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河遗址

共 3164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4-05-24 11:19

历史沿革

1976年~1978年,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大学七六级考古专业师生、房县文化馆以及郧阳地区所属县的文武干部先后三次对七里河遗址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古房屋遗迹23处、墓葬30座、出土一大批陶器石器和骨器。学者们发现了七里河遗址中独特的葬俗。

遗址特点

地理环境
七里河遗址南面紧靠巫山山脉北麓的凤凰山二郎岗,其余三面皆是宽阔平缓的河谷阶地。根据地表暴露的遗物、遗迹调查了解,遗址的总面积约为6万多平方米。
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的“”青龙泉类型(青龙泉三期)的文化遗存,一、遗址上青龙泉型的“石家河文化”分早、中、晚连续发展的三期;二、在“石家河文化”早期遗存中发现了数座多人合葬墓,并在其晚期遗存中发现带腰坑的单人墓葬;三、从墓葬、灰坑等遗迹中发现有拔牙和猎头等习俗。
生活居住区遗迹
七里河遗址下层考古揭示的房屋建筑遗迹主要分布在东北面至中部偏北的岗丘较低部位了解,这一片是石家河文化氏族迁来此岗地初期的生活区。下层文化遗存中的10座房屋,半数是地穴式或半地穴式窝棚建筑。穴室口径最小的仅1米多,平面均呈椭圆形。最大的一座半地穴式窝棚建筑,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穴室口径近9米,室内空间面积达30余平方米。穴室周壁用淡黄色泥浆涂抹成光滑面,穴室内的东北壁筑有上下出入的5级土台阶。从穴室底部遗存的有机物腐蚀土与红烧土木炭等遗迹观察,穴室为三个分区,东北面是存放物质区,东南面是灶塘,中间至西面的大片是起居活动区。遗存的地面房屋建筑基址,有一间式或两间式,多是平地起建,还发现个别台基式建筑。早期后段至晚期的生活区已向岗地南部渐高处转移,遗址中、上层文化遗存中揭示的房屋基址,集中发现在岗地中部至中部偏南部位,已不见穴式窝棚建筑,均属地面起建与台基式建筑两类,建筑水平亦有提高,晚期有的房屋建筑基址上的柱穴内遗存有柱础石。保存得较好的房屋基址内都见有火塘。建造在房屋附近或居室内的窖穴,有圆口袋状、椭圆形、锅形或穴口呈葫芦形和长方形等多种形状,有的窖穴壁上挖掘出便于上下的对称交错排列的多个脚窝,有的窖穴口筑有一层台阶。
聚落建立初期,部分先民居住简陋的穴式窝棚。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家河文化氏族的生产力逐渐发展,中、晚期的氏族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氏族人口也在不断增加,居住址渐向高地转移,地穴式建筑消失,地面式、台基式房屋建筑面积渐有扩大、数量不断增多。红烧土台面的台基上建有两间式或三间式房屋,建筑结构也渐趋多样化、复杂化,逐渐向高级阶段发展,中晚期文化堆积中揭露出的一座台式四开间大型房屋,代表了当时房屋建筑的最高水平。此房屋建筑依岗地南高北低的地势而建,坐南朝北,呈长方形,基址东端略有破坏,残存总面积约245平方米。这是一座台基式四开间房屋,红烧土铺筑的台面,屋后倚南面房屋后墙筑有一道防山洪的红烧土护墙。房屋墙体是以木棍作支撑、两面用以草作筋的草拌泥筑成的木骨泥墙,四室的北面均各开一门,门前有抵御北面风雨袭击的前廊,和廊前等距离的三个有蓬顶的门道。房屋台基东、西、北三面铺筑有斜坡式红烧土散水(排屋檐滴水),北面屋外门前铺筑有一片平坦的红烧土活动场地。
埋葬习俗
多人合葬
七里河遗址石家河文化的氏族墓地,主要发现在岗地西面的中心偏北部位,即在氏族居住区的西面偏北部位。1.石家河文化氏族流行二次葬葬俗。在已发掘揭露出的24座墓葬中,就有15座属二次葬的迁葬墓,有单人二次葬,也有多人合葬。总计迁葬人数达25人,6座多人合葬墓中人数最多的达到10人,最少的一座是3人。七里河遗址石家河文化氏族的多人合葬墓,在同一墓穴的多人合葬中,则是不同辈分、不同性别的男女老少合葬在一起,经医学专家鉴定,年龄有60岁高龄者与30~40岁中年男男女女偕4~5岁的幼辈子女合葬。2.石家河文化墓葬无论是一次葬或是二次葬的死者,能看出葬式的全为直肢葬,绝大部分死者的头向是头朝西面向东,仅分别在3座二次合葬墓中有3个迁葬者是头朝东面向西,有2座单人迁葬墓中的死者是头朝南面向北。3.石家河文化氏族墓中,比较流行殉葬猪下颌骨。除墓圹局部被破坏的残墓和没殉葬任何物品的几座墓外,多殉葬有猪下颌骨。合葬墓和单人葬墓中,普遍只殉葬一副猪下颌骨,即使是在10人的合葬墓中,殉葬的猪下颌骨也没超过三副的现象。
拔牙风俗
七里河遗址石家河文化氏族墓中的人骨架,大多保存得较好。经医学专家鉴定发现,有4座墓(其中2座合葬墓)死者中的12个体,生前曾经拔过牙。他(她)们所拔之牙多为左右上颌外侧门齿或左右上颌外侧门齿和犬齿。七里河的资料,是在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址中的首次发现。拔牙男女拔牙时的年龄多在青春期前后,约在19~21岁之间。
猎头风俗
七里河遗址聚落址上发现多例人颅骨遗骸的奇特现象,如(1)一座4米多平方面积的浅穴式房屋里,穴室出口处仅一级台阶,台阶下有一片烧红过的土上,放置一个成年人的颅骨。此现象不像是房子奠基所为,似在此房屋废弃后放置的;(2)东北面一房屋内废弃后的锅形窖穴里的灰烬土中,不规则放着一个已破碎的成年人颅骨;(3)在一座陶窑的火膛上近椭圆形火口内,放置着一个成年人的颅骨;(4)一座16岁男性单人一次葬墓中,随葬乳猪下颌骨一副,还殉葬有一个人颅骨。个人颅骨,有可能是此墓主生前猎头所获的战利品;(5)另有一座男性单人一次葬墓中缺失头骨,分析此男子的头生前已被异族人猎走。据此推测,这里的石家河文化氏族,是一个有着猎头习俗的氏族。

