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坝古墓群

万家坝古墓群

共 2012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2:02

历史沿革

1975年5月,云南省博物馆清理了万家坝古墓群一座大墓。
万家坝古墓群
1975年10月至1976年1月,云南省文化局举办了云南省第二期考古学习班,又进行了万家坝古墓群发掘。

遗址特点

综述
万家坝古墓群位置图
万家坝古墓群位于楚雄城东南3.5千米处,龙川江支流青龙河的西岸。东距青龙河约1千米,海拔约1800米,台地高出青龙河河面约30米,西面有楚雄至双柏的公路通过。当地土质为酸性红壤,下层为中生代白垩纪的红色砂页岩。万家坝古墓群遗址约3000平方米的区域内,发现了79座古墓,皆为竖穴土坑墓,其中大墓13座。墓葬方向以北偏东最多,其中60~70度的四十三座,50~60度的十三座,70~80度的十三座,以上约占全部墓葬的87%,小于50或大于80度的只占少数。墓室基本为长方形,然多圆角。填红褐色花土。大墓一般长约5米、宽2~3米、深约5米;小墓一般长2~3米、宽约1米、深约2米。许多墓的墓壁有明显加工拍打的痕迹。有的墓穴边上竖有边桩,墓底铺有垫木,有的有二层台与腰坑,一些墓的墓口不规则。大墓多数有棺,可分有盖复合棺、有盖独木棺与无盖棺等,较为厚实。
M1
M1位于墓地中部靠北,墓口长5.2米、宽3.3米、底长约5米、宽2.5米、深6.2米。墓口有生土台阶两处:一在墓的北壁,呈不规则形,长约2米、宽0.4~0.7米、深1.3米;一在墓的东南角,略呈椭圆形,长约1米、宽0.75米、深0.8米。墓壁垂直,南北两侧分别有对称的边桩3根,相距2~2.5米,直径1.5米左右,长的残高2.6米。它们的作用可能是防止墓壁坍塌。墓底西侧挖有一腰坑,长1.45米、宽0.8米、深0.64米,坑内置铜鼓1、铜釜1、编钟6。其上横置垫木3根,垫木之上西侧正中有木痕。西北角另有釜、鼓形釜及镦等。墓室东端底部亦见垫木,且沿墓壁放置了28套生产工具:每套由1铜斧、1长条形锄和1方形锄组成。该墓共出铜器110件,其中青铜生产工具达84件。
M21
M21位于地中部南室长5.8米、宽2.3米、深7.65米,墓壁基本垂直。距墓口5.1米处见到木棺。木棺通长3.32米、宽约1米。木棺由四块原木拼成,中间挖槽,内槽长约2米、宽0.5米、深0.4米。槽内左右两侧相当于头部的位置,竖立二块长50厘米、宽20厘米的铜片;棺底稍平,两端经砍削,稍斜,呈船底状。盖木由两块圆木拼成,搭成人字形。南侧一块宽0.6米、北侧一块宽0.7米。四块原木的端部各有二圆孔,孔径15~20厘米,纵面和侧面穿通,可能是运输和埋葬时系绳抬吊之用。这套棺木根据发掘时吊车的负载重量估计,约重五吨左右。此棺的顶部和侧面,有直放的枋木数根,枋木上又横放木椽若干,搭成屋顶形状。墓底东端约有2米左右的空隙,当为边厢,然未发现随葬器物,棺内随葬器物较少。

文物遗存

综述
编钟
万家坝墓葬群出土了随葬器物1245件,其中铜器1002件,其余有陶、木、玉石等。
铜鼓
万家坝墓葬群出土的青铜器中,有5件铜鼓,显示了铜鼓产生的初期阶段所具有的原始性。鼓身仅有简单纹布,均属早期特征。经专家鉴定,万家坝铜鼓比晋宁石寨山等地出土的铜鼓型制更为原始,是世界上考古已发现的最古老铜鼓。其中一件铜鼓,鼓面直径26.2厘米、肩径32.6厘米、腰径26.8厘米、底径35.6厘米,厚0.4厘米、高23.8厘米;鼓面直径大,高腰,合范铸造,胴、腰、足三段分明;胴部较高而突鼓,鼓面较宽但小于胴部,亚腰,圈足外侈,腰与足接合部有明显转折;腰腹部四面各有一个桥形耳。鼓面正中有十芒太阳纹,芒与芒之间装饰有小圆圈纹和竖线纹,围绕太阳纹还装饰有四只翔鹭,外围还有两圈圆点纹间以折线纹;铜鼓腰部上部装饰有斜线树叶纹,下饰两周圆点纹间以折线纹,纹饰皆为突出的阳线。

研究价值

万家坝古墓群的发掘对研究楚雄地区周朝时期的墓葬、经济、农业、青铜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万家坝古墓群出土的铜鼓,是考古已发现最原始者,对于解决铜鼓产生的时代、地点以及追溯其发展的源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万家坝古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万家坝古墓群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城南3千米的青龙河畔。

交通信息

自驾:自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万家坝古墓群,路程约3.3千米,用时约10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