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哈哈尼族乡

联合创作 · 2023-08-14 13:00

地名由来:景哈,傣语,意为从四面八方迁徒的人在此建村设寨,故名。

2022年2月,云南省爱卫办命名景哈哈尼族乡为2021年度云南省卫生乡镇。

2014年6月,环境保护部授予景哈哈尼族乡2012—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景哈哈尼族乡是景洪市两个民族乡之一,是一个集边境、山区、民族为一体的乡镇,也是景洪市唯一的哈尼族乡。地处市境东南部,距市府允景洪城陆路、水路分别为29公里和42公里。东隔澜沧江与勐腊县关累镇相望,西与勐龙、嘎洒两镇相连,南至南阿河中心河道为界与缅甸一衣带水,国境线长达34公里,北与勐罕镇毗邻,东南北三面被澜沧江、南阿河环抱形成狭长的葫芦岛状。辖区总面积398.8平方公里,山区面积达392.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8.5%,仅有乡政府所在地周围面积为6平方公里平坝,占总面积的1.5%;是典型的山区乡。辖区境内平均海拔600余米,最高峰为卧马汉峰,海拔1470米,最低海拔为243号国界桩处(澜沧江与南阿汇流处),海拔为485米。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2.5℃,最高气温39.7℃,最低气温5.4℃;年均日照1692.7小时;年均降雨量1336.6毫米;湿度80.82%,全年形成明显的干湿两季(5~10月为湿季)。

景哈哈尼族乡是1984年5月从勐罕公社划分出来成立曼洪区,1988年2月区乡体改成立曼洪哈哈尼族乡,1990年乡政府搬迁至景哈村所在地,同时更名为景哈哈尼族乡。全乡辖景哈、莫南、坝那、戈牛、搭亥、土鲁6个村委会,49个村寨,驻有橄榄坝农场第三、第四作业区和7个市直属单位。2007年末全乡总人口15216人,其中农业人口14631人,辖区内世居着哈尼、傣、布朗等少数民族,是以哈尼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典型的边境民族乡;其中哈尼族占总人口的61%,傣族占27%,布朗族占1.4%,其它民族占10.6%。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千方百计抓好橡胶、粮茶、水果南药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的增收;全力推进教育、科技、卫生、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保障、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抓好交通、能源、通讯、生态四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创了全乡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边疆稳定,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2007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1866.2万元(按现行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4370元;全乡农林牧渔总产值15350万元,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158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55元;农民人均有粮321千克。

景哈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资源优势在近年的橡胶产业、南药产业和热带高中档水果产业的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2007年全乡橡胶面积达21.1万亩(开割面积9.1万亩),人均橡胶面积达13亩以上,干胶产量8205.2吨,橡胶产值12718万元;成为景洪市的橡胶种植大乡,走出了一个以橡胶为支柱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为全乡农民致富奠定了基础。以砂仁种植为主的南药产业在市场价值日益提升的前提下,产品数量和质量逐年改善,种植面积达3462亩,产量达到68.3吨。以沿江一带热带水果基地为代表的景哈水果品牌效益逐步产生了较大影响,所产的具有代表性的有澳洲坚果、东柿早、荔枝、甘蔗等,逐步构建了景哈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的合理布局。

景哈地处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沿线,能直接通往缅甸、老挝、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受240口岸辐射影响,有通向东南亚一带的资源性陆路通道2条(戈牛通道和达西利通道)连接缅甸;小城镇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边境花园式口岸集镇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保障体系逐年改善,随着连接允大公路景洪农场八分场至景哈乡油路的建设、沿江经济带、景洪市工业园区景哈片区、橄榄坝电站以及国际码头等重大项目建设规划的启动,景哈地区投资拉动建设环境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今后景哈经济和社会外向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历史沿革:

景哈乡原称为彻里路地。

明隆庆四年(1570)名景哈,是土司制度下的一个勐级行政单位,属版纳景洪。

清沿明制,设团正,归普思沿边行政总局之第四分局。

民国18年(1992)属车里县之勐罕区辖。

1953年1月,属版纳景洪勐罕办事处辖。

1984年5月7日,从勐罕公社划出一、七两个大队和二、六、八等三个大队的部分生产队建立曼洪区。

1988年2月,曼洪区改为曼洪哈尼族乡。

1990年政府迁至景哈村附近,并更名为景哈哈尼族乡。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