文物遗存

生产工具
七里河遗址出土石家河文化先民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磨制石器,石料多取自北面马栏河内的河卵石,石器多中、小型,其中以石斧最多,农业生产工具有石制的锛、锄、铲、刀、有孔刀和镰刀等;还有石箭镞、骨箭镞、石球、石网坠等狩猎和渔猎工具,狩猎工具数量较渔猎工具多。较多的小型石制工具,是按柄的复合生产工具,这类工具多适用于采集。生活用陶器中较多的擂钵和澄滤器等器形,应是加工采集所获块茎类植物食品的器具。聚落址上石家河文化氏族的农业生产并不很发达,先民们的经济生活来源还需要辅助以采集经济,一定数量的石、骨类渔猎工具表明,渔猎所获在其经济生活来源中,占有一定分量。
生活用器
生活用器都是陶器,除炊煮器、饮食器皿、盛贮器外,擂钵和澄滤器类的食物加工器具比较多。晚期陶器中罐、瓮类大型储存器和加工器具明显增加。
手工业用品
手工业方面,除揭露了一座较原始的烧陶器的陶窑外,还发现了较多的陶质纺轮,纺织的原料有可能是野生麻类植物的纤维。

研究价值

七里河遗址出土
七里河遗址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墓葬葬俗看,既有来自西边关中地区的文化因素,又有来自东部沿海的文化因素,而遗址的器物形制也体现出类似的特点。七里河遗址正处在东、西、南、北文化交汇之处,文化碰撞导致的社会冲突是其必然结果,这也是七里河遗址中发现大量猎头现象的原因之所在,七里河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也足以证明这一点。因此,七里河遗址为探研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的碰撞、交融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保护措施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七里河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地理位置

七里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七里河畔的“岭岗子”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七里河遗址,路程约4.4千米,用时约11分钟。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