIoT”IoT连接设备数接近3亿。
AIoT生态日益完善
从基础技术到应用技术,从硬件到软件,从内容到服务,从用户生态到商业生态,AloT的生态日益完善,以小米为例,小米提供了一套完整、开放的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主要服务智能家居设备、智能家电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出行设备等消费类智能硬件(家庭使用)及其开发者,实现智能硬件可被小爱同学、米家APP等控制,并实现智能硬件彼此间互联互通,为用户提供优秀的智能。
未来发展
AIoT智能生活场景发展的三大趋势
连接量不断增长
AIoT将成为新基建
中国物联网连接量
IoT发展阶段
2020年国家明确将IoT纳入新基建范围。
我国物联网的连接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状态,根据2020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物联网白皮书》的预测,到2025年我国的物联网连接量将达80.1亿个。
随着物联网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市场规模的继续扩大,物联网底层的基础能力整合需求越来越急迫,目前以物联网网络作为生态基础设施的第三阶段已经开启,应用、价值增值方向转变。据GSMA预测,到2025年,物联网上层的平台、应用和服务带来的收入占比将达到物联网收入的67%,AIoT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支撑相关行业、经济与社会的智能化发展。
作为生态基础设施,AIoT的产业收入将逐渐告别硬件销售收入,而是向支撑成为AloT产业的主要变现方式。
中国主要AIoT设备出货量
主要AIoT设备的出货量未来将继续增长,驱动各类数字商业新基建的规模化和应用,其中:
OTT是发展最为成熟的硬件,整个NewTV(含 IPTV)预计2022年覆盖家庭户将达到10亿。
AIoT未来发展将更多以应用为驱动,在个人、家庭、城市公共三大场景中无处不在。
以上为部分内容
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全文内容
▌文章来源:小米